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間故事:古代萊州人吃螃蟹之二三事

膠東故事會 發佈 2021-09-18T23:37:02+00:00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萊州灣盛產螃蟹,萊州人也愛吃螃蟹。但與那些在現代才喜歡上吃螃蟹的人們不同,萊州人對螃蟹的喜歡,是「自古以來」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萊州灣盛產螃蟹,萊州人也愛吃螃蟹。

蟹肉味道鮮美,大凡嘗過之人,鮮有不愛吃者。但與那些在現代才喜歡上吃螃蟹的人們(主要得益於商品經濟和物流運輸的發達)不同,萊州人對螃蟹的喜歡,是「自古以來」的。

查閱史志資料,可以發現很多關於古代萊州人吃螃蟹的事跡記載。如今中秋將至,討論螃蟹正當時宜,下面就簡單整理二三,與大家共享。

1、捕螃蟹

想要吃螃蟹,自然要先有螃蟹。古代的海產沒有養殖一說,基本都是隨吃隨捕,萊州的螃蟹也是如此。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撰文記敘過當地捕螃蟹的習俗。

如清末掖縣(萊州市的舊稱)名士董錦章就寫過一首《掖海竹枝詞》,曰:

「抄蝦取蟹各隨時,冬鏟蠣房夏賣蜊。不愛瓜魚愛柳葉 ,道他柳葉似蛾眉。」

如果說這首詞寫得還比較籠統的話,那麼,濰縣進士陳恆慶在《諫書稀庵筆記》中的描述就很詳細了。他寫道:

「港之較深處,夏秋之際,則多蟹。不須網取,夜間以荊籠然燈其中,則有大蟹引群蟹而入,故名大蟹曰「頭蟹」。節屆仲秋,則團臍黃滿。」

濰縣在清代屬萊州府,與掖縣民俗有相近之處,且濰北之海,也是萊州灣的一部分。因此,文中雖然記載的是濰北的捕蟹場景,但掖縣的習慣也應差不多。

按照上面的描述,夏秋時節的螃蟹又肥又多,萊州灣的漁民在捕撈的時候甚至不用下網,夜間只要在浸水條籠上放置一盞燈,就有大螃蟹領頭,帶著蟹群自動進入其中。這場面,想想就美。

2、吃螃蟹

螃蟹捕回來之後,在食用時有很多方式,或直接蒸食,或做成蟹子醬,民間亦有醃螃蟹的吃法。

蟹肉美味,干吃可惜,因此以之下酒是很多人都會選擇的方式,正所謂「有蟹須有酒」。掖縣史籍《識小錄》中就有類似情節的描述。文中在「毛彰」詞條下說:

「公望叔諱彰,……卜居城南之曹村……,春秋佳日,攜斗酒雙蟹,邀一二故人入野寺中縱飲。」

有蟹有酒,一頓飯吃下來,自然也比較盡興。主人公往往會「劇飲大醉,朗誦豪飲,聲徹林木」。

在清代之初,新城縣人王士祿曾來到掖縣擔任訓導(負責教育的官職名稱)。居掖期間,他也沒少吃當地的美食。只至於在離任之後,還專門寫詩回憶。其中有一句詩為:

「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

其中,所謂的「蟹胥」,就是「螃蟹醬」的文雅稱呼。這一吃法雖然不是掖縣獨有,但想必當地做的也十分美味,這才讓作者念念不忘了。

3、螃蟹與孝子

如果說以上的介紹,都還是令人愉悅的。那麼,接下來這段故事,就帶有一些悲劇色彩。

在清代,掖縣轄區內有一位叫做「欒允魁」的人。孝順的他,知道老母親喜歡吃螃蟹,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準備。

有一年冬天,溫度極寒,市面上好多天都買不到螃蟹。欒允魁可能是擔心母親長時間不吃會鬱鬱不樂,就冒著嚴寒出海捕螃蟹,結果不幸凍死在途中。鄉鄰聽聞,無不感嘆。

此事聽起來,跟二十四孝當中的「臥冰求鯉」有點相似,其情可憫,其心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在欒允魁去世後,他的妻子曲氏承襲了他的孝行,上事姑,下撫女,勤勤懇懇,終生守節。

而為了紀念自己的丈夫,曲氏「遂不忍食蟹」(《掖縣誌》)。也就是說,自從丈夫捕蟹凍逝之後,曲氏就再也沒有吃過螃蟹。這對夫妻與螃蟹的故事,實在是令人感慨。

在《掖縣誌》當中,欒允魁的具體籍貫並沒有提及。從欒、曲這兩個姓氏,再加上距海不遠的位置來推測,感覺有可能是金城鎮一帶的人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