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隔離的畫家

瀚墨雲橋 發佈 2020-02-11T22:01:03+00:00

晉代規定,當朝大臣家只要有3人以上感染時疫,即使沒被染上的人,百日之內也不得入宮。可惜他的興趣並不在做官,回到故鄉常熟虞山後,他在自己的耕菸草堂中每日寫字、畫畫、看風景,偶爾練練八段錦、五禽戲啥的,身心舒適,免疫力提高,一直活到了85歲。

繼戴口罩,勤洗手之後,不出門已成為防疫手段中的老大。

持續下降的感染數據,證明了隔離是遏制疾病傳播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

關於隔離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末年,長期的戰亂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導致疫病的大規模蔓延,朝廷不得不建立臨時醫院,對病人實行了隔離措施。

蕭齊時,太子長懋與竟陵王子良設立的六疾館,就是一所專門收治傳染病人的慈善機構。

晉代規定,當朝大臣家只要有3人以上感染時疫,即使沒被染上的人,百日之內也不得入宮。可是,這種有效的隔離方法卻被當時譏諷為「不仁」。

唐代由僧人開設乞丐養病坊,用以隔離收治病患者。

北宋末年以後,各地廣泛設置安濟坊,專門用於隔離病患者……

古人早就認識到隔離對於遏制疾病傳播的關鍵性,而文人畫家,同樣將隔離用於心靈上的康復,無論是被動隔離還是主動隔離,畫家的隔離註定不會平淡乏味!

隔離的最高境,莫過於宗炳的「澄懷觀道,臥已游之」,如能至此,就已經沒有任何能限制住自己的所謂束縛了。

但大多數的自我隔離者,都是對過往喧譁的無奈與疲憊,有的會在略做修整後,重頭再來,有的則在歷經繁華後耽於平淡是真。

王維一生幾度隱居,他少年成名,中過狀元,當過大官,早年也曾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造了座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還作了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抒發他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輞川圖》也是這一時期完成的。

王蒙的一生,始終糾結於退隱和出仕。他既嚮往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又放不下曾經的政治抱負。因而他的隱,是被動的隱,一旦時局安寧,他即出會友、訪友,與當時的一些畫家和文人時常往來。

王蒙大部分畫作都創作於隱居時期,題材也多為隱居、高隱、草堂、讀書、漁隱與山居。不管周圍的風景如何千變萬化,在王蒙的每幅畫中都會出現一個相同的男子坐在草堂中讀書,同樣的婦人陪伴在身旁,這幾乎可以視作王蒙精神自傳的一個標誌。

明初畫家王紱,以墨竹名天下,得文同、吳鎮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曾師法吳鎮、王蒙、倪瓚等畫壇大家,所作山水兼有王蒙的郁蒼和倪瓚的曠遠。

王紱一生中曾畫過多幅隱居圖,這與他個人的身世際遇相關,如曾滴戍山西朔州長達二十年,建文二年(1400)才返歸江南,隱居無錫九龍山,作有《秋林隱居圖》《清溪漁隱圖》《隱居圖》等。作《隱居圖》時,王紱還在任官期間,特作此畫抒寫自己身居廟堂,心懷林泉的志向和情操,所謂「滿懷清興付滄州」,相比其他畫作,多了情致上的恬靜與安逸。

四王之一王翬出生於丹青世家,從曾祖父那輩開始就以賣畫為生,王翬自然而然的也選擇了繪畫這個職業。

康熙年間,王翬已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康熙三十年(1691年),60歲的王翬奉詔入京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用時三年,終於完成了康熙六下江南的二百米長卷。康熙皇帝非常滿意,賜給他一把題注「山水清暉」的畫扇,還想給他一個官位。可惜他的興趣並不在做官,回到故鄉常熟虞山後,他在自己的耕菸草堂中每日寫字、畫畫、看風景,偶爾練練八段錦、五禽戲啥的,身心舒適,免疫力提高,一直活到了85歲。

人生需要適度隔離。對於古人來說,隱居如同歸家,一路的好山水能沉澱在塵囂中疲憊困惑的心。對於今人來說,適度的隔離,相當於修復故障的萬能重啟!

別急,稍事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