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信之死有一句著名的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什麼這麼說

二十四簡史分號 發佈 2020-01-11T08:08:14+00:00

但不管怎麼說,韓信因為跟陳豨聯手謀反而被最後滅了三族,但是從古人到今人,都有很多人不相信韓信謀反,古代有好多學者不相信,今天還有很多學者不相信。



實際上劉邦得到韓信謀反消息的時候,劉邦並不在京城長安,那麼劉邦晚年第一有病,第二有傷,他不待在京城跑到外邊去幹什麼呢?因為劉邦在外面平叛。韓信雖然被劉邦偽游雲夢,從楚王降為淮陰侯,住在京城形同軟禁,但是韓信的生活跟自由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限制,那麼為什麼韓信這個時候會突然之間發生謀反的事情呢?這兩件事,就是劉邦去平叛韓信參與謀反,這兩件事其實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叫陳豨,陳豨是個什麼人呢?陳豨是秦末大起義一開始,陳豨就率領五百士兵投奔劉邦去了,所以他應當是最早加入劉邦集團的起義軍將領。而且呢,陳豨的立功是在平定臧荼叛亂的時候立的功,所以他是劉邦在第一批封侯的時候,第一批封那29個列侯中間其中就有陳豨。到了漢七年韓王信叛亂的時候陳豨又參加了平叛,這一次平叛劉邦給了陳豨一個重任,因為韓王信的叛亂是在代地,臧荼的叛亂是在燕地,就是整個漢帝國的北方一直在建國以後不穩。而且它離京城長安又特別遠,燕就是今天北京這一帶,代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的北部這一帶,太原以北這一塊,這些地方離京城長安特別遠。所以劉邦後來就做了一個決定,陳豨就任命他作為趙國的國相,讓他做趙國的國相實際上是在監管代國跟趙國兩國的軍隊,就是讓他統領整個北部的軍隊,等於是北部邊防軍的集團司令,給了他這麼一個職務。陳豨是漢七年被受命去做了燕代兩國的總監軍,到了漢十年,陳豨發動叛亂,就是漢十年的年底叛亂。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了,陳豨既然被劉邦委任統管趙代兩國的軍隊,應當說是位高權重,特別是掌管著軍權,那麼這個人怎麼會背叛西漢政府叛亂了呢?陳豨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就是他有一個愛好,我們過去曾經說過,這個人一旦有愛好的話就是軟肋,好哪一口,這一口就要出問題,陳豨呢他好這一口特別奇特,他不是貪財,也不是貪色,也不是貪權,陳豨喜歡養士,就是在他手下養活很多白吃飯的人,養活很多門客,這些門客最鼎盛的時 候能達到多少呢?一千多人,陳豨只要一出來,他的門客一人駕一輛車跟在後邊,一千多輛隨從的車浩浩蕩蕩,風光無限。


陳豨就好這一口,但是這一口給他帶來麻煩了,這個麻煩怎麼起的呢?陳豨從邊地到京城去要途經趙國住在邯鄲,然後陳豨一住下來他的門客很多,他的門客隨從是一千多輛車,把整個趙國都城邯鄲所有的賓館給住滿了。這件事引起了一個人的警覺,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我們前面講那個奪儲之爭的時候劉邦的愛子劉如意,被封到趙國做趙王,劉邦就聽別人的話,派了一個最信任的大臣叫周昌來做趙國的國相,周昌在趙國做國相。陳豨帶大隊人馬從趙國都城邯鄲一過,周昌盯上了,等陳豨從京城一回來,周昌就趕快向京城打了個報告,說了兩點:第一,陳豨養客甚眾,太多了,他養了這麼多人;第二,此人在邊地手握軍權多年。有了這兩條,他手上養了那麼多人,他又這麼多年一直掌握軍權,會不會有變化,有變故,周昌就報告給劉邦了。劉邦一聽有道理啊,一個手握重兵兵權的人,他掌握兩國的兵權,養了那麼多人,幹嘛呢?查,就開始查。這個陳豨一查,你看他手下養了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你怎麼能保證所有人都是奉公守法之人呢?你想想這些人他投奔陳豨是為什麼?第一有吃有喝有住的,再一個仰仗著陳豨的這個勢力他能做點事情吧,起碼來說吧他撈一點,所以他難免有一些不法的行為。這一查,這件事陳豨馬上就知道了,皇帝派人去調查一個人,那等於中央去地方上查一個人,這個事陳豨馬上就知道了,陳豨一知道,陳豨就做出了兩種反應:第一,恐懼,內心非常怕,因為他知道皇帝現在專門查他了,當然這個怕說明陳豨一定是有事,沒事你隨便查;第二,陳豨立即派人給原來韓王信手下的兩個叛將,叫王黃跟曼丘臣聯繫上了,馬上和叛將聯繫起來了,就準備一旦事情急了就要造反。當然這個事陳豨肯定是做得不對,本來你要有了違法之事,那你只是一個違法,你一旦給王黃、曼丘臣勾搭起來,跟韓王信的叛將勾搭起來,這叫叛亂,這叫不歸之路。所以陳豨就和他們聯繫到一塊兒了,當然陳豨和他們聯繫起來也有原因,韓王信叛亂的時候,當時曾經派人跟陳豨聯繫過,但陳豨不干,那時候陳豨手握軍權正受信任,他不願意參加叛亂,人站在高地上都不願意去蹚渾水,等到他虎落平陽了,他就想起來他原來跟我們聯繫過,趕快和人家聯絡。



結果這樣一來,劉邦就覺察到事情不妙,緊跟著劉邦的父親太上皇病故了,然後召陳豨進京參加治喪,陳豨不敢來,陳豨不來,劉邦就斷定陳豨叛亂了,然後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叛。這次平叛在劉邦的平叛史上是個很經典的一件事,它把劉邦的軍事才能跟政治才華,這以後我們還要專門講,在這裡我們點一下,劉邦的軍事才能跟政治才華在這兒表現得很突出。到了邯鄲以後,劉邦看了一下非常高興,他覺得這個陳豨成不了大氣候,他說陳豨南邊他不占領那個漳水,北邊他不守邯鄲,這沒有什麼作為,成不了大事,這說明劉邦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方面的能力。然後這個周昌是首先告密的人,周昌就建議他,說那個常山郡一共是25個縣,現在丟了20個,所以他建議劉邦把這個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全部要處決掉,25個城你丟了20個城,你丟的地方太多了。劉邦聽了以後就問了一下,說那個常山郡的郡守跟郡尉參加叛亂了沒有?周昌回答沒有,劉邦馬上就做了個判斷,說他們是力量打不過人家,不得已而投降人家了,這不是他們的本心,是力不能也。所以這就顯示劉邦有比較高的政策水平,他能夠區別開來因為力不敵眾而投靠叛軍,和主動的叛亂是兩回事。所以劉邦就趕快叫周昌幫他找,你們趙國有沒有能打仗的將軍。周昌說有啊,推薦了四個人,這四個人一見劉邦,劉邦就看了他們四個人一眼,覺得這四個傢伙沒有一個能用的。劉邦當時就說了一句話,這個話說得很有意思,「豎子能為將乎」,就是你們這些傢伙,就你們四個人哪一個能當將軍領兵?這四個人是周昌推薦的,周昌認為他們都是好漢,劉邦就沒有用,看了一眼就不行。結果這四個人嚇得就趴到那兒直磕頭,說我們確實不行。劉邦說這樣吧,每一個人封你們一千戶,賞你們一千戶的食邑,做我的將軍吧,還是用了。然後劉邦就到十一年冬天,就把陳豨叛亂主力部隊給打垮了,到了十二年的冬天,樊噲就把陳豨殺掉了,這個叛亂前後歷時三年給平定了,這就是陳豨叛亂。




就是陳豨在受命以後,在接受任務去擔任趙國的國相統領趙代兩國軍隊,在受命以後他親自去拜訪韓信,這一段很重要,這一段的描寫對我們判定韓信謀反沒謀反非常重要。陳豨受命以後去拜訪韓信,韓信怎麼辦呢?韓信叫他手下的隨從全退下去,不要跟著,親自拉著陳豨的手說了幾句話,「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聽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陳豨在受命出發之前專程去拜訪了韓信,大家聽清楚是陳豨主動去拜訪韓信,韓信一見陳豨來,沒有等陳豨說話就把他身邊的人全部打發開,然後就拉著他的手,我想跟你說一句話,你能不能聽我來給你講一點話。陳豨說「唯將軍令聽之」,我聽將軍之令,您說吧!然後韓信說,他說皇上派你去那個地方是個天下駐紮重兵的地方,它是個戰略要地,現在派你去了,這是第一;第二,你手握重兵;第三,皇上對你非常信任。有這三條,戰略要地,手握重兵,深受信任,假如你到那兒要是有人說陳豨叛亂了,第一次說皇帝肯定不信,不相信,第二次說才會將信將疑,第三次說才會惱羞成怒,因為他對你最信任,結果你叛亂了,他一定會帶兵出征,一定會親征,只要皇帝一帶兵親征離開京城,那麼,下面韓信又說了幾句重要的話,「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那麼我怎麼辦呢?只要皇帝一出京城去平定你的叛亂,那麼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天下是可以拿下來的,就是咱們倆聯手,你主外我主內,咱們倆聯手能夠把整個天下拿下來。陳豨怎麼說呢?《史記》的《淮陰侯列傳》是這樣記述的,「陳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謹奉教」,陳豨平時就知道,早就知道韓信是有一個大本領的人,這素知其能,所以信之,就相信了韓信的話,然後就說,那麼我就遵命了。這就是韓信叛亂的這件事情,這段描寫很重要,所以我們讀了兩段原文。

到了漢十一年陳豨叛亂,劉邦親自去征討這個陳豨的叛亂,要求韓信隨同出征,韓信沒有去,說我自己有病不能去,就留在京城,然後留在京城的韓信暗中派人給陳豨送了一封信,這時候陳豨已經叛亂了,這個信中間最關鍵的有這麼兩句話,叫「弟舉兵,吾從此助公」,您要是舉兵叛亂的話,那麼我要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這就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間記載的韓信跟陳豨謀反的全部經過,這個我們講得很詳細。然後韓信得到劉邦出征的消息以後,就和自己的家臣在一塊兒商議,他沒有兵啊,這時候他不是齊王手下有30萬精兵,也不是楚王手下還有精兵,他在京城做個淮陰侯手中沒有兵。那怎麼辦呢?韓信說這樣,我們詐稱皇帝有詔書,這個京城有很多官府衙門,每一個官府衙門中間都有很多奴隸,我們把這個京城各個官府里的奴隸集中起來,就說皇帝有令,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起來跟咱們干,然後咱們領著他們對呂后和太子的宮殿發動突然襲擊,只要殺了呂后和太子把京城占了,這件事情就做成了。這是韓信準備做的,但是這件事情韓信在商議好以後,出了一個意外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韓信手下有一個門客犯了罪,韓信非常惱怒,把他關起來了,想殺了這個門客,結果這個門客的弟弟知道他哥哥被韓信抓起來要殺,他弟弟惱了,跑到皇宮裡向呂后告發說韓信謀反,韓信怎麼和他的家臣商量,怎麼和陳豨勾結謀反,舉報了,這一舉報呂后就知道了。



呂后想召韓信進宮,韓信想想蕭何是自己的知己啊,當年舉薦自己的就是蕭何,蕭何一直對自己不錯,所以在蕭何的勸說之下,最後蕭何是死拉硬拽把韓信拉進了呂后所住的長樂宮。韓信一入宮,埋伏的武士一擁而上把韓信就綁起來了,綁起來以後再看蕭何,蕭何已經不見了,所以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指這件事。然後這些武士把韓信一下子就推到鍾室,因為古代的宮殿裡邊這邊是個擊鼓的,叫鼓室,那邊是擊鐘的,叫鍾室,皇宮兩邊呢一個是放鼓的地方,一個放鐘的地方,把韓信弄到鍾室,就在那個鐘室裡邊把韓信就給殺了。韓信臨死之前非常後悔,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說我最不該的是沒有聽蒯通的話,當年我做齊王的時候蒯通勸了我兩次,讓我不要幫助劉邦,我沒有聽他的話,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這幫老娘們兒給坑了,所以韓信非常後悔。呂后就立即下令,在長樂宮的鐘室把韓信殺了,而且滅三族,這就是韓信謀反和呂后殺了韓信。



當然這個消息後面的記載就有不同的記載了,《史記·淮陰侯列傳》是怎麼記載的呢?《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是呂后殺了韓信以後,劉邦在前線並不知道,等劉邦平定了陳豨叛亂回到京城以後才得到這個消息。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司馬遷寫了這麼一句話,就是說劉邦聽說韓信謀反被殺以後,「且喜且憐之」,這個且什麼且什麼,實際上相當於現代漢語一邊什麼一邊什麼,一邊是心裡很高興,這叫且喜;且憐之,憐是感到很惋惜,另一方面又對韓信謀反被殺感到非常惋惜。這是《史記》的《淮陰侯列傳》的記載,我們先按照這個記載講,那麼劉邦一回來以後,首先表現出來的是且喜且憐之,然後他就問呂后,韓信臨死之前說什麼沒有?呂后說說了,他臨死之前說我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我要聽蒯通的話怎麼會被你們這些人殺掉呢?劉邦說蒯通我知道,這個人是個齊地的一個辯士,最會講話的人,立即全國通緝蒯通,以中央政府的名義通緝一個人很容易啊,很快把蒯通抓住了,抓到蒯通以後,劉邦就審這個蒯通,問蒯通是不是你叫韓信謀反的?他說是啊,韓信那個傢伙不聽我的,他要聽我的怎麼會今天被你們殺了呢?這蒯通一承認,劉邦氣得立即下令把蒯通推出去殺了,他鼓動韓信謀反。蒯通一聽說要殺他,蒯通是高聲喊冤,我太冤枉了!劉邦說我殺你是有道理的,你還喊冤,那你回來,咱們說道說道,我殺你冤不冤?你鼓動韓信謀反該不該殺?蒯通說殺我冤枉,因為有一句古話叫人各為其主啊,我當年在韓信的手下,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韓信,我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劉邦,我根本不知道有你。我既然是韓信的部下,我要忠於韓信,我要為韓信設身處地的謀劃,那麼為韓信最好的謀劃就是,劉邦你也別幫,項羽你也別幫,你保持中立,他兩家加起來才有30萬軍隊,你自己手裡就有30萬軍隊,你要保持中立,劉也滅不了項,項也滅不了劉,他倆更無可奈何你韓信,那將來這個天下是個什麼局面呢?劉邦、韓信跟項羽咱們三分天下,這是蒯通原來的計劃。他說你想想,我當時就不知道你,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韓信,我為韓信出謀劃策我有什麼罪啊?我給你打一個不好聽的比方,那個狗逮著誰都咬,它就不咬它的主人,你能說這個狗不好嗎?這種見著生人都咬,不咬自己主人的狗是天下最好的狗。說得劉邦就答不上來了,而且劉邦這個時候已經是劉邦的晚年了,我們知道劉邦晚年,我們前一段講過,劉邦晚年最重要的,要在朝中提倡一種什麼樣的風氣呢?忠誠,要提倡忠誠,蒯通忠誠於自己的主人那當然你不能殺了,所以最後劉邦沒辦法了,放了放了,把蒯通放了。所以蒯通這個人啊很有智慧,當年他鼓動韓信謀反,當韓信不聽他的,他立即裝瘋賣傻去了,等劉邦把他抓過來的時候,他早就準備好一套說辭,你怎麼問我我怎麼答,你要殺我我說冤,你要說我不冤,我說我真冤,果然這一套一說,劉邦無可奈何把他放了。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前面已經丟下來一個包袱沒有講,就是我講過《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呂后殺了韓信以後沒有報告劉邦,劉邦不知道,劉邦是平叛回來才知道這件事。但是我們看《史記·蕭相國世家》不是這樣記載的,《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的什麼呢?是呂后殺了韓信以後,立即把殺韓信的事情報告給劉邦了,兩個記載不一樣,《史記·淮陰侯列傳》說是劉邦平叛回來以後才知道,《史記·蕭相國世家》說劉邦在平叛的前線就知道了,劉邦知道以後立即做了一個反應,他不是追查韓信之死的問題,而是立即加封蕭何,聽說韓信叛亂被殺立即加封蕭何,封了蕭何什麼呢?第一,從丞相任命為相國,丞相一般設兩個左右丞相,相國只設一個,再給他升一級相國;第二,加封他五千戶,蕭何當年封了八千一百戶,現在加封五千戶;第三,派了500個士兵一個都尉,作為蕭何的警衛隊,專用的警衛部隊500人加封蕭何。那麼大家想想,韓信被殺劉邦加封蕭何,什麼意思啊?這個以後我們再講,這留一個話題。現在我們要解答另外一個,就是剛才我們提的問題,《史記·蕭相國世家》是說劉邦在前方聽到韓信被殺然後加封蕭何,《史記·淮陰侯列傳》是說他平叛回來才知道韓信謀反被殺,兩個記載不一樣,哪個更可信?我個人覺得《史記·蕭相國世家》更可信,為什麼呢?我有這麼四條理由,第一,韓信非尋常之人,韓信不是一般的人啊,韓信的軍功是天下第一,這麼一個大功臣隨便殺了,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匯報,誰有這麼大的膽子啊,呂后也不敢這樣做,韓信非尋常之輩,這是第一。第二,呂后此時不敢不報,因為殺韓信的時候正是劉邦準備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劉如意願望最強烈的時候,你想想在這麼一個關口,呂后不經請示擅自殺了一個大功臣,事後又不匯報,那要萬一殺錯了,或者劉邦不願意了,那呂后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呂后有那麼大的膽子嗎?這是第二。第三,我們剛才第二點已經提到了,此事影響廢立,就這件事直接影響到太子的廢立,如果呂后這件事上處理失當,那麼劉邦抓住這件事可以一個詔書下來就把呂后給擼了,把太子給換了,這個關鍵時刻呂后一步棋都不敢走錯,特別是殺韓信這種大事,她豈敢事後不向劉邦匯報呢?我認為不可能。等到劉邦平叛回來才知道,然後是且喜且憐之,不大可能,一定是事情急得必須立即得殺,謀反了嘛,你不能等,必須立即殺,殺完以後立即上報,這個比較合乎情理。第四點,呂后邀功心切,這件事情發生在漢十一年,漢十二年劉邦就死了,劉邦死前一年正是決心把太子拿掉,換成趙王劉如意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呂后最希望的就是鬧出點動靜,展示一下呂后的肌肉,當然呂后有沒有肌肉咱們不說了,所以呂后這個時候她最迫切的就說,我這個人雖然沒有戚夫人那麼年輕,但是我對你鞏固劉姓江山,對你鞏固劉姓王朝,我呂后還能發揮作用的。所以在這麼一個關鍵時刻,這是呂后一個邀功的機會,也是一個呂后展示自己的肌肉,展示自己力量的機會,她豈能放過,好不容易抓到一個叛亂的人,而且自己親手把他做掉了,趕快向劉邦報告,顯擺自己的功勞,呂后能傻到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匯報,放棄這麼一個顯示自己的機會嗎?不可能。


所以從各方面來看,呂后一定是立即上報,《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不大可信,《史記·蕭相國世家》的記載更符合情理。當然司馬遷為什麼一個這樣寫一個那樣寫呢?估計司馬遷在寫的時候已經聽到了兩種說法,所以司馬遷是個很優秀的史學家,優秀的史學家是一般不會以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判斷的,所以他怎麼辦呢?《史記·淮陰侯列傳》記一說,《史記·蕭相國世家》記一說,兩說都記載下來了,那麼哪一說對呢?大家看吧,這是一個最公正的史學家,最優秀的史學家的做法,不用自己的主觀判斷來影響歷史事實的敘述和記載。所以我認為這件事應當是呂后立即就上報了。但不管怎麼說,韓信因為跟陳豨聯手謀反而被最後滅了三族,但是從古人到今人,都有很多人不相信韓信謀反,古代有好多學者不相信,今天還有很多學者不相信。

(此圖文部分內容來自《史記》,版權歸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