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VS 80%,中日胃癌五年生存率對比,為何差距甚遠?

丁丁醫聊 發佈 2020-01-19T22:20:07+00:00

然而作為胃癌高發國家之一的日本,在他們看來胃癌算是個「良性疾病」,致死率不高,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日本,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80%。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它的致死率很高,全球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僅10%左右。然而作為胃癌高發國家之一的日本,在他們看來胃癌算是個「良性疾病」,致死率不高,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日本,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80%。


而我國,同樣也是胃癌高發的國家之一,據最新公布的癌症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約68萬例,占我國所有癌症的近三分之一,發病人數約占全球胃癌發病總數的50%,胃癌5年生存率僅約20%~30%。


兩者相比較,可謂是差距甚遠!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其中關鍵還在於對胃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上。眾所周知,對癌症,我們一直強調,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很多類型的癌症,早期和中晚期,它們的治療效果和預後往往會有很大的差別,據文獻報導,目前早期胃癌經過規範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是如果到了晚期IV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則大打折扣,僅有10%了。


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較高主要得益於他們對胃癌篩查的重視程度上。自1990年以來,日本將胃鏡檢查納入到了40歲以上人群的體檢項目中(註:最新版的《日本胃癌篩查指南》推薦篩查的起始年齡為50歲),並對發現胃癌癌前病變者進行重點監控。此外,據報告顯示,日本胃癌排查率達總人口的13.74%,覆蓋適齡人群和特定人群的40%以上。


在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目前的醫療條件尚不足以支持進行胃癌普查,所以,一般建議對胃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但即便如此,真正能夠重視胃癌篩查,按照指南定期去進行檢查的人群卻較少,據估計,全國胃癌排查率不到總人口的7%,農村尤其嚴重,不到2%。


另外,也與篩查方式具有一定的關係,胃鏡檢查作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由於具有侵入性檢查、費用較高、人群接受度較低等特點,這也導致了該篩查方式目前難以在我國大規模普及,因此,我國早期胃癌的占比率也很低,僅約20%,大多數胃癌患者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0%。



重視胃癌篩查,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關鍵!


對比日本與我國的胃癌現狀,不難看出,胃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對於患者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早期的胃癌,因為此時腫瘤生長範圍比較局限,我們通過規範的治療,可以很好地起到「斬草除根」的效果。但是到了晚期,癌細胞發生擴散和轉移,就難以「根治」了,總體治療效果和預後也相對較差。


目前我國建議胃癌高危人群應進行胃癌篩查,其中年齡在40歲以上,且有以下任一條者即為胃癌高危人群:


(1)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2)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胃、食管以及部分十二指腸等疾病的「金標準」。一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胃鏡而選擇不做這一項檢查或者希望通過鋇餐、CT、胃腸超聲等手段發現早期胃癌,其實這是不現實的,目前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發現早期胃癌的手段只有胃鏡檢查,鋇餐、胃腸超聲、CT等手段即便能夠發現胃癌,通常多數也只能是發現中晚期的。


當然,除了常規胃鏡之外,還有無痛胃鏡可選擇,如果實在不想進行常規胃鏡檢查,可綜合其他因素考慮是否可進行無痛胃鏡檢查。



本文僅作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丨pixabay

PS:內容綜合整理自《胃癌診療規範》、腫瘤時間、胃腸病等。

編輯整理:Mr.Pen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