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後還疼痛難忍?您可能攤上「干槽症」了

牙牙語絲 發佈 2020-03-02T08:30:05+00:00

拔牙是口腔科常見的門診手術,常規拔牙後常無疼痛或僅有輕微疼痛,一般多不甚嚴重,如果創口較大的,在對症鎮痛藥物後,也一般在3-5天後疼痛消失。


拔牙是口腔科常見的門診手術,常規拔牙後常無疼痛或僅有輕微疼痛,一般多不甚嚴重,如果創口較大的,在對症鎮痛藥物後,也一般在3-5天後疼痛消失。但有小部分病例會是剛開始時不是很痛,反而在2-3天後激烈疼痛,並且在給予鎮痛藥物後不能有效緩解。那麼,可能就發生了「干槽症」了。干槽症是拔牙後比較特殊的一種拔牙術後併發症。大多發生於下後牙,特別是下頜阻生智牙拔除後。



什麼是「干槽症」?

干槽症的診斷標準:拔牙後2-3天後仍然劇烈疼痛,並可能向同側耳顳部、下頜下區或頭頂部放射,一般鎮痛藥物不能有效止痛;拔牙創內空虛,骨壁蒼白無血運,探痛明顯,或有部分腐敗壞死的殘留血凝塊,嚴重的有明顯的腐敗異味。


為什麼會發生「干槽症」?

發生干槽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因素:

1、感染:通常是混合感染,厭氧菌著重要的作用,其他常見的的有:鏈球菌、螺旋體、梭形桿菌等。

(1)拔牙前患牙(或口腔病灶)本身就已存在感染,如:反覆發作的冠周炎、牙周炎、根尖周炎等。

(2)拔牙後患者自身護理不當,如:有的患者因為當心出血而長時間緊咬棉花導致凝血塊形成不佳或不能形成,使創口得不到保護而不癒合;有的患者早期反覆漱口破壞凝血塊,導致大量食物殘渣和細菌存留在拔牙創里導致感染。

2、創傷:拔牙過程中,骨壁受到擠壓創傷,骨內血管血栓形成,導致牙槽窩內凝血塊形成障礙;同時創傷使骨組織更易於發生感染;創傷產生的組胺也可影響傷口癒合,創傷骨組織使組織活化劑釋放,導致凝血塊發生纖維蛋白溶解並產生激肽。

3、解剖因素:下頜阻生智牙拔除後一般骨腔大,凝血塊不易附著,且容易積存食物殘渣及唾液進入,不易清潔,增加了發生感染的幾率。

4、全身系統因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營養不良、高齡等,因身體免疫力及抗感染力低下等,也增加了干槽症的幾率。

5、其他:如女性服用避孕藥、月經期,吸菸等也可增加干槽症的發生幾率。


發生了「干槽症」怎麼辦?

1、治療:

(1)治療目的:迅速止痛,減輕痛苦,促進感染拔牙創癒合。

(2)治療方法:徹底清創並隔絕外界對拔牙創暴露的感染骨壁的刺激,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一般行傳導阻滯麻醉,用棉球蘸3%的雙且氧水,反覆擦拭牙槽窩,徹底清除腐敗壞死物質,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嚴密填入碘仿紗條並縫合牙齦固定。10天後除去紗條,觀察如果骨壁有充分的肉芽組織覆蓋,可讓其自然癒合;如果觀察骨壁肉芽生長不足,可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交替沖洗,然後繼續填入碘仿紗布;一般癒合過程1-2周,如果患者自身體質差,也延長癒合時間。

2、預防:

(1)拔牙之前儘量先治療口腔內的感染病灶;

(2)拔牙之前先調理好身體狀態,控制好血糖;女性最好避開月經期;

(3)拔牙過程中充分消毒,動作不要粗暴,儘量微創拔牙,減少創傷;

(4)處理好拔牙創口,可以在創口內置入些預防感染、促進癒合的藥物或材料;

(5)拔牙後要嚴格遵循醫囑,注意休息,做好傷口護理,不吸菸;

(6)必要時,給予局部或全身抗生素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