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團結報黨派e家 發佈 2019-12-31T12:17:29+00:00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亦稱「冬宮博物館」,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畔,原本是沙皇居住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成博物館,是18世紀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亦稱「冬宮博物館」,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畔,原本是沙皇居住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成博物館,是18世紀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有從商周時期到明清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等我國古代文物,以下筆者就為大家介紹該館收藏的幾件我國古代文物珍品。

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高18厘米,底徑18.5厘米,瓷器質地。造型呈半球形,平底,下方開有門洞,呈蒙古包形狀。通體施厚釉,釉色白中泛青,底部無釉,器內除門洞附近沾有小塊釉料外,皆不施釉,底部有跳刀痕。器身布滿紋飾,頂部圓心內繪蘆雁紋,其餘紋飾共分四層,分別為纏枝菊花紋、纏枝蓮花紋、海濤紋、雜寶紋。整件器物造型獨特,胎釉精細,紋飾精美,製作考究。這件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是上世紀70年代在蘇聯伏爾加河沿岸地區考古發掘出土,全世界僅此一件,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與之相類似的器物。1235年,元太宗窩闊台決定遠征歐亞草原,以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為全軍統帥,拔都統帥的蒙古軍隊橫掃歐亞草原,極大地震撼了歐亞各國。1247年,元憲宗蒙哥將東起也兒的石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西至斡羅思(今俄羅斯),北達北極圈,南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廣袤土地劃分給拔都進行統治,《元史·地理志》稱為「月祖伯所封地」,歷史上稱為「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大約在明朝永樂年間欽察汗國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件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是元朝皇帝賞賜欽察汗國蒙古族貴族的御用之物,這件器物的造型與常見的蒙古包形狀有一定差異,蒙古包的門洞開口較大,但是這件器物的門洞開口較小,稱為「蒙古包」似乎顯得較為勉強,它實際上是元代蒙古族貴族宴飲時用於擲骰子的器物,以擲出的骰子的點數來決定飲酒時的順序和飲酒時的數量。這件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製作精美,裝飾紋樣融合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種題材,極其罕見,是元代我國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明代正統銅人。高175.5厘米,青銅質地,亦稱「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銅人立於長方體底座上,兩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前,十指舒展,袒露上身,赤足。頭束髮髻,髮絲清晰,面相豐滿,胸肩寬厚,肌體圓潤,鼻樑挺直,兩目平視,神態端詳,微笑露齒,表情謙恭,透著儒雅睿智的氣質。長而豐滿的耳垂、髮髻與腰間的裝飾體現了我國傳統佛教文化以及北宋初期男子服裝的特點。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宋仁宗趙禎詔命太醫院製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的標準,是針灸教學的模型,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四肢與內臟均可拼拆,銅人表面鏤有穴位,計354個人體穴位,穴位旁刻題穴名,以黃蠟封住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到了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距離北宋天聖銅人鑄制時間已經過了416年,悠悠歲月長河,洗盡無數鉛華,北宋天聖銅人上的穴位文字已經腐蝕生鏽而無法辨認。為了恢復天聖銅人的原貌,明英宗朱祁鎮下令仿製一具新的銅人以代替天聖銅人,「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乃命礱石范銅,仿前重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就是這件明代正統銅人。

這件銅人鑄成後一直珍藏於明清太醫院的藥王廟內。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占領北京,這件銅人的頭部被毀傷,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才重新修好,所以銅人的頸部有一條明顯的修補痕跡,「自明末流寇之亂,京師官署,悉遭寇擾,太醫院之銅人像亦被毀傷頭部,順治中修復之」。這件明代正統銅人造型挺拔俊秀,比例協調、刻畫細膩,穴名錯金,代表了明代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也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這件明代正統銅人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沙皇居住的冬宮,目前保存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功仿製了這件明代正統銅人,併入藏中國針灸博物館。

清代白玉佛手。長63厘米,白玉質地。玉質溫潤厚澤,柔嫩有致,巧用留皮,好似雲中一點,綴飾而已。佛手形象逼真,造型柔婉細潤,通體鏤雕,呈側臥狀,中間挖空,以枝葉為點綴,浮雕葉莖,以陰線刻畫脈絡。佛手是一種果實,與柑橘同科,俗稱「佛手柑」,產於我國南方,前端生長時呈參差的圓錐形開枝,狀如人手,故美其名曰「佛手」。佛手香味甘純,但不可生食,在我國古代文人書房之中常見,案上置一頭,香氣四溢,滿室清芬,最受文人青睞。因為諧音「福壽」之意,所以佛手在清代被視作為吉祥之物而得到大量運用。這件清代白玉佛手,構思精妙,選料考究,製作嚴謹,打磨細膩,小中見大,光澤與肌理俱現,尤其是果皮的紋理更是臨摹到位,並且配有墨色瑪瑙底座,作蝙蝠繞枝飛舞,與高低起伏的佛手作巧妙嵌合,寓意「福上加福」。

這件清代白玉佛手是清代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玉器作的玉雕精品,由皇帝賞賜給後宮妃嬪,放置於書桌案頭賞玩。大約是在清末民國初期從宮中流落民間,幾經輾轉,最終入藏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上)

作者:施泳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