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個小縣城,為什麼可以「一縣吃三省」?

舌尖上的美食攻略 發佈 2021-09-18T19:24:13+00:00

從食材上講,開化處在浙江衢州的最西端,群山圍繞,錢塘江也在此發源,青山綠水醞釀出的原生態食材,使得開化菜本身的起點頗高。

▲ 開化蘇莊的「炊辣椒包」,別樣火辣的「浙江味道」。圖/吃貨在衢州 *下文未單獨署名圖片,均來源於此。


-風物君語-

「一縣吃三省」

好山好水好味道


開化菜,像是一位低調的「素顏美人」。


從食材上講,開化處在浙江衢州的最西端,群山圍繞,錢塘江也在此發源,青山綠水醞釀出的原生態食材,使得開化菜本身的起點頗高。無論是上過《舌尖2》的開化青螄,還是在秀水裡生長的開化清水魚,都沒有繁複的做法,也不用過多的調料,天生底子好,不施粉黛就能活色生香。


▲ 「素麵朝天」的開化清水魚。


而從風味上來說,開化位於浙、皖、贛三省的交界處,開化菜也博採眾長,具有萬種風情。開化人既能像徽州人那樣,把一塊豆腐做得匠心獨具;也因為地近江西,開化所在的衢州堪稱浙江吃辣界的扛把子;以至於蘇州的「泡泡餛飩」、閩菜風格的「三層塔」,都能在這座浙西小城裡覓見行蹤。


▲ 衢州的「三頭一掌」,堪稱浙江人吃辣的巔峰。圖/網絡


在美食如雲的浙江,開化菜以前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只有資深食客才熟門熟路。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曾先後四次打卡開化,「吃安逸了」,說開化的餐館「你都不用點菜,你說隨便給我來兩個菜,那個道道菜都好吃」,儼然是把這座小城當做自己私藏的食堂。


▲ 「肉圓」是浙江人對於肉丸子的愛稱,開化肉圓大多用芋泥與豬肉調和製成。圖/圖蟲·創意


因而開化的美食,儘管不比杭幫菜那麼大名鼎鼎,更不像台州菜那樣「殺進北京米其林指南」,卻是含蓄而多情,如絕代佳人幽居深谷,成為無數老饕的溫柔鄉。


出了開化,再無青螄、清水魚


正如陳曉卿所說,好的食物往往是有「根」的。

對於開化人而言,美食的根腳來源於本地的青山秀水。浙江人的母親河錢塘江,自開化縣西部的馬金溪發源(開化為錢塘江南源),穿越重重山崗浩蕩東去,孕育出了富饒的「魚米之鄉」。而作為源頭所在,開化坐擁錢江源國家公園,無論是山水風光,還是生態食材,都堪稱得天獨厚。

▲ 開化縣長虹鄉桃源村,處在錢塘江的源頭。圖/圖蟲·創意


開化的清水魚,不是魚的種類,而是一種對食材從養殖開始就近乎嚴苛的處理方式。


清水魚大多是圈養的,在開化何田鄉,魚塘往往依山傍水,沿溪而建。據《衢州市志》所載,早在明清時期,開化人就從江西九江購進魚苗,在門前屋後挖池為塘,引山泉水入池中。清水魚每天只飲清冽的源頭活水,吃鄉間的水草、菜葉,自然渾身散發著出塵的「仙氣」。


▲ 乳白色的湯汁,是清水魚的「認證標誌」。圖/網絡


這樣培育出來的魚,肉質鮮美細嫩,根本不必放過多佐料,只取本地產的山泉水,加少許油、鹽烹煮,算是「原湯煮原食」。而煮出來的開化清水魚,口感肥美細膩,毫無土腥氣;魚湯呈乳白色,鮮味綿長,滋味尤勝於魚肉。


本地人常說,出了開化就再也吃不到清水魚——大抵是缺了錢江源的好水,生養出來的魚就失去那份靈氣;連煮魚的湯,離了本地的山泉,也欠了點醇厚滋味。


▲ 魚湯比肉鮮美,對於怕魚刺的人來說,是最大的福音。


另一種「怕生」的食材,則是鼎鼎大名的開化青螄


相比於清水魚,開化的青螄更為難得。每年天氣轉暖,水鄉居民依據螺螄的習性晝伏夜出,向開化的山谷溪流中尋尋覓覓,徹夜勞作,才能捕獲這些幽居深谷中的絕世美味。


開化青螄通體墨綠細長而優雅,由於水質乾淨,螺肉中少有含沙,故又稱「清水螺螄」;螺肉口感緊緻,富有嚼勁,鮮味十足。高溫爆炒,湯汁中蘊含著青螄的鮮香,螺肉則被沖淡了本身的清苦,回味悠長。


▲ 開化青螄。


江南人愛吃螺螄,但怎麼把肉從螺螄殼裡吸出來,實在是門技術活兒。相傳本地人判斷對方是不是資深吃貨,就給人端上一盤螺螄——


新手往往得藉助牙籤,把螺肉仔細挑出來,尤其像開化青螄那樣螺口小、外殼長的,更是對耐心的考驗;但老饕只需要先用筷子一戳,把螺口堵嚴實了,來一手「以退為進」,再利用壓強差,猛地一嘬,螺肉就混雜著殼內鮮香的汁水,被吸入口腔之中,快意而瀟灑。


▲ 慢慢挑出來,自然不如一嘬一吸過癮。


如果說清水魚青螄,是自然賦予開化的奇珍,是錢江源生態保護的回饋;那麼本地豐富的飲食文化,則來自開化處在浙、贛、皖交界的獨特位置。


開化是怎麼做到「一縣吃三省」的?

衢州菜在整個浙江菜系裡,都顯得與眾不同。


浙菜多以海鮮見長,衢州人卻大多靠山吃山;浙菜清淡,衢州館子卻辛辣異常,最知名的就是「三頭一掌」。而作為衢州「西大門」的開化,與江西、安徽接壤,飲食風味就更加多元複雜,堪稱是「江南美食博物館」

▲ 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而開化正在衢州的最西邊,被稱作「歙饒屏障」。繪/Paprika


開化西部的蘇莊鎮,北連江西婺源,西接江西德興,不僅得了贛菜中鮮辣的精髓,還把江西名菜粉蒸肉的烹飪方式,在本地衍化出了萬般花樣。


在蘇莊,「炊粉」是最流行的烹飪方式,本地人自稱「無菜不炊」。所謂「炊粉」,就是把早稻米炒干、碾碎成粉,再拌上雞鴨魚肉、瓜果蔬菜乃至螺蚌蝦蟹,放入蒸籠中炊熟。在熱氣的激發下,這樣能最大限度保留住食材的風味,又賦予了菜餚一層稻米香氣,是屬於江南「魚米之鄉」的獨特創意。


▲ 炊辣椒包,光看外表就讓人食慾大開。


而所有能「炊」出來的菜餚里,其中最驚艷的,當屬一道「炊辣椒包」。辣椒要選皮硬肉厚、剛好紅透的,剖開去籽,刷一層油,再填入蝦米、南瓜、火腿等與米粉一同做餡,再用本地的「強盜草」(學名:蛇含委陵菜)、紫蘇、藠頭調味。蒸出來的辣椒包紅亮晶瑩,光從外形上看就讓人食慾大開,入口更是脆辣干香,吃得滿頭大汗。


而到開化北部,與安徽接壤的馬金鎮,更是有一道如徽派建築般精緻的「馬金豆腐」。這種豆腐的製法獨此一家,主要以錢江源的水,與本地的大豆來做,成漿之後用特製的豆腐醋代替滷水來「點鹵」,因而風味獨特,與眾不同。


▲ 馬金豆腐。


馬金人以豆腐為產業,成型後的豆腐能製成毛豆腐、豆腐絲等等,其中最奇特的是所謂的「藏制豆腐」——要像醃鹹鴨蛋一樣,把烘乾後的豆腐放到瓮里,塞入豆莢、芝麻、箬葉製成的草木灰。成型的藏制豆腐,外表成灰藍色,切開卻潔白如玉,陳曉卿稱它是中國版的「藍紋奶酪」


▲ 別說,還真挺像藍紋奶酪。


而對身處他鄉的遊子來說,這種做了防腐處理、易於攜帶的藏制豆腐乾,又叫做「桑梓豆腐」,無異於從故鄉寄來的一封封家書


開化南部的桐村鎮人,祖上大多是來自閩南的移民,據說當年《愛拼才會贏》風靡全國的時候,桐村人只要上歌廳,必點這首閩南歌。而桐村當地的「三層樓」,雖然是本土研製,卻依然帶有家鄉味道——下層用竹筍打底,中間是特製的番薯粉,上面則鋪滿了豬肝肉片,這裡面的番薯粉,據說就是當年遷徙過來後,用於度過荒年的乾糧。


▲ 閩南人做的開化美食「三層塔」。


除了這些,還有太多的美食把開化當成了自己故鄉——溫州的粉干,到這邊就成了粗粉,大多加重油重辣爆炒;蘇州的「泡泡餛飩」,在開化也是風靡全城……看來開化不僅是「一縣吃三省」,更堪稱吃遍了整個江南。


浙江到底哪裡的人最愛吃辣?


外地人覺得浙菜清淡,大抵是從那盤龍井蝦仁開始的。


的確,杭幫菜是清淡,且會略帶點甜口;寧、紹一帶口味就加重,有還有;到沿海的溫州、台州,又成了海鮮的主場;但在浙西的衢州辣味瀰漫到了每個角落,以至於青團、湯圓、粽子里都能放辣椒。開化作為衢州的西大門,自然也是吃辣的先鋒。


▲ 開化米羹,相對來說比較小眾,只有開化才能吃到。


開化人的早點攤上,一碗長得像河南胡辣湯的米羹最為奪目,通體亮紅,一看就「不太好惹」。開化的米羹,在磨成米漿前,就會把米用辣椒、大蒜、茴香等香料浸泡,等下鍋燒開,再倒入豆角、豆腐等蔬菜,端出來一片紅汪汪的,入口酸辣香醇,催人汗下。


▲ 開化汽糕,開化版的「中國披薩」。


除了米羹,店裡大多還會有汽糕豆腐包。開化的汽糕,質地上和龍游發糕相似,也帶著淡淡的酒糟香氣,卻是有咸口的,上面鋪滿了香乾絲、肉絲、黑木耳絲、筍乾、蝦米等等;豆腐包則是夾帶著辣椒,本來包子和豆腐的組合略顯寡淡,但辣味將兩者連接起來,足以喚醒一個清晨。


風靡整個衢州的「三頭一掌」(兔頭、鴨頭、魚頭、鴨掌),大抵是每個衢州人的家鄉味道。「兔頭吃腦,鴨頭吮骨,鴨掌吃皮」。在衢州,不同的地區又各有自己獨到的秘方。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藥等輔料燒制的「三頭一掌」,色香味俱全,是夜宵排擋的實力擔當。


▲ 衢州人的舌尖上,帶著四川偏好。圖為兔頭。圖/圖蟲·創意


「三頭」中,面市最早的是兔頭,名氣最大的也是兔頭。地道的衢州人看見兔頭就兩眼發光——吮吸完兔頭上紅亮的辣油後,用筷子掰下兩邊煮得軟爛的腮幫子肉,直往嘴裡送。火辣辣的滋味從舌尖竄至喉嚨,在唇齒之間留下絲絲酥麻,讓人上癮。


▲ 鴨掌,衢州的特色味道。圖/VCG


至於鴨頭和鴨掌,則大多燉得綿軟酥爛,非常入味。剛吃前兩口覺得還行,等到半隻鴨頭啃完了,辣的後勁才慢慢上來,用力吮一口,有時還能吸出兩顆花椒。而鴨掌湯,拌一點炒粉干,再加一勺辣椒,才是地道的衢州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