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關國門,不關學校,一切基本如常,瑞典何來的底氣?

有種樂土 發佈 2020-03-27T18:05:20+00:00

不,病毒不會對瑞典客氣,那裡的高風險性無可爭議。這個極寒國家相信,其獨特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

作者:謝遠東


01


這是絕對的例外。所有病毒大流行的國家,全在封鎖。瑞典不。那裡是凈土?不,病毒不會對瑞典客氣,那裡的高風險性無可爭議。但,瑞典照樣用自己的方式對抗病毒。


這個極寒國家相信,其獨特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不驚慌失措,他們沒有一關萬事吉。


這是群體免疫吧?



提起瑞典這個國家,第一個想起葛麗泰-嘉寶的人不少。在希特勒看來,她的臉是人類進化的極限。至於普通觀眾,黑白片里的嘉寶,就像斯堪迪納維亞大塊風景一般玉潔冰清晶瑩剔透,處處流淌著說不盡的美。而今天,全世界風風火火封城封國,全人類快要被那個無形敵人驚嚇近乎瘋了的時候,瑞典,嘉寶的祖國,再次讓世界為之驚顫。


確實夠獨特,然而又彪悍:祖上維京海盜,橫行大半個歐洲;三百年前,冰天雪地的那場戰爭,要不是一個小小的信息失誤,今天的戰狼俄羅斯恐怕只能在彈丸之地將就。聰明的有些另類的諾貝爾,拿玩炸藥發的財設個獎,讓今天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都以貼上這個個標籤為人生最高榮譽。生活在那裡是苦,也是玩,常年天寒地凍,不玩何以慰長夜,看那個中國人總記得老瓦生生玩成乒壇常青樹。連宜家都是過家家的產物,搞成世界一流。


夠另類。另類的瑞典,現在似乎押注於自己的民族文化。足夠獨特,推行的那套政策,在別國不要說等待結果,連嘗試都不可能。看英國,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不就一百八十度急轉彎了。


封鎖讓全球國家標準化。


瑞典卻和前新冠病毒時代差別不大,他們的生活軌道並沒有偏離太遠。


那裡現在也已禁止大型集會,但人數上限是慷概的500人。邊境、酒店和餐館照開:瑞典歡迎您!只有高中生和大學生要在線遠程,其他孩子日程和課表沒變。從國外回來,也不必隔離。要是有人確診了,他們的家人仍如常人。


哦,來看看他們的最愛,滑雪。看看,這得有多火爆?



1月31日,瑞典宣布第一例確診病例,那名婦女是從武漢返回的。2月26日,義大利和伊朗大暴發之後,喜歡旅行的瑞典每個地方都出現了確診病例。


在此期間,案例追蹤、隔離、暫停航線、旅行警告……它國做的一切,他們也一樣。


只是到了3月9日,瑞典首次報告社區傳播。而社區傳播,再要追蹤,其實很難很難。3月12日,瑞典政策從這裡開始轉向,僅針對老年人、重病患者和醫護人員進行檢測,勸告非重症患者留家中。



瑞典的想法和當初英國幾無二致。瑞典負責疾控的最高官員安德斯-泰格內爾對群體免疫抱有高度信心:重點保護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對於沒有健康問題的年輕人來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02


病毒的蔓延,帶來恐慌性搶購衛生紙。最先是香港,風潮很快擴散到全世界。


各國當局一直呼籲人們冷靜,物資供應是充足的。美國總統川普要美國人「放鬆」:「沒有必要囤積。」


說話之前,川普會見了塔吉特、坎貝爾和好市多公司的高管。「他們讓我說,『你能少買一點嗎?』 我以為,我永遠不會從一個零售商那裡聽到這樣的話。」


瑞典也不例外。安德烈亞斯-卡爾森同意,危機時期恐慌性購買不是好的辦法。在瑞典更不必。



卡爾森是末日經營者。在很多人眼裡,這得多激進啊。然而,卡爾森都 「準備」了20年。


自瑞典病例數開始攀升,這位的41歲IT工作者一周接到的電話和郵件比過去20年都多。博客訪問量也翻了三倍,瑞典人越來越有「恐慌」的感覺。


「他們說,嗯,你能多告訴我一些嗎?』」


「毫無準備的人們開始在辦公室、在餐桌上討論應急準備。」他說。每一個人都在購買,囤積衛生紙。


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呼籲公眾「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國家的努力」。然而,英國面臨的挑戰是,沒人告訴英國民眾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相比之下,瑞典大不同。


瑞典公民應急管理局(MSB)兩年前就出版了《戰爭或危機時的準備手冊》,指導瑞典人如何為危機做準備,儲備「熱量充足」的「不易腐壞食品」等重要商品。


如果你的日常生活被打亂了,你會怎麼做呢? MSB的傳單問道。問題清單如下:


暖氣停了。

食物困難。

商店空了。

水龍頭和廁所沒水。

車加不滿油。

支付卡和自動提款機用不了。

沒網了。

公交癱瘓。

藥品和醫療匱乏。



有了這些建議,大流行來臨,境況會更好得多。他們知道家裡應該準備帶哪些東西,知道有些東西應該在病毒引起嚴重關注前就買下。


對於卡爾森來說,他並沒有感到恐慌。這次爆發更像是一場糟糕情況的「預演」。


03


也許,瑞典人一直在準備極端的情況,才讓今天瑞典的選擇成為可能。



也因此,瑞典擁有政治上獨立的公共機構,比如,一直處於當前危機的前沿和中心的公共衛生機構。至關重要的是,還有公眾對這些機構的高度信任,無可動搖。


瑞典公共機構的職責範圍雖由瑞典政府界定,但政治權力不能直接干預公共機構的運作。


這是瑞典憲法的一項傳統。這傳統是活的現實。


公共衛生機構是權威機構,應對病毒,首相和政府也將聽取並採納他們的建議。


新冠病毒並無定論,瑞典科學界當然有異議。


一位流行病學教授和一位數理統計學教授在《瑞典日報》聯名發表文章道:「公共衛生機構必須迅速明確向所有人推薦社交距離,而不僅僅是那些70歲以上的人。」



這家報紙同時還刊登了瑞典國家流行病學家泰格內爾的簡介。就是那位最高衛生官員,現在已是瑞典抗擊冠狀病毒的代言人。


面對媒體施加的壓力,泰格內爾說:「一切都變得如此政治化。關閉邊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9年豬流感大流行,當時全球專家一致認為,關閉邊境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奏效。「這一次,鄰國挪威和丹麥關閉邊界時,泰格內爾說,這些措施沒有科學依據。


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的激烈批評主要集中在缺乏指導建議。


然而,民意調查顯示,公眾對公共衛生機構的信任日益增強。而最新調查也顯示,所有媒體的排名都較低。瑞典民眾並不信任媒體。


賦予公共機構強大信心的,還有更強大的力量:瑞典的社會信任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瑞典人非常信任公共機構,相信他們的行為符合公共利益。當局相信公民會聽取他們的建議。瑞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很高,他們相信彼此會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這是一個信任的鐵三角。


就疫情而言,它意味普遍的期望,即公民承擔個人責任,避開人群,在家工作,保持社交距離,而非被迫。


這當然是一個有待證實的問題。


但坊間證據至少表明,雖沒有國家強制,瑞典人正在適應這種社會距離。


事實上,瑞典限制集會人數不超過500人的法案通過時,一些影院表示,他們將允許499名進入影院。結果,遭到了廣泛批評,他們很快做出了改變。


周日晚上,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總理髮表電視講話,他說:「應對這場危機的唯一方法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為他人、為我們的國家承擔責任。」



唯一的變化,可能就是疫情的突變,一旦義大利的情形在瑞典再現,公共衛生機構能否保持既有的政策,也許是個問號。


公民對當局的信任,其實也是個悖論,越高的期望,絕望的可能越大。如果人類最終面臨的是一場重大的、毀滅性的流行病,這樣的話,那個鐵三角將出現動搖,高信任社會的基礎就會崩潰。


也許,瑞典人心中是有著一副過於美好的畫面。他們相信,應對公共衛生威脅和保護基本自由方面,他們相信,他們很有可能毫髮無損地走出這一局面。


這還因為,他們確實有一些結構性優勢。這是一個人口非常稀少的國家。那裡有很多單身家庭。社會疏遠,基本上是這個個國家的特徵。



就像女神葛麗泰-嘉寶在每部影片都會說的那樣:「請讓我一個人待著!」


他們一直這樣啊。


嗯,大流行期間,瑞典人的這種偏好還真是種優勢。


04


始終在「準備」未知的世界末日的卡爾森突然變得很搶手,是拜病毒所賜。


瑞典人對大多數事情的態度都比較溫和。一些瑞典人謹慎地接受了他的建議。



卡爾森的做法,也是上一時代延續,當時的北歐國家更近於自給自足的經濟。冷戰歷史也給這個地方留下了基礎。幾十年來,這個國家一直生活在蘇聯隨時可能毀滅的威脅之下。


卡爾森比一般的瑞典人走得更遠。


在他看來,災難或危機不一定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更大的可能性是離家近的事情,比如失業、長期疾病、事故或當地的自然災害。這次是病毒。


成為卡爾森那樣的人,並不意味著你要生活在恐懼中。


這意味著你要認真對待風險,採取相應的行動。


「你不應該等到危機來臨時才做好準備。這就像在你的房子已經著火了,才想到買保險。」


「這樣會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這個世界充滿了舒適和奇蹟。」


新冠病毒讓世界越來越多地方熄燈。


邊境正在關閉,城市正在關閉,政府正在實施出口禁令。


全球化是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首批受害者之一。


在關掉最後一盞燈之前,卡爾森,還有瑞典的那盞燈依然在亮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