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表明了叢集性頭痛發作的新特徵

艾德醫訊 發佈 2020-01-03T21:51:33+00:00

這項研究名為「叢集性頭痛的晝夜節律性的時空變化」,該研究由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三星醫學中心神經科學中心神經內科的MiJi Lee博士首次發表。

最近在國際頭痛協會的官方雜誌《頭頸痛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擴展了叢集性頭痛慢性病的觀念。這項研究名為「叢集性頭痛的晝夜節律性的時空變化」,該研究由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三星醫學中心神經科學中心神經內科的Mi Ji Lee博士首次發表。

叢集性頭痛(CH)在醫學文獻中被稱為人類可經歷的最劇烈的疼痛,並且被普遍稱為「自殺性頭痛」。CH由原發性頭痛疾病組成,被國際頭痛分類國際分類第3版ICHD-3歸類為三叉神經自主性頭痛。其特徵是持續15-180分鐘的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單側眼眶,眶上和/或顳部疼痛,在疼痛的同一側表現出以下至少一種自主神經症狀:結膜注射和/或流淚;鼻充血和/或鼻漏;眼瞼浮腫; 前額和面部出汗;瞳孔縮小和/或上瞼下垂;以及躁動或躁動的感覺。

攻擊的發生頻率為每隔一天到每天8次。在活動時間過程的一部分(但不到一半)中,攻擊可能不太嚴重和/或持續時間較短或較長。發作連續進行數周或數月(所謂的簇期或發作),發作間隔通常持續數月或數年。CH的另一個標誌性特徵是其晝夜節律,甚至是晝夜節律,每天約有82%的患者報告CH發作。

在這項研究中,李博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前瞻性晝夜節律的模式相對於病程 175例在活動內回合期間在韓國的15家醫院。比較了不同終生總發作次數的患者之間和患者內晝夜節律的患病率和特徵。生命周期≥2次的患者被分類為固定的(發作之間無變化),發展的(隨著疾病進展而變得更加突出),減少(隨著疾病進展而變得不那麼明顯)和可變的(因發作而異)疾病發展過程中晝夜節律模式的變化。

據報導,目前有86例患者(49.1%)有晝夜節律性。與沒有季節性節律的患者相比,具有晝夜節律的患者的季節性節律更為普遍(分別為66.2%和37.1%)。各組(十分位組)的總生命周期次數之間晝夜節律的患病率相似,而在整個疾病過程中,兩次發作之間晝夜節律的變化據報導為45.3%的患者。與具有晝夜節律的患者相比,無晝夜節律的患者表現出更大的變化模式(35.2%vs 8.8%),而在當前回合中,具有晝夜節律的患者相比沒有晝夜節律的患者更為常見(64.7%vs 40.9%)節奏感。

關於CH發作的時間,最常見的發作時間是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其次是下午10點和凌晨2點,無論是在整個患者樣本中還是在晝夜節律性患者中都是如此。關於一天中總發作次數與叢集性頭痛發作的時間有關,隨著疾病的進展,當前發作中的輕度和中午發作的趨勢呈二分分布。

在下午(下午1點至下午6點)和精神緊張(上午1點至早上6點)組觀察到較大的差異,而晚上(下午7點至12點)組則變化最小,這暗示下午和催眠發作貫穿整個過程疾病過程,而夜間發作僅在較早的疾病過程中才突出。

在最早(第1至第2個十分位數)疾病持續時間組中,即夜間發作最主要,即一生中CH≤≤2的那些,隨著疾病的進展而減少(直至第7個十分位數),在第8和第10個疾病中再次增加十分位數(十位十分之一的總生命周期平均44.1分)。

這些數據表明,CH在整個病程中可能沒有固定的節律,存在個體差異,其解釋如下:

視交叉上核可能是附加的,但對CH的病理生理而言不是必需的。

內部/外部穩態或治療效果也可能會影響;

CH節律的時間演變應進一步研究;

這種晝夜節律的演變是否是活動性疾病進展的標誌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的結論是,確實需要進行大量研究來闡明這種新的CH節律性特徵,「這種模式可能表明CH的晝夜表達可能發生演變和消退,其生物學意義尚未確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