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複習一下所學的方法,你能治好感冒嗎?

中醫肖相如 發佈 2020-02-06T20:58:26+00:00

《你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錯》你學的關於感冒的治療理論和方法,教材中是這麼說的:《中醫基礎理論》風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點的外邪,稱為風邪。」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在學習時,你發現了教材中的各種「坑」嗎?)

中醫愛好者:★★★★★

(盡信書不如無書,中醫類教材更是如此。)

非醫夥伴們:★☆☆☆☆

(內容較為專業,歡迎了解。)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大家對中醫寄以厚望,整個中醫界都在行動,希望能為控制疫情貢獻力量。

情緒高漲之餘,大家應冷靜地整理一下思路,在開方的時候,我們的理論根據是什麼?

傳染病屬於中醫的外感病,要用外感病的理論來指導診治,先看看從教材上學到的關於外感病的理論和方法,能治好最常見的感冒嗎?

《你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錯》,這也是一篇在我的公眾號上發過的舊文,今天重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參考,更希望大家多多討論。

面對兇險的疫情,當然應該就事論事,先解決治療方法的問題,可是不關注醫學理論的問題,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醫學又能憑什麼治好病呢?


《你治不好感冒,是教材的錯》

你學的關於感冒的治療理論和方法,教材中是這麼說的:

《中醫基礎理論》

風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點的外邪,稱為風邪。」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性善行數變;風性主動」等。

寒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點的外邪,稱為寒邪。」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寒性收引」等。【1】

火(熱)邪的基本概念是:「凡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之邪。」

火熱之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火熱易擾心神;火熱易生風動血;火邪易致陽性瘡癰」等。【2】

《中醫診斷學》

寒淫證的證候表現有:「惡寒重,或伴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寒,流清涕,脈浮緊。」【3】

火淫證的證候表現有:「發熱微惡寒,頭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濁涕,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數。」

並認為「火、熱、溫邪同屬一類性質,僅有輕重之別。溫為熱之漸,火為熱之極,故常有火熱、溫熱並稱。火、熱、溫邪為陽邪,其性燔灼急迫,傷津耗氣,具有炎上、生風、動血、易致瘡瘍的特點」;「熱邪犯表,衛氣失和,故惡寒微發熱。」 【4】

《中醫內科學》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導致邪犯肺衛,衛表不和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特徵。

說感冒要辨風寒風熱,「一般而言,風寒感冒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疼,鼻塞流清涕為特徵;風熱感冒以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口渴,鼻塞流涕黃稠,咽痛或紅腫為特徵。」

【臨證備要】中說:「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予辛平輕劑,疏風解表,藥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5】

《中醫兒科學》

認為「感冒是外感風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全身酸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感冒的診斷要點第二條是「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微咳、頭痛、全身酸痛等為主症。」

感冒的辨證要點是「本病辨證,重在辨風寒、風熱、暑濕、表里、虛實。……凡惡寒,無汗,流清涕,咽不紅,舌淡,或薄白,脈浮緊,指紋紅為風寒之證;若發熱惡風,有汗,鼻塞流濁涕,咽紅,舌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紫為風熱之證。」【6】

1

首先是,這些教材中的邏輯好像不太對。

比如說,風為陽邪,其性開泄,善行數變。《中醫內科學》和《中醫兒科學》都說,感冒就是感受這個邪氣引起來的。

問題是,一個「其性開泄,善行數變的陽邪」,是怎麼導致感冒的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這些症狀出現的呢?

鼻塞,就是鼻子不通了,這風邪是開泄的,善行數變的,應該是使鼻子更加通暢才對呀?怎麼可能使鼻子不通了呢?

這頭痛,也是因為不通才痛的呀,感受了開泄而善行數變的風邪,應該是很通的呀,怎麼可能形成不通才會出現的頭痛呢?

在解釋感冒的「風寒束表證」的時候,其「證機概要」說「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這風邪,是開泄的,是善行的,怎麼能夠外束衛陽、腠理、肺氣呢?

再如,說到火熱之邪的時候,「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但火淫證卻有「微惡風寒」的症狀,感冒「風熱犯表證」也有「微惡風寒」,「證機概要」給出的解釋是「風熱犯表,熱郁肌腠」。

費解的地方在於,風是陽邪,火熱也是陽邪,一個開泄、善行數變,一個燔灼趨上,又是怎麼能夠「郁」肌腠的呢?

2

其次是,臨床上見到的感冒,用教材上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辨清楚的。

比如,其實,在臨床上,感受寒邪引起來的寒邪束表證,亦即麻黃湯證,惡寒嚴重,發熱也會很高。

教材所教的方法是,外感風寒是惡寒重,發熱輕;外感風熱是發熱重,惡寒輕。

那麼,惡寒發熱都重的是寒還是熱?

反之,感受熱邪引起來的熱邪犯肺證,亦即桑菊飲證或銀翹散證,發熱並不重,那究竟是熱還是寒?

顯然,沒有人能辨的清楚。

所以《中醫內科學》在感冒的【臨證備要】中說:「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予辛平輕劑,疏風解表,藥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

這似乎是給出了一個萬能的方法,可是,感冒就是有寒熱之分的呀,怎麼可能寒熱不顯呢?

細細分析一下這個萬能的法子,它其實就是用了辛溫散寒作用比較弱的防風、荊芥,清肺熱作用比較弱的桑葉、薄荷 —— 本質上就比較輕的解表散寒和清肺熱同用,所以這個治法的本質是有寒有熱,並不是所謂的「寒熱不顯」。

但是,這個萬能的法子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3

感冒必須要辨寒熱,辨不清寒熱肯定就誤治。

根據教材教的法子是肯定辨不清寒熱的,那不就肯定是誤治嗎?這可咋整呢?

於是大家就開始出主意,想辦法,最終形成了比較統一的意見,就是:外感熱邪,如果誤用辛溫散寒,後果很嚴重;外感寒邪如果誤用辛涼解表(其實清肺熱的藥)後果可能不太嚴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感冒就都用所謂的辛涼解表吧。

於是,很多本來是一劑藥可以治好的感冒被治成了支氣管炎、肺炎。

問題的本質是,中醫關於外感病初期的理論有錯誤,然後,逐漸形成了一個看起來很完美,實質上是漏洞百出的「風熱表證」和「辛涼解表法」,弄出了一個無中生有的「風熱表證」,正好可以去和「風寒表證」進行辨別。

其實,只要記住,外感寒邪初期特徵性的表現是惡寒與發熱並見,外感熱邪初期的特徵是發熱而渴不惡寒的,外感病初期的寒熱就辨清楚了。

非要把惡寒說成是外感熱邪也有的表現,是外感病初期混亂的根源。

雖然外感熱邪初期的病人可以同時見到惡寒,但這個惡寒是兼證,即肺熱兼外寒,屬於外寒肺熱證,不是熱邪本身的固有表現,治療只須辨清楚肺熱和外寒的輕重,再根據表里同病時,表里先後緩急的原則採取相應的治法即可,這樣就不會發生誤治。

有關外感病初期的問題,我已經進行了反覆的論述,具體可參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體系重構》【7】以及一系列相關的論文。


參考文獻:

【1】孫廣仁、鄭洪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第207~209頁。

【2】同【1】,第211~212頁。

【3】李燦東、吳承玉主編,中醫診斷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第115頁。

【4】同【3】,第117頁。

【5】吳勉華、王新月主編,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第69~73頁。

【6】汪受傳、虞堅爾主編,中醫兒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第74~76頁。

【7】肖相如等,外感病初期辨治體系重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