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王朝的王位繼承看君統禮訟:為何王位繼承與中國儒家有關

劉白惜 發佈 2020-01-20T23:01:25+00:00

在我國古代,君主的血統問題,王位的繼承問題一直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一般會通過制定律法,或者是前朝經驗等方面來解決在傳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我國古代,君主的血統問題,王位的繼承問題一直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一般會通過制定律法,或者是前朝經驗等方面來解決在傳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古代中國作為亞洲一帶最大宗主國,其影響力波及到周圍一些附屬國,例如朝鮮,日本等,這些國家無論是從文化還是習俗上都受到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對待王位的繼承方面與中國如出一轍。

但是在古朝鮮,由王位繼承而引發禮訟,政治動盪,甚至是血腥屠殺,其激烈程度遠遠大於中國,而最先引起這一系列變化的,就是著名的「仁祖反正」事件。

那麼禮訟是什麼?朝鮮為什麼會因此而引發這樣大的動盪,筆者會從一些方面來剖析這一政治事件所帶來的相關問題。

一、 什麼是「仁祖反正」

1.前因

在說明禮訟之前,首先應該了解一些事情的起因和經過,了解一些什麼是「仁祖反正」。當時,宣祖剛剛繼位,隨即就面臨著王位候選人的問題,由於嫡妃和繼妃都沒有子嗣,而庶妃金氏產下一對雙胞胎,也就是臨海君和光海君,隨後另一位庶妃同樣產下了三子,這樣宣祖面臨的情況是,從這五位庶子當中選擇一位立為世子。

由於古朝鮮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傳位的傳統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而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需要將長子立為王位繼承人,因此,宣祖本應該將身為長子的臨海君立為世子。但是棘手的情況是,宣祖非常喜愛光海君,希望將打破這個傳統,將王位傳給光海君,甚至為了這個事情接二連三的上奏宗主國——明朝,但是沒能如其所願。

讓事情更加棘手的是,繼妃之後為宣祖產下一子,也即嫡子的位子不在空缺,按照禮法,宣祖應當將繼妃的孩子立為世子。這樣一來,光海君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但是宣祖在接連接到明朝的拒絕之後,仍然執意將自己的王位繼承給光海君,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後面事情的出現。

2.直接原因

光海君在繼位之後,一直害怕不是正統的自己會受到嫡母和自己兄弟的反對,將自己的幼弟和其他的兄弟視為自己的威脅,於是在短時間之內將自己的所有兄弟全部殺盡,幽禁嫡母仁穆大妃,處理掉自己枕邊的「刀子」之後,在繼位期間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整個朝鮮王朝動盪不堪,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社會也處於一種混亂的情況。

同時光海君重用朝堂中的一部分人,也即大北派勢力,這嚴重引起了西黨人的不滿,於是一場政治變革悄然醞釀。

3.結果

在1623年,西黨人聯合起來,擁戴綾陽君,也就是宣祖的兒子定遠君的子嗣,發動的政變,首先將仁穆大妃從宮中解救出來,使其宣布廢除光海君王位的身份,同時承認綾陽君是正統王位的繼承人,從而將朝鮮王朝的王位繼承順序給捋順。綾陽君在繼位之後改為「仁祖」,而這樣的政治行動也被稱為「仁祖反正」。

二、 禮訟為何會發生

1.君臣相爭

在說朝鮮禮訟發生之前,我們先應該了解一下「禮訟」是什麼?禮訟,指的就是在總閥制度之下,因為王位繼承著的嫡庶,喪服的等差,宗室勛親的封號等禮儀問題所引起的一些爭訟。而在仁祖繼位之後,之所以會發生禮訟的問題,是因為仁祖對自己父親,也就是定遠君的認知有所偏差。

當仁祖繼位之後,認為自己雖然繼承了宣祖的基業,但是是以孫輩的名義繼承的,而宣祖和仁祖之間是有一代的空缺的,因此希望能夠為自己的父親追崇,追贈封號為「元宗」,並且以帝王的禮儀下葬,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的父親在死後享受到帝王的厚待,同時也能夠讓自己的王位看上去名正言順。

但是這件事遭到了不少儒臣的反對,認為這樣做是有悖常理,擾亂的王位繼承的順序,認為仁祖繼承宣祖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兒子的名義繼承的,所以宣祖與仁祖之間並沒有空缺一代的說法,而這樣一來定遠君就成為了仁祖的叔伯父,不能以親生父親相稱。

2.禮訟結果

就這樣圍繞著是否能夠為定遠君追崇這件事而引發的禮訟整整討論了四年,而這期間,仁祖的生母去世,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棘手難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對定遠君追崇成功,那麼仁祖生母的的地位也就有所不同,其下葬及服喪的禮儀,諡號等等方面都需要按照先帝配偶的方式進行,但是按照禮法來說,定遠君並不能追崇成功。

這樣一來,仁祖的生母只能按照《儀禮》中所說的「為人後嗣者為本生父母穿不杖期服」進行葬禮和服喪,這樣也就間接承認了定遠君追崇失敗的事情。但是在之後的幾年中,仁祖上奏明朝政府,要求對自己生父定遠君追崇,而這份請求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同意,這場長達十餘年的禮頌就這樣結束了。

三、 禮頌出現的原因

「仁祖反正」和「元宗追崇」這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中國儒家的禮制對古代朝鮮的影響可謂是非常的深遠,而這禮訟的出現也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在「元宗追崇」這件事情當中,其中牽扯到的就是對於「君統」和「宗統」的理解。

1.從君統角度解釋其不合理之處

在我國古代,從西周開始就實行的嫡長子繼承制,並由此基礎完善不同情況下的繼承方式以及一些規定。在西周原本設立的繼承制度當中,認為君統是天子和各位諸侯的繼承方式,而宗統是大夫以下的繼承法則,而這樣的繼承法則被奉為我國古代王位繼承的金科玉律。那麼究竟什麼是「君統」呢?

所謂的君統,指的就是按照即位的先後順序,雙方之間形成昭穆關係。所謂的昭穆關係,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指父親是昭,兒子是穆。如果帝王有後代,並將自己的王位傳位給自己的子嗣,那麼這個順序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出現了類似於仁祖和宣祖這樣的情況時,該怎麼區分昭和穆呢?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這種情況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僖公是文公的父親,是閔公的哥哥,但是在繼位順序上,是閔公先即位,之後是僖公繼位,最後是文公即位。

按照君統的禮儀,這三者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昭穆關係,先即位的是昭,後即位的是穆,也就是說,閔公是昭(君統上的父),僖公是穆(君統上的子),對文公來說,僖公是昭,文公是穆。而文公在進行宗廟祭祀的時候,將僖公放在了閔公之前,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合理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分辨,朝鮮王室奉行的是中國的繼承法,使用的中國的禮儀和習俗,因此在對待「元宗追崇」這件事情上來件,也是同樣的道理。

仁祖繼承了自己祖父宣祖的位置,雖然在血緣關係上是以祖孫相稱,但是實際上就已經有了名義上的父子關係,禮法上已經形成了「昭穆關係」,中間並沒有出現空缺一代的說法,那麼對於自己的生父定遠君,仁祖就不進行追崇,不能稱其為父親,只能以叔父或者是伯父相稱。

2.從宗統角度解釋其不合理之處

而從宗統這個角度來講,仁祖所做的事情也不是非常合理的。在我國古代,孫輩是可以直接繼承自己祖輩的王位,但如果繼承王位之後,就意味著君王從自己這一宗族系統(簡稱為宗統)以繼承人的身份過繼到了另一個宗族系統當中,而一個人只能跟從一個宗統,這就需要其對自己的生父母解除親子關係,即使自己的父母需要服喪,處理後事,都不能以親生子嗣的身份進行,只能降低服喪的等級。

仁祖繼承了宣祖的位置,從宗法制度上講,仁祖就已經將從自己的宗族系統中過繼到了宣祖這一個宗族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他需要稱宣統為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父親需要以侄自稱,那麼在定遠君去世之後,仁祖也沒有任何道理對自己的生父進行追崇,即使服喪,也只能降低等級。從這點上看,對其生母服喪問題的處理上看,仁祖的行為也顯得有些無知。

「元宗追崇」禮訟這類事情,在古代朝鮮可謂是層出不窮,在之後的幾年過程中,還曾出現過己亥禮訟,趙太妃喪服禮訟,關於孝宗的嫡庶身份的禮訟等等,都能夠體現出我國嫡長子繼承制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王位繼承制對朝鮮王朝的影響。

而我們也能夠通過這些事件,對中國古代的王位繼承,古代禮法有一個更加深刻的體會,在對待我國歷朝歷代王位的傳遞和帝王之間的倫理關係上也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