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抗過敏藥就是激素藥嗎?」皮膚科醫生來跟你談談這個問題

皮膚科醫生譚穎 發佈 2020-02-03T04:08:23+00:00

常有帶小孩來看過敏性疾病的家長會問這個問題:「醫生, 某某他定、某某利嗪這些都是激素藥嗎?吃了2,3天了,會長胖嗎?

常有帶小孩來看過敏性疾病的家長會問這個問題:「醫生, 某某他定、某某利嗪這些都是激素藥嗎?吃了2,3天了,會長胖嗎?」

其實這個「某某他定、某某利嗪」,以及「撲爾敏、酮替芬」等等都是「抗組胺藥物」,也就是平常我們常說的「抗過敏藥」,與「糖皮質激素藥物」雖然有一些相同相似的藥理作用和治療作用(如都能治療過敏性疾病),但它們是不同的兩類藥物,不要把它們搞混了。下面我們簡單來說說兩者的作用與區別。

抗組胺藥物

抗組胺藥專指能通過與組胺受體結合而發揮拮抗組胺病理作用的藥物,即組胺受體拮抗劑。在臨床上常把抗組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兩類,第一代抗組胺藥多為親脂性,容易透過血腦屏障,產生中樞抑制,被稱為鎮靜性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撲爾敏、酮替芬、賽庚啶等),第二代抗組胺藥不容易通過血腦屏障,中樞抑制發生率低,又稱為非鎮靜性或低鎮靜性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非索非那定等)。

抗組胺藥物的適合征為治療有組胺參與的各種炎症和瘙癢情況,例如對於由Ⅰ型過敏反應引發的蕁麻疹、非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接觸性皮炎、過敏性休克、藥物性皮炎等效果最佳。

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的副作用較為明顯,例如會用藥後嗜睡、口乾、便秘等,有青光眼以及攝護腺肥大的人也要慎用。而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因為組胺受體特異性強,嗜睡、口乾等不良反應較輕,但個別已淘汰藥物可能會影響心臟電生理(如特非那丁)。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是一類甾體類激素,在我們身體內由腎上腺皮質分泌,並在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能調節糖、脂肪、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而且糖皮質激素還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炎症和免疫性疾病。在皮膚科而言,比較嚴重的過敏性疾病例如嚴重全身過敏反應、重症藥疹等常要合併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但不恰當使用或者超生理劑量、長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藥物會引起很多的副作用,例如滿月臉、水牛背、皮膚變薄、皮膚長毛、電解質紊亂等,這也是很多患者所擔心的問題。其實對於短期的、合理的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是不按醫囑隨便停藥服藥對身體健康、病情反覆造成的影響更大。


上面只是簡單的說了一下兩類藥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但具體疾病的治療上,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來用藥和進行調整。無論是使用什麼藥物來治療疾病,大家還是要嚴格遵從醫生的醫囑用藥,如果對於用藥有疑問,請及時諮詢專科醫生或者臨床藥師,相信能獲得滿意的回答,你說是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