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生命的陰暗面:關於身體與疾病的七本書

格上私募圈 發佈 2020-02-08T12:15:50+00:00

介紹此次推薦的七本書之前,先引用一段蘇珊·桑塔格談論疾病的名言,為本期主題提綱挈領:「疾病是生命的陰暗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每

編輯:臧博

來源:財經雜誌(ID:i-caijing)

本期《財經》書單聚焦一個科普題目——身體與疾病

介紹此次推薦的七本書之前,先引用一段蘇珊·桑塔格談論疾病的名言,為本期主題提綱挈領:「疾病是生命的陰暗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將不得不承認——我們也是另一王國的公民。」

桑塔格的這段話切中肯綮。人們常說健康有如空氣,失去時候才知道它不可或缺。但絕大多數時刻,人們對健康問題或泄泄視之,或過度緊張,以致無比焦慮。衡之以桑塔格的箴言,則上述兩種態度均不足取。如其所言,每個人生而具有雙重身份,同時是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的公民。不能對疾病視而不見,也不可過度緊張;學會科學使用身體,並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疾病的本質,才有助正視疾病、緩解健康焦慮。

當今時代,疾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各種新藥與新療法不斷湧現,人們的預期壽命更是一再延長。但與醫學界的持續努力相較,普羅大眾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則遠遠不夠。疾病這一生命的陰暗面,必然伴隨人類社會相始終,僅視其為洪水猛獸並無裨益,以開放心態來考察,就會發現疾病還具有更為豐富的社會意涵。比如,悉達多·穆克吉在《眾病之王》中指出,了解癌症的特性及肇因,才能通曉各種癌症的預防之道;德勞因·伯奇則通過《藥物簡史》告訴我們,藥物背後還蘊含著幾千年醫學實踐和科學思維在歷史中的博弈;沙龍·莫勒姆的《病者生存》,挑戰了我們對疾病的既往認知:「正是遺傳至今的疾病讓我們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競賽中占據了上風」。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續人類壽命》

(美)沙龍·莫勒姆等著,程紀蓮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8月

有評論稱,此書將「挑戰你自以為的對疾病的認識」。《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人類的進化史,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生存、人類的身體及我們對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過去很多時候,正是遺傳至今的疾病,讓我們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競賽中占據上風。換句話說,正是疾病曾經拯救過人類,它們是人類為抗擊惡劣環境而進化出的一種生存技能,甚至病毒、細菌、寄生蟲也不是多餘的存在。

作者沙龍·莫勒姆是美國猶太裔醫學博士,他通過親身經歷和紮實研究為我們講述了進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驚詫的生命奇觀。比如,作者指出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缺鐵、貧血等疾病,都曾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獨特奇蹟。血色素沉積症在中世紀黑死病爆發的年代裡,拯救了大量缺鐵兒童和婦女;糖尿病幫助我們的祖先從冰河世紀嚴寒中倖存;膽固醇為熱帶地區深色皮膚的人,帶來人體必需的維生素D……。

《藥物簡史:鴉片、奎寧、阿司匹林與我們的抗病故事》

(英)德勞因·伯奇著,梁餘音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5月

人類與疾病的抗爭,同時也是與謬誤的抗爭。即便到了20世紀,醫學教科書仍然充斥著自相矛盾的教導和未經檢驗的謬誤。《藥物簡史》考察從古巴比倫到當代這6000年種,曾經應用的一系列經典藥物,講述每一種藥物背後的精彩傳奇故事。作者曾在英國東南部多家醫院工作,現任牛津大學醫院主治醫生,並在牛津大學教授人類進化學、生理學、生態學等學科。

藥物在人類抵抗疾病的漫長歷史中具有獨特地位,歷來被認為是祛病、延壽的重要手段。但在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的無數藥物,卻並非都有效。在《藥物簡史》中,德勞因·伯奇介紹了「明星」化學藥物的灰暗過去,以及從中獲得的走向進步的辦法。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藥物」故事,更考察了藥物背後幾千年的醫學實踐和科學思維在歷史中的博弈。它讓我們明白,每一次藥物和醫學進展的背後,都暗含著與根深蒂固的傳統誤解的生死搏鬥。

《認識身體:探秘人體微宇宙》

(英)加文·弗朗西斯著,馬向濤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

加文·弗朗西斯是一位全科醫生,在從醫過程中見識過數以萬計的案例,了解到各種病症,從而積累起對人體結構的深刻認識。他揭秘人體的方式,更是讓醫學充滿美感。在加文醫生的筆下,臉部的麻痹,能讓我們想到從古至今的藝術之美;飽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老兵的症狀,卻能在3000年前的《荷馬史詩》中找到蹤影。

人們都了解身體的外觀,但對內部構造卻一無所知。骨骼與肌肉、神經元與神經鏈,這些人的構成「組織」,只存在於醫學概念中。但我們又渴望了解人體,探索未知領域,進而了解我們自身,了解人類不可避免的各種疾病的原理與奧秘。在《認識身體》中,加文·弗朗西斯將帶領讀者探索皮囊之下,常人難以察覺的人體另一面。

《醫學的真相:如何在不確定信息下做出正確決策》

(美)悉達多·穆克吉著,潘斕兮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7月

本書內容主要是關於醫學的信息、缺陷、不確定性及其未來,與《最好的告別》同樣專注於醫療領域的不確定性,但不同於前書講述患者面對人生終點時的心理認知和應對,本書重在揭示醫學的真相。

在患者眼中,醫生是擁有至高解釋權的裁決者,掌控著自己的健康與生死,但如何在信息不確定、不完備、不精準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才是醫生最重要的使命。普利茲獎獲得者、《眾病之王:癌症傳》作者悉達多•穆克吉,從多年研究及眾多臨床案例中,總結出三條富有哲思的法則,向讀者展示了一名醫生對醫學的思考,以及眾多不為人知的醫學真相。作者一改其在《眾病之王》中的宏大視野和歷史觀照,從醫生視角揭露醫學真相,以及醫療發展的艱辛,讓非醫學專業的讀者更能了解醫生在不確定信息下如何做出正確決策。

《眾病之王:癌症傳》

(美)悉達多·穆克吉著,李虎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3年2月

癌症往往被描述為「我們這一代的典型瘟疫」。2003年夏天,作者結束了住院醫生的醫學實習和癌症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員工作,開始在波士頓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與麻省總醫院接受癌症醫學高級培訓。在此期間,作者決定以第一手經驗為依據,寫一本治療癌症的日誌。但當寫作開始後,他發現癌症是一個宏大話題,從而將研究視角擴展到了與癌症相關的科學和醫學世界,甚至包括文化、歷史、文學和政治領域。

本書是關於癌症的歷史,講述人類四千年抗癌鬥爭史,以及這種古老疾病的變遷,帶領讀者窺探癌症的過去和未來,定名為癌症「傳記」可謂名副其實。作者試圖進入這種「永生疾病」的頭腦深處,去理解其人格、祛除其行為的神秘色彩。但作者的終極目的在於提出一個問題:在未來,癌症有可能終結嗎?是否可能從我們的體內和社會中,徹底根除這種疾病?作者指出,了解癌症的特性及肇因,才能通曉各種癌症的預防之道,以及不同療法的長處與限制;對於層出不窮的癌症新聞,也才有能力辨別真假。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美)阿圖·葛文德著,彭小華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無論出於疾患,抑或生命因高齡而走向衰朽,在面對衰老與死亡的時刻,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終點?多數人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是被動地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阿圖·葛文德用自己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與流暢文筆,講述了許多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麼進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本書梳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作者要講述的不僅是死亡和醫藥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終點;不僅僅告訴醫生們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訴我們如何認識死亡,以及該為死亡做些什麼準備。此外,作者還指出,醫學中最大的困惑是不確定性。在各種不確定性的煎熬中,醫生應轉變自己的態度,不把呈現確定性作為職業的唯一價值,轉而以友善與共情去安撫惶惑的病人和躁動的家屬。

《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美)丹尼爾·利伯曼著,蔡曉峰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

這是一部從現代語境出發、回溯人類歷史的人體進化簡史,從進化、健康與疾病的相互關係著手,審視人體命運。作者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即文化變革改變了我們的基因與環境的作用方式,導致許多健康問題,譬如近視、肥胖等。他還建議用進化理論去指導創造人類健康的美好未來,這些觀點可以激發我們從一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類自身。

丹尼爾·利伯曼匯集多年來針對人體進化展開的深入研究,詳細講述人類如何一步步落入了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而進化無疑是幫助尋找病因、預防並治療失配性疾病的一劑良方,得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從進化視角研究人類健康與疾病的一個例子是其關於糖尿病的看法,即糖尿病等現代疾病的增加,是緩慢進化的身體和文化進化的衝擊,共同導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