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新冠感染者治癒出院!為何不提取他們血液中的抗體用於治療?

中國科普博覽 發佈 2020-01-31T12:10:55+00:00

隨著對診斷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隨著對病毒的了解和經驗愈加豐富,越來越多的病毒感染者被宣布痊癒出院。這可能是這些日子關於疫情,我們最想聽到的消息了。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mr now(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雖然正是春節假期,但是想必大家都還沒有放鬆的感覺,都在密切關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進展。

隨著對診斷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隨著對病毒的了解和經驗愈加豐富,越來越多的病毒感染者被宣布痊癒出院。

這可能是這些日子關於疫情,我們最想聽到的消息了。

正是因為被治癒的感染者越來越多,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治療思路"——治癒者的血液中應該已經存在抗體,可不可以把這些治癒者的血抽一些出來直接注射給被感染者用於治療,或者注射給未被感染者做預防來使用呢?

巧了,你的想法和疑問,和比爾·蓋茨不謀而合

在一次TED的演講中,針對伊波拉疫情,比爾·蓋茨就曾經提到過,有一種思路就是拿到治癒病人的血,進行處理,再將血漿注入人體用以保護。他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困惑,怎麼這個方法從來沒有被試過呢?

的確,在病毒或細菌等病原感染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相應的物質來抵抗這些病原,這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抗體。

這些抗體存在於人體的血液中,通過與病毒的某些蛋白質結合,並與身體免疫系統的其他功能相配合,共同完成病毒的清理。

目前,很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並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物來治療和預防,這些疾病大多是自限性,也就是機體通過抗體反應等免疫反應將病毒清除。

但因此,很多人便會產生和比爾·蓋茨一樣的疑問"為什麼不能將處理過的血漿直接注射到人體呢?"

血清,血漿,別傻傻分不清楚

既然提到血漿(plasma),我們就來簡單的解釋一下它和血清(serum),血液(blood)有什麼區別。

血液,或者說是全血,就是流動在心臟和血管之間的紅色粘稠液體。當血液從我們的身體里流出後,會發生自然凝固,凝固過程中會析出一種淡黃色的透明液體,這便是血清。

當我們將血液抽出,對其進行抗凝處理後,離心將血細胞去除掉,得到的紅色不透明粘稠液體,就是比爾·蓋茨提到的血漿。

血漿中的確是含有抗體成分,但是同時它還含有激素,血漿蛋白,脂蛋白和酶等多種產物,組份複雜。目前,我們對於血液組分的認知和功能其實還並沒有完全研究透徹,因此將處理後的血漿直接注射到其他人的體內或許存在風險。

血清中同樣含有抗體成分。在臨床前實驗中,將含有抗體的小鼠血清轉移到健康的,未被感染的小鼠體內,便可防止健康小鼠被相應的病毒所感染。

血清療法其實早就存在 但可行性要看實際情況

但是,並不像是比爾·蓋茨先生說的那樣,血清療法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科學家們用來對抗細菌引起的傳染病了。

1890年,德國的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1854-1917)和日本的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1853-1931)就一起宣布了一項重要發現:他們不斷給動物注射少量不致死的破傷風桿菌,在動物的血液中會產生一種抗毒素,可以中和注入體內的破傷風的桿菌毒性。他們還指出,可以從已經獲得破傷風免疫力的動物體內分離血清,注射給其他動物以增強其對破傷風的免疫力。

這也就是我們提到的"被動保護",也可以稱之為"血清療法"。

而對於本次的傳染病來說,理論上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多,人口密度加大也使傳染病的傳播更為有利。截止筆者寫稿時,全國官方通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者已將近8000人,但是治癒的病人不到150人。

這也許就能夠解釋大家心中的那個疑問,"為什麼不能將處理過的血漿直接注射到人體呢?"

雖然血清療法可以較為有效的用來對抗或預防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但是血清成分複雜,對於是否會引起其他的問題還存在不確定性。況且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而且需要的血清數量也比較大。假如我們真的以150人之力,來幫助8000人治療疾病,甚至是幫助全國人民抗病毒,恐怕抽幹了他們的血,也是難以實現的。

被治癒的病患,你們十分重要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將病人的血抽出來供給被感染者,但是通過現代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治癒者的血液,分析並且拿到可以有效的中和病毒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序列,用以治療和預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發生。

病人痊癒後,在他們的體內會產生抗原特異性的B細胞。這些細胞會少量存在於外周血液中。通過不斷的篩選,將這些B細胞捕獲,通過序列的擴增和分析,便可以得到有效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序列,隨後便可以在體外製備。

相比於鼠源單克隆抗體、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這種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是一種良好的治療和預防手段。

這種抗體具有高親和力、高特異性、毒副作用小的特點,可以克服動物源抗體及嵌合抗體的各種缺點。

不過,這種方法雖然解釋起來很容易,但是實際操作中卻存在種種技術難題。

首先,抗原特異性B細胞在外周血液中含量十分稀少。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在外周血中分離到的抗原特異性B細胞比例僅為19/500000。

分離到B細胞後,對其序列擴增和測定的靈敏性,特異性要求也十分高。即使擴增出序列,表達出抗體,抗體的中和效果也需要進一步的鑑定。

因此,看似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的工作量和困難程度都是巨大的。

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方法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應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目前,針對此次冠狀病毒,相應的疫苗和藥物的研發也在不斷地加快加緊中。

最後,希望大家做好防護,保持冷靜,相信科學,讓我們一起共度難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