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醫生援鄂一月感言:疫情引起的人心恐慌更可怕

牡丹晚報 發佈 2020-03-02T19:05:00+00:00

張一卓回憶說,雖然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到了黃岡市,走進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後,那裡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程度仍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想像,溫度計、血壓計、消毒液、藥物不夠用,甚至在辦公室連看時間的鐘表也沒有。

從1月28日出征湖北,到現在已經一月有餘。2月29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與身在湖北省黃岡市的菏澤市立醫院副主任醫師張一卓取得了聯繫。談及一個月來的工作生活,他早已適應了每天的辛苦,點滴的感動也時刻伴隨著他,身處疫區的他也深深地感受到,疫情引起的人心恐慌更可怕。

張一卓回憶說,雖然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到了黃岡市,走進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後,那裡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程度仍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想像,溫度計、血壓計、消毒液、藥物不夠用,甚至在辦公室連看時間的鐘表也沒有。「突然離開我所熟悉的醫院和工作環境,到陌生的危險的地方白手起家,千頭萬緒,常用的診療藥物、器材不足,就連生活用品、衛生環境、病人飯菜等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這些以前從不用操心的事,在這裡醫生變成了多面手,感覺身上的負擔很重。」張一卓說。


作為一名醫生,張一卓更加關注的是患者的治療。他坦言,新冠肺炎固然可怕,但更讓他揪心的是疫情引起的人心恐慌。在他們組收治的病人中,有對生命絕望的,有不抱治癒希望的,焦慮、失眠、情緒失控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和疾病治療。

如何安撫此類病人,讓他們放下心理壓力,往往比治療更讓醫護人員費心。

張一卓介紹,他負責的病人中,一位龍姓的老人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老人的情況比較特殊,他的老伴兒幾年前死於惡性腫瘤,自己則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唯一的兒子在外地工作,無法經常回家陪伴老人。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後,老人情緒十分低落,認為「得了這個病就該死了,神仙也救不活」。這樣的心態下,老人不配合治療,還時不時地對醫護人員和病友發脾氣。

針對這種情況,張一卓及時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確定了以「真情感動、實情打動、溫情觸動」的工作思路,同時根據老人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力爭短期取得療效。經過共同努力,老人的情況逐漸好轉,再加上陸續有人治癒出院,他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轉變。在入院20多天後,老人突然給了醫護人員一封感謝信。而這封感謝信其實看起來更像一封道歉信,除了感謝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老人更多的是在信中對自己之前的態度表達了深深的歉意。原來,老人想向這些如同自己孩子般大小的醫護人員道歉,又說不出口,便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

「收到了老人的信,我們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差點哭了……」張一卓說。第二天,他便組織醫護人員把平時捨不得吃的水果湊在一起,主動去看望老人,老人感激涕零。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馮鍇 武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