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前一定要先分陰陽、寒熱,否則灸了也白灸

中醫艾灸學堂 發佈 2020-01-04T05:36:20+00:00

現在艾灸越來越火,很多不明灸理的朋友,認為艾灸就是簡單的用艾條燻烤穴位,不辨陰陽,不分寒熱,盲目艾灸。要知道,我們養生首先就要分辨體質的陰陽,這是養生的基礎,也是艾灸的第一步!如果你是熱性的體質,還一直灸壯陽氣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這樣一來反而對身體有害!

現在艾灸越來越火,很多不明灸理的朋友,認為艾灸就是簡單的用艾條燻烤穴位,不辨陰陽,不分寒熱,盲目艾灸。要知道,我們養生首先就要分辨體質的陰陽,這是養生的基礎,也是艾灸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熱性的體質,還一直灸壯陽氣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這樣一來反而對身體有害!


▲ 你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


一、陽虛:陽氣不足的寒性體質

寒性體質是陽虛體質的一種,屬於較重的陽虛體質。

表現為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

陽虛的狀況是最適合艾灸的了,這點大家都知道,艾灸大椎、命門、關元、湧泉都是可以補陽。

至於食療,建議寒性體質的灸友可以用生薑和大棗熬水來喝,也可以用當歸來泡水來喝。


二、陰虛:陰液缺乏的熱性體質

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沒原因的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表現為喜冷寒、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

俗話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它的源頭往往就是陽虛,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很多灸友存在下寒上熱的情況,就是因為中下焦的寒氣太重了,陽氣走投無路被逼到上焦,表現出來往往就是上火,豈不知下焦還是寒的呢!

故而陰虛並非不可以艾灸,只是與陽虛的艾灸有所不同,陰虛更側重補中氣,以引火下行為主,並且艾灸強度也要更低一些。


▲ 陰虛的艾灸方法


陰虛的灸友可以逐漸用艾灸調養,剛開始少灸一些穴位,時間灸短一些(10-15分鐘),溫度低一些,如果感覺適應了,就可逐漸的延長艾灸的時間,一個禮拜內休息1-3天或隔天艾灸。

首先,艾灸腎俞、八髎,能補中氣,消除中焦的阻礙,並讓上焦的火氣往下走;

然後,可以艾灸三陰交、復溜、湧泉,把這火氣進一步往下導到雙腳,引血歸源!


▲ 那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



簡單的說,氣為陽,血為陰。陽為熱氣,是火;陰為體內津液,為水。

陽氣盛了,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火氣大了,陽為熱,身體老熱著,就好像你燒水,水開了也不把壺拿下來,總在那咕嘟著,水就越燒越少。

而這體內水液就代表陰的,陽熱太盛了,身體就會表現出乾燥,發熱,咽干,眼澀,這就是陰虛的表現,體內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潤器官和內臟了。

反之,要是陰氣太盛了呢,陽就不足了,陰的特點是寒,體內的陰氣太重了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減退,產熱不足,手腳冰涼,怕冷。


▲ 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不管疾病有多少種、有多麼難治,它們的病理只有一個,那就是陰陽失調。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肺有肺陰肺陽……

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那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

肝上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就會急劇上升,這時人就會面紅耳赤、頭漲頭痛、急躁易怒,中醫稱之為肝陽上亢,西醫用血壓計一量,很可能發現血壓變高了。

心臟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心臟的心陽不足,人體就如同失去陽光的普照一樣,陷入一片陰霾的籠罩中,變得渾身發冷、精神不振。這時,水汽便會泛濫,出現水腫,結果,心臟的功能必然會受影響,甚至出現心源性水腫,西醫一檢查,發現這已經是心臟病甚至是心衰了。

肺、胃、腎的陰陽也必須平衡,如果肺、胃、腎的陽氣偏盛,陰液不足,那麼,人就會多飲、多食、多尿,患上消渴(消渴又名三消)。

總之,大到心臟病、高血壓,小到感冒發熱,一切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陽高壽短,陰重則病,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 不分陰陽,灸了也白灸!


《黃帝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生命是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徹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結束了。所以想要獲得長期的健康,就必須時刻保持陰陽的平衡!

看那些貪涼的人、陽氣虛損嚴重的人,哪個沒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我們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在37度左右,而客觀上講,代表陽氣的,就是溫度。當我們吃進一些零下幾度的食物,想一想,我們要消耗多少陽氣去使它平衡!

久而久之,陽氣虛耗嚴重,四肢最先出現冰涼,月經病,風濕病等等都來了。陽不化氣,陰就會凝結,腫瘤也就會來。

所以養生要懂陰陽,該補陰時補陰,該補陽時補陽,這樣才是養生基礎之法。掌握了這套法則,艾灸起來就能事半功倍!


▲ 艾灸補泄,很少人知道!


關於平衡陰陽,神醫華佗曾說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

艾灸即可補,又可泄,基本的施灸規則是:實熱則多灸四肢,虛寒則多灸腰腹部。

另外,艾灸補泄體現在手法上如下:

①艾灸補法

在點燃艾炷後,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儘自滅,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灸畢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氣聚而不散。

如果用艾條灸,可用雀啄灸、溫和灸、迴旋灸等手法弱刺激穴位,以促進機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抵制,引起正常興奮。

②艾灸瀉法

點燃艾炷後,口吹艾火,促其儘快燃燒,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

灸畢不按施灸穴位,以使體內邪氣易從穴位散發,這就是吹灸法。若用艾條灸,也用吹法,促其燃燒,達到強刺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