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而薄發,秦國的奮鬥史

零零說歷史 發佈 2020-01-02T15:16:40+00:00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他開創了中國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先河,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王朝的發展。在歷史上有著難以撼動的歷史地位,那麼他又是如何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又從秦國變成秦朝的?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他開創了中國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先河,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王朝的發展。在歷史上有著難以撼動的歷史地位,那麼他又是如何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又從秦國變成秦朝的?

商鞅變法的積澱

公元前352年,秦國任命商鞅為大良造,商鞅變法從此成為歷史上歷次變法中最為著名的一次變法。正是由於這次變法,使得秦國躋身戰國七雄中強國的行列,並且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農業,軍事,管理制度。

1.農業方面,商鞅認為農業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為什麼呢?首先,古代的生產力有限,農業並不像現在一樣發達,而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貿易往來,都有農業的影響;同時,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政策。即允許土地買賣,允許開墾荒地。這一舉措不僅使農業生產力提高,更使得農民對國家的忠心度得到了提升,為後來的軍功爵制度奠定了基礎。

2.軍事方面,商鞅實行了軍功爵制度。簡單來說,這一制度就是通過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獲得爵位。不論你是什麼身份。同時廢除了所有貴族的爵位和特權,想要獲得爵位和特權就要上陣殺敵。這一方式大大加強了秦國軍隊的作戰熱情,同時提高了從軍對於百姓的吸引力,人人渴望參軍,軍人認真操練,上戰場個個都奮勇殺敵。秦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提高,同時經過秦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得到了持續發展。

3.管理制度方面,突破性的廢除了周朝建立以來的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使一批與國君沒有任何親屬關係的官員,開創了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通過中央在地方設立了縣令、縣丞、縣尉等職務,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這一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地方官員由君王直接任命,不得世襲,同時會定期進行考核,將功罰過。攘外必先安內,這一措施解決了秦國的內部矛盾,使得秦國上下一心,一致對外

合縱連橫的戰略

公元前246年,十三歲的嬴政繼承了秦國的王位。

在嬴政繼承王位時,秦國雖然通過商鞅變法的方式強大了起來,但卻並不是燕,趙,韓,魏,齊,楚,秦七個國家中最強大的。那麼秦國又是如何將六國逐一收入囊中的呢?

筆者認為,秦國的優勢,概括來說就在於秦國的的特質——大膽

因為大膽,在秦始皇即位後,採用了當時縱橫家(中國傳統"三教九流"中"九流的一支")提出的"合縱,連橫"。"合縱,連橫"的大致意思為通過南北縱向和東西橫向的聯盟,減少敵人的同時一起對抗其他國家。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將其發展為"遠交近攻",即通過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共同近攻較近的國家。正是這個戰略思想,使秦在戰略上先勝別國一籌。

獨特的地理位置

筆者認為秦國在戰國各個國家中的地理位置可謂是最好的。因為秦國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強敵。秦的西面是廣大的乾旱半乾旱草原,零星散落著一些較為落後的少數民族部落。早在春秋時期,秦國的君主就陸續征服了這些少數民族,使得秦國在後來的兼并六國的戰爭中免受了腹背受敵的情況發生。而在秦國的南邊,只有幾個比較弱小的國家。秦國在之前也已經一個個擊敗。在此基礎上,秦國只需要將防守重心放在東方。而在秦國最東面的,是我們經常能在影視劇中聽到的一個地方——函谷關,因為函谷關的存在,使得秦國成功抵擋了東方六國的多次進攻,在後面筆者會講到函谷關在吞併六國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並且以此為依託,並通過長平之戰等一系列的戰役使得在秦始皇繼位前讓比較強勁的敵人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而秦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版圖逐漸擴大,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陸續兼并了巴蜀地區、關中地區以及河南西部,這幾個地區在當時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秦以正是這些地區為跳板,逐漸將六國吞併。

剽悍而淳樸的民風

由於秦國地處偏遠,同時在思想文化上相對落後。使得秦國民風淳樸。由於淳樸,所以喜歡直來直去,於是就生出了彪悍的風氣,較為崇尚武力。特別是當商鞅推出軍功爵制度後,人們除了種田就只能去參軍,並且參軍上陣殺敵還有爵位可以獲得,這更是加強了秦國人對於武力的崇尚。特別是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始皇爺爺的爺爺),在全國三百萬的人口中,有五十萬都是軍隊。若換算於現代,大約就是兩億人的軍隊。強大而人多勢眾,使得秦國軍隊所向披靡。且秦人本身勇武好鬥,加上爵位的誘惑,在打仗時總是爭先恐後的上陣殺敵。正是在這些因素的促使下,為秦國征服其他六國提供了一支如"敢死隊"般所向披靡的軍隊。

虛有其表的六國聯盟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疑問,難道其餘六國就這麼放任秦國關門搞發展嗎?當然不是,。

其餘的六國曾經聯合五次進攻秦國,下面由筆者為大家一一介紹。

第一次:公元前318年,除了齊國,其他的五個國家均參與了聯軍。這次的進攻使楚國為"合縱長",就是帶頭人。而楚國雖然是帶頭國,卻只想坐收魚翁之利,燕國也是這樣的想法。於是只剩下魏、趙、韓三國作戰。並且最後的結果是秦國靠著函谷關的防守贏得了戰爭,且殲滅了三國聯軍共八萬人

第二次:公元前298年,秦國攻打楚國。趙韓魏害怕秦國磚頭來攻打自己的國家,想先下手為強,於是想趁機攻打疲憊的秦國,這次戰爭聯軍取得了勝利,秦國歸還了韓國和魏國的土地。

第三次:公元前287年,韓趙魏燕齊五國合攻秦國。但誰都不願意第一個上陣。秦國看出了五國之間誰和誰都不是一心,於是就認輸,分別給了每個國家一些好處。隨機化解這次近攻。正是由於這五國各有各的小算盤,才喪失了攻秦的一次又一次契機。

第四次:公元前241年,楚國、趙國、魏國又一次聯合近攻秦國。戰爭取得了勝利,將秦軍擊退至函谷關內。第四次戰爭以聯軍勝利為結局。

第五次:公元前241年。除了齊國之外的五國又一次發動了對秦的進攻。這次秦國的兵力較為分散,戰爭初期甚至被五國聯軍打進了函谷關。最危險的時候距秦國都城咸陽僅七十里。最終秦國及時調集軍隊,擊退了已經兵力不支的五國軍隊。第五次戰爭又以聯軍失敗而告終。

從這五次對秦作戰中,我們不難發現,聯軍最終還是敗給了自己。每一個國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沒有將攻秦作為首要目標。無法團結,就是其餘六國最致命的弱點。

筆者總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以一國之力統一六國絕非偶然事件。而是像蝴蝶效應一樣,由一條條的因素逐漸匯聚起來,才成就了秦的霸業。歷史總會在一點時間的分裂中決出一位一統天下的勝利者,但終歸事在人為。其餘六國沒有秦的大膽果敢,總是在乎一些眼前的利益,才最終導致了被秦兼并的結局。

在秦兼并六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值得我麼你學習的地方。有的朋友可能會認為,戰國的歷史離我們太過遙遠,對現世社會的生存之道並沒有太多太深的意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有些道理確實只適用於一些特定的歷史環境或特定的歷史時期,但很多的為人處世之真理都深藏於歷史的各個角落。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開拓眼界,大膽創新,才能像秦始皇秦始皇兼并六國一樣,在現世取得成功筆者認為,這正是歷史對於我們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