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療後或有副作用,留意這5種症狀

臭氧介入專家何曉峰 發佈 2020-03-01T14:32:45+00:00

介入治療是一種先進的微創療法,在腫瘤疾病、婦科疾病、關節疾病、風濕免疫類疾病均有所應用。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性、療效高、定位準、見效快等優勢,但術中以及術後存在一定的併發症,如果術中操作得當,術後認真護理,一般不會有嚴重併發症出現。

介入治療是一種先進的微創療法,在腫瘤疾病、婦科疾病、關節疾病、風濕免疫類疾病均有所應用。介入治療以損傷小、安全可靠、療效確切、適應症廣等優勢而得名。但該療法並非面面俱到,術後或多或少仍會有副作用出現。那麼這些副作用主要是什麼?



介入治療的副作用症狀是什麼?

一、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部位出血多與凝血功能障礙或術中使用抗凝劑、溶栓劑過量,或是因反覆多次穿刺或更換導管、拔出導管等不當操作所致。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出血過多可形成血腫,血腫較大時會壓迫局部靜脈,甚至發展成為血栓性靜脈炎。

二、穿刺部位血腫

血腫在介入術後十分常見,但嚴重者較少。穿刺部位的血腫多局限在穿刺點周圍,小的血腫表現為穿刺部位周圍局部皮下淤血,較為嚴重的血腫主要為腹膜後的巨大血腫,可引起髂靜脈、膀胱、股神經等的壓迫。局部血腫與穿刺技術不熟練、反覆穿刺、介入器械不佳、肝素使用過多所致等因素相關。

三、血栓形成或栓塞

導管過粗、插管時動脈內膜受損、血管痙攣、或血液肝素化不夠等為動脈血栓形成的常見原因,多在術後4小時內出現。通過正確紀錄手術前後的脈搏以正確診斷血栓,通過術後正確包紮穿刺部位、穿刺時動作輕柔、避免導管在血管內停留過長等一系列措施來預防血栓。



四、血管痙攣

多次損傷性穿刺、插管時間過長均容易引發血管痙攣,伴有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栓塞等疾病的病患也是血管痙攣的好發者。血管痙攣可影響到插管和栓塞,導致遠端組織缺血,還容易引發局部疼痛。輕微的血管痙攣可自行恢復,如果長時間無法復原,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相關的解痙藥物以緩解病症。

五、感染

介入手術中的感染主要分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在經皮穿刺、實體腫瘤或實質性器官栓塞術後較為多見。而全身性感染可見於血管性介入治療,也可繼發於局部感染。多表現為術後高熱、白細胞含量升高等。術後感染需及時處理,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來控制感染。



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性、療效高、定位準、見效快等優勢,但術中以及術後存在一定的併發症,如果術中操作得當,術後認真護理,一般不會有嚴重併發症出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