艾灸的方法技巧:如何判斷最佳灸量

張機中醫 發佈 2020-02-29T23:48:08+00:00

殊不知,艾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病症,對應不同的艾灸方法,充足的灸量透達至身體深部組織,起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作用,就能夠起到最佳效果的。

有些用艾灸養生的朋友,在面對艾灸的時候,抱怨艾灸效果不佳。殊不知,艾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病症,對應不同的艾灸方法,充足的灸量透達至身體深部組織,起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作用,就能夠起到最佳效果的。

艾灸的方法技巧:最佳灸量。


艾灸要掌握最佳灸量。

灸量是指艾灸對機體刺激的程度、水平等。它是艾灸所致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的乘積,取決於艾灸的方式,艾灸時或艾灸後刺激效應的時間等因素。艾灸適宜的次數和強度,有助於提高療效,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

《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要根據病情決定艾灸的灸量,病情輕淺的要少灸、輕灸,病情深重的要多灸、重灸。

灸法操作簡單、療效肯定,但易學難精,在臨床治療中廣為患者接受。

隨著灸法研究的深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灸法的理論也不斷創新。

《醫學入門》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指的是要根據身體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強度的艾灸。

頭面是諸陽匯聚之處,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過多的火氣;腹背陰虛有熱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當中,四肢穴位比較適合艾灸。上肢和骨關節應該淺刺少艾灸,下肢和肌肉豐厚處卻可以深刺重灸。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艾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艾條的壯數。

至於艾灸的程度,艾灸後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止艾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醫宗金鑒》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

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

背腰下皮肉深厚,艾條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直達病所。為了防止艾灸時出現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條的大小和壯數。

「能忍一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備急灸法》

艾灸確有溫煦作用,且有較強的滲透力,這無疑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膿灸由於皮溫的升高,必然會造成創傷和疼痛,特別是灸瘡的產生。

一般人對疼痛、灸瘡化膿有恐懼心理,甚至認為感染會引發其他疾病,豈不知這正是艾灸的神奇之處。《小品方》上說:「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針灸資生經》也說:「凡著艾得灸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皰發,其疾不愈。」《太平聖惠方》上說:「艾條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

《針灸易學》說:「灸瘡一發,去病如抓。」

從以上種種論述不難發現,古代醫家認為只有經歷疼痛,甚至灸瘡化膿,方可治病癒疾,提高療效。這就是說艾灸必須化膿,必須經歷疼痛的過程才能出療效。對灸瘡出膿,勿須顧慮重重,它與一般的瘡癰化膿或創傷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認真護理,絕不會出什麼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