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損傷神經系統 重症患者面臨高風險

財新網 發佈 2020-02-27T22:42:03+00:00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波團隊2月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是首份揭示新冠肺炎影響神經系統的研究,通過對214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回顧性病例研究,發現超三成患者出現神經系統表現,這一比例在重症患者中更高。

  【財新網】(實習記者 張陽 記者 宿慧嫻)新冠病毒或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重症患者更易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病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波團隊2月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是首份揭示新冠肺炎影響神經系統的研究,通過對214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回顧性病例研究,發現超三成患者出現神經系統表現,這一比例在重症患者中更高。

  這篇題為「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武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神經系統表現:回顧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文章未經同行評審,發表在預印版平台medRxiv上,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波團隊。

  研究樣本是從1月16日至2月19日的214名新冠肺炎確診住院患者。其中,有88位重症患者和126位非重症患者。患者樣本的平均年齡為52.7歲,有83例患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研究者從電子病歷中提取了相關臨床數據,並由兩名專業神經科醫生進行複查。

  超過三成病患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研究結果顯示,78例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占樣本總數的36.4%。論文研究者將「神經系統症狀」分為三類:一是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癲癇等;二是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如味覺減退、嗅覺減退、食慾減退、神經痛等;三是骨骼肌損傷。

  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可以出現多種神經系統受損症狀。78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的患者中,53人中樞神經受損,19人周圍神經受損,23人骨骼肌受損。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頭暈和頭痛,分別有36例和28例。其中,6人出現急性腦血管疾病(5例缺血性中風與1例腦出血),16人出現意識障礙。

  值得關注的是,重症患者出現神經系統受損症狀的風險更高。在78例患者中,40例為重症患者,占所有重症患者樣本的45.5%。其中,5名重症患者出現急性腦血管疾病,13名重症患者出現意識障礙,17名重症患者出現骨骼肌損傷。重症患者出現前述三類症狀表現的比例,均比非重症患者高。

  研究認為神經系統症狀或與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有關。文中提到,ACE2是新冠病毒的功能性受體,即病毒感染細胞的「入口」。這種受體存在於多種人體器官,包括神經系統和骨骼肌,這可能是新冠病毒直接或間接引起神經系統症狀的病理機制。此前亦有研究證實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均會引起神經損傷。

  在三類神經系統表現中,出現中樞神經受損的比例最高。研究者指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血行或逆行神經元線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

  重症患者的多項實驗室檢查指標增加了出現神經系統受損症狀的風險。研究顯示,重症患者炎症反應增加較多,表現為多個器官易受累,如嚴重的肝臟、腎臟受損、肌肉損傷和中樞神經受損。此外,重症患者體內D-二聚體水平高於普通患者,提示患者凝血系統出現問題,或許是重症患者更容易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原因。

  研究者提醒,對於新冠肺炎患者,除了呼吸系統症狀外,醫生還應密切注意任何神經系統表現。同時,當醫生看到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相關症狀時,應將新冠肺炎感染作為鑑別診斷,避免延誤診斷或誤診,並做好相關工作預防病毒傳播。

  在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臨床表現並未包含神經系統相關症狀。目前規定的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不過論文也稱此項研究具有局限性。首先,樣本僅包括214例住院患者,數量偏小或可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其次,數據均來自電子病歷,一些諸如嗅覺減退或味覺減退的輕度神經系統症狀可能無法捕獲;最後,大多數患者仍在住院,難以評估神經系統症狀對治療結果的影響,仍需繼續觀察。

  截至2月26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8497例,累計死亡病例2744例;現有確診病例43258例,現有疑似病例2358例。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發布於今日頭條平台,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實時全面深入的疫情報導,請點擊「連結」下載財新App閱讀

更多對武漢肺炎疫情的相關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