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血虛「、西醫診斷「貧血」,哪個更靠譜?

哆咖醫生 發佈 2019-12-31T03:16:48+00:00

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見到這樣的人,什麼阿膠、紅棗啥的經常吃,但是臉色還是發黃。還有的人是不貧血,但是醫生開的藥方中卻還有當歸、雞血藤這類補血藥材。

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見到這樣的人,什麼阿膠、紅棗啥的經常吃,但是臉色還是發黃。吃這些補血的補品貌似沒起作用。還有的人是不貧血,但是醫生開的藥方中卻還有當歸、雞血藤這類補血藥材。其實這裡是存在兩個概念「血虛」和「貧血」。這兩者到底有何區別?治療時又要注意哪些呢?


一、首先,「血虛」和「貧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血虛「是中醫診斷、「貧血」是西醫診斷。

從中醫角度講,血虛又稱為血虛證。引起血虛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體質虛弱、飲食不調,疲勞過度、失血過多、疾病遷延不愈等等。最易出現血虛的人群是女性,這是因為女性的特殊生理構造,最容易由於失血過多導致血虛。例如常見的月經量大的女性,往往出現臉色發黃,導致血虛;分娩時的失血過多也會不可避免的導致血虛。血虛的表現多為:面色萎黃、唇色淡白,出現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女性還會伴有月經量少、經血色淡等,嚴重者甚至出現閉經。

而貧血其實不能算是一種疾病的名稱,它是一種疾病臨床症狀的描述,通常以血紅蛋白水平作為診斷依據。其中血紅蛋白水平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6個月到<6歲兒童110g/L,6~14歲兒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婦110g/L。只要是低於這些水平的都可以診斷為貧血。因為貧血是一種疾病症狀,很多疾病發生的同時也會出現貧血的發生。出現貧血後最早會有頭暈、發力、易睏倦的表現。但是最常見也是最特徵的表現則是面色蒼白。嚴重的貧血患者必然會血虛。



二、那麼既然二者有上述區別,那麼在治療或調理的注意事項上也要做好區別對待,千萬不要亂吃藥。

中醫常講氣血,這是因為在中醫理論中往往認為氣血是同源的,如果是血虛,則多會伴有氣虛。而氣虛又要分為不同的證型,如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等。如果是血虛伴腎氣虛,那麼調理時多注意使用人參、熟地等可補充元氣、腎陰的藥材;如果是血虛伴脾氣虛,則調理時多注意用黃芪補氣生血。還有如果是因為血瘀導致的血虛,則一般情況下會建議使用當歸、川芎等活血養血的藥材。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擅自用藥,調理血虛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藥材。



一般被判定為貧血的病人,醫生也是根據貧血類型來建議用藥或飲食選擇。貧血病人多為缺鐵性貧血,這時建議多食用鐵含量較高的病人,比如動物肝臟、動物血製品、肉類等。另外也可以吃一些木耳。如果是缺鐵較為嚴重,則建議直接服用鐵劑進行治療。如果是跟嚴重的貧血,則需要進行輸血糾正貧血。

所以一定要注意,血虛和貧血雖然在一些表現上會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會出現頭暈乏力、面色萎黃等,但是不能將二者等同,而且處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