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定點醫院一床難求,患者居家用衣櫃隔離

剝洋蔥 發佈 2020-02-01T05:07:19+00:00

文| 新京報記者 王飛翔 編輯|李明 校對 | 盧茜 吳興發沒有床位,疑似感染病例陶漢新不得不在同濟醫院急診科的過道上睡了4天,接受吸氧治療。


馬美蓮看到,診療室床位都躺著患者,地上還躺著兩個。最後,丈夫還是沒能進入診療室。


文 | 新京報記者 王飛翔

編輯|李明 校對 | 盧茜 吳興發


沒有床位,疑似感染病例陶漢新不得不在同濟醫院急診科的過道上睡了4天,接受吸氧治療。這條過道上,還擺著7張摺疊床,「都是等床位的病例。」

醫院之外,林梅的家人疑似感染後居家隔離,因為不具備隔離條件,半個月內3名家人陸續出現感染症狀。


為解決發熱門診等候時間長、床位安排不及時等問題,武漢市在1月24日就開始實行分級診療。社區醫療中心對病人篩選、分類,不能確定為疑似的接回指定地點隔離觀察,已確定或高度疑似的送至指定治療點。


但現狀是,定點醫院「一床難求」,而社區醫院也面臨處理能力有限、人手緊張等難題。


截至1月31日24時,武漢市累計報告感染人數3215例。武漢市衛健委消息稱,1月27日開始,14家第三批徵用醫院陸續投入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發熱病人收治難題。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建成使用後,全市可提供12000多張床位,或可改善目前情形。


一家三口先後感染,在家用衣櫃隔離

1月28日中午,林梅拿著連花清瘟、兩片藍色的鹽酸阿比多爾,送到丈夫的床頭。兩分鐘後,她再次走進來,這次是給另一張床上的母親送藥。忙完這些,她才開始提醒女兒李晴吃藥。

送藥的順序,也是家人病情程度的排序。10天前,母親被查出「雙肺少許感染性病變」;4天前,女兒「左下肺感染性病變」;3天前,丈夫「雙肺感染性病變」。不到半個月,一家四口三人感染。

按照7號通告,對於不需要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病人,由各社區落實在家居家觀察,社區負責做好市民居家觀察服務工作。因症狀較輕,醫生曾反覆叮囑林梅的母親和她的女兒,在家做好隔離措施。


「但家裡沒有條件。」林梅說。

房子面積只有61平方米。林梅只能搬到客廳的木條沙發上睡。丈夫和母親不得不共用一個臥室,用衣櫃「隔離」。女兒則在自己的房間裡,儘量不到客廳。

1月23日,武漢封城首日,「除了媽媽,一家人都在咳嗽。」女兒回憶。但對比新冠肺炎「發熱、乾咳、呼吸困難」等症狀,「總有一兩個對不上,也沒敢往那邊想。」他們照常一起看電視、做飯,一整天都待在家。

1月26日,父親發燒38.2℃,渾身酸痛。女兒李晴也開始有類似症狀, 經武漢普仁醫院診斷,左下肺感染性病變。一家人這才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的感冒發燒」。

爸爸在第九醫院拍了肺部CT,「雙肺感染性病變」。醫生告訴他,得儘快住院,再拖下去有可能呼吸衰竭。

林梅開始後怕 , 第二天中午,她到超市買了兩袋一次性紙碗,「餐具分開,用完就扔」。

「現在最當緊的是我老公。女兒還年輕,應該挺得住。」她哭了出來。李晴趕緊拉住她的手,「莫揉眼睛,莫揉眼睛,先去洗手。」

根據7號通告要求,已確定或高度疑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由市衛健委負責,安排車輛送至指定治療點治療。

爸爸的病情刻不容緩,醫生建議馬上住院,但一直找不到床位,無奈之下,李晴發微博求助。1月28日,青山區衛監所工作人員發現微博內容後,安排武漢第九醫院的護士上門為他打針送藥,但沒有醫院能為他提供床位。


醫院床位告急,患者在走廊吸氧治療

當地媒體1月29日的報導所引述的數據也證實了武漢醫院床位緊缺。武漢市前兩批定點醫院(10家)共提供床位4000餘張,「目前基本飽和」。


1月22日,57歲的武漢市民陶漢新第一次發熱。妻子馬美蓮回憶,他們從當天上午一直排到夜裡11點,終於見到醫生。又等了四個多小時才拿到CT和血檢結果,「醫生說只是普通發熱,開了藥,讓我們就回家繼續觀察。」

1月25日,陶漢新再次發燒。接下來的幾天 ,他體溫最高達到39.4℃。家人不敢相信,又換了新的體溫計量,「我當時就擔心會不會是這個病。」馬美蓮說。

陶漢新第二次拍的肺部CT中,兩片卵石狀的白色的區域越來越大,後來幾乎看不到黑色。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介紹,「白色區域越大,病人肺部功能越差」。接診的同濟醫院的醫生告訴馬美蓮, 雙肺病毒性肺炎,病情嚴重,「要動用一切關係住院。」

1月28日,因為在同濟醫院沒有掛上號,馬美蓮只好又帶著丈夫去了附近的武漢普愛醫院發熱門診。「從來沒見過醫院那麼多人,排隊的人可以把病房大樓繞一圈。」


醫生讓陶漢新在診療室觀察,但護士告訴馬美蓮,連診療室也住滿了。心急之下, 馬美蓮闖進了診療室。「我們只是呆在這裡,萬一有什麼事,你們可以分一點氧氣給他,肺炎患者一口氣上不來,就完了。」馬美蓮跟護士爭辯起來。

馬美蓮看到,診療室床位都躺著患者,地上還躺著兩個。最後,丈夫還是沒能進入診療室。


馬美蓮說,丈夫曾多次出現呼吸困難,甚至抽搐。1月29日晚上,她帶丈夫回到同濟醫院發熱門診救治,門診大廳外隨處可見掛點滴的患者,有的坐在台階上,有的坐在車裡輸液。


為了吸氧,他們自帶摺疊床到門診走廊上「蹭住」。


當晚,同濟醫院的保安推出第35個氧氣空罐。新的罐體接連送來,供擠在椅子上輸液的病人們使用。20多米長的過道,擺著七八張摺疊床。「都是在等床位的人。」


當天,記者探訪武漢市多家定點收治醫院發現,幾乎每家醫院的發熱門診都排著長隊,人們拿著CT戴著口罩,焦急等待著。


武漢第九醫院發熱門診大廳導醫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床位早就滿了」;定點醫院武漢市第七醫院門前也貼著「床位已滿」的通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彭志勇也告訴記者,「都是剛轉走一個,馬上就進來一個」。


「20多名醫護對接6萬社區居民 」


根據7號通告,全市各社區負責全面排查所服務轄區發熱病人,並送社區醫療中心對病情進行篩選、分類。對於需要到發熱門診的病人,各區統一安排車輛送達指定發熱門診就診。


馬美蓮家所在的街道書記告訴記者,按照分級診療程序,他曾把陶漢新的病情反饋到社區醫院,由他們聯繫床位,負責轉診。「醫院床位確實緊張,我每天都在幫他們申報,到現在五六天了,還是沒有。」書記說。市長熱線的工作人員告訴她,會將情況反饋給礄口區,24小時回復。

但馬美蓮一直沒有接到這通電話。

她所在社區的礄口區漢水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只有20多名醫護人員,卻要對接6萬名社區居民。這裡甚至不能驗血,只能量體溫開藥。工作人員稱,負責血液檢測的醫護人員無法到崗,「一個出現發熱,在家隔離了;另一個春節前回老家,現在回不來。」

自稱體溫37.5℃的市民前來諮詢,值班醫生建議他「吃點抗病毒的藥和抗生素,回家繼續觀察,如果出現持續發熱,再來社區醫院報備。」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承擔分級診療初篩工作的社區醫院面臨救治困境。

1月29日,林梅一家所在的青山區鋼花街西區社區衛生院空空蕩蕩,只有兩名諮詢患者。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只能給你紮下手指頭,驗下血,做血常規初步篩查。打不了針也輸不了液,建議你還是去第九醫院,他們那裡什麼都能查。」這意味著,即便是疑似病例,也需要患者自己想辦法去定點醫院就診,因為這裡也「沒有轉診車」。

相比之下,九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顯得繁忙。1月30日下午,醫院門口一輛警車正在待命,兩名量體溫的工作人員正在逐一登記就診者體溫。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們要求只有發熱患者才能進門。

記者在登記表上看到,一上午就有30多位居民來過這裡。工作人員介紹,社區醫院的功能就是初篩,如果患者血檢指標和體溫都有新冠肺炎的可能,他們將安排車輛轉運到離這裡最近的定點醫院,「我們比其他社區醫院好一些,衛健委給了一輛轉診車。其他社區醫院可能都沒有。」這輛轉診車,上午已經送了十幾趟,都是疑似病例。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社區醫院工作人員看來,分級診療減輕了部分壓力,但疑似病例還有很多,所以才會導致各定點醫院床位不足、人滿為患。


社區醫院:物資緊缺工作壓力大

除了病例轉送問題,多家社區工作站還出現了防護物資緊缺、工作人員超負荷工作的情況。

洪山區某社區書記秦英,前幾天接觸的一個轄區的發熱患者,讓她心有餘悸。「已經發燒10多天了,病例上寫的是病毒性肺炎,來了之後,找我們派車送他去醫院,但後來他確診的就是新冠病毒性肺炎」。


她和同事只有口罩防護。「每天來的是不是潛在新冠肺炎患者,我們也不知道,只能減少回家的次數。」她已經讓兒子一家三口搬到其他地方住,「孫子才四歲,怕把他們傳染了」。

秦英已經20多天沒有休息過。有時候凌晨還在接聽居民電話。「我們都是24小時開機,隨時響應轄區居民求助」。

她的回訪記錄本已寫滿了八頁,黑色字跡部分的是發熱患者的求助內容,紅色字跡是社區回訪時病人的情況。每一條記錄都標註著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和具體回訪時間。到目前為止,她已經持續跟蹤記錄了21位患者的情況。

根據1月24日的第八號通告,全市緊急徵招6000台巡遊和網約計程車,作為應急用車分配給中心城區1159個社區,由社區居委會統一調度使用,供社區居民提供上門送菜、送藥、送餐服務;發熱疾病患者原則上只能通過衛生防疫部門專業交通工具運送,緊急情況確需應急車輛運送的,社區應立即報區衛生防疫部門為駕駛員採取必須的隔離防護措施。


讓秦英苦惱的是,個別居民不理解,為什麼社區有車,但不能接送發熱患者去醫院就診。「我們也要確保志願者的安全。他們跟我們一樣只有普通的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都沒有。但是沒有辦法,物資得優先保障一線醫護人員,我們也能理解。」

有居民因此要投訴社區不作為。秦英苦笑著說。對於發熱的患者出行,他們只能先與指揮部聯繫,再與醫院聯繫,通過專門渠道運送發熱患者。

1月29日,林梅所在的青山區衛監所,已經幫她聯繫到床位,是武漢新公布的第三批定點醫院之一的武鋼二院。1月31日,馬美蓮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拿到醫院核酸檢測的名額。

「有了確診結果,床位就有希望了。」


(文中林梅、李晴、陳鳳、陳強、秦英為化名,新京報記者游天燚對此文亦有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