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告訴你春三月如何養生

岐黃醫藥 發佈 2020-03-05T17:10:45+00:00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黃帝內經》



春三月,此謂發陳


《黃帝內經》上曾講到春天養生的重點:「春三月,此謂發陳。」第一句話不是說春天的三月哦,尤其不是陽曆,是講陰曆。這是指春天的三個月。一年分四季,一季三個月。「春三月」,是春季三個月,根據醫學來講,「發陳」,就是舊的換成新的,陳舊的發散了,變成新的;也就是說生氣來了。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我們的身體與天地的氣候配合在一起,以道家的觀念講,人的身體是個小天地,整個的天地只不過一個人身。這是舊的天文科學研究跟人體配合的觀點。春天是生長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每年仲春陰曆的二月、暮春三月,古人有一個形容,就是《紅樓夢》中的話「春困」。春天天氣逐漸溫暖,草長鶯飛,人很睏倦,沒有精神,人的身體都懶洋洋的,腦筋都不大動,只想睡覺。尤其是年輕男女,春困得非常厲害,早晨叫他背書包上學,那真是莫大的處罰。


早晨起來多運動,我也常常告訴許多學禪的運動家,夜裡在公園山林里,吸的都是碳氣;因為草木到了夜裡放出碳氣,早晨起來放的是氧氣。這個需要懂得啊!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古人頭髮都是綁起來的,最好是散開,給它生長。我們人同動物一樣,春天也脫毛,秋天也脫毛,動物也春秋二季換毛的。我們身上也是一樣,大家沒有注意。所以這個時候「以使志生」,使你意識精神來。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生而勿殺」,醫學同政治有關係,不要殺生。「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對於生物世界,只能夠施出去,不要罰,不要殺生。

你們都曉得「秋後算帳」,對不對啊?為什麼呢?中國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嚴重的,很少當場處理的。判決以後,一定等到秋天處決,就是根據氣候時令,因為春天不准殺生,所以「秋後算帳」是這樣來的。秋天到,該殺頭的才會殺頭了。以前幾千年帝王政策,說春天是不殺的。

所以古人有兩句話:「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春天的鳥不准打,因為小鳥正在窩裡等著母親回來餵呢!否則母鳥被打死了,小鳥將在巢中餓死,非常悲慘。中國文化「天人合一」這個道理,同氣候是有連帶關係的。這些過去小孩讀書,老師都教的,成為生活教育。這種教育,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擴而充之,就是仁愛心。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是關於春天的養生之道,順應春季的氣候變化特點和人體在春季的生理變化特點,合理安排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居,才有利於養生保健。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天是生長的時候,所以叫你頭髮也打開,心境也要好,什麼都好,夜裡早一點睡,早晨早一點起來,身體要這樣保養,還沒有講到心理狀態。


春天屬木,木主肝。你聽到肝出毛病,現在的醫學以為自己有癌症了,其實是肝氣受傷。「肝氣」是個什麼東西?這就是中醫跟西醫不同了。後來西醫解剖了,肝明明在右邊嘛。我現在還承認在左邊是指「肝氣」;身體的神經交叉的、發動的地方在左邊,就是說肝氣還是在左邊。


在身體里,肝臟在右邊,但肝氣的根根發動在左邊。中醫的把脈,心、肝、腎在左邊,肺、脾、命門在右邊。它是講肝氣的來源,氣脈都是交叉的,上下交叉,左右交叉,這個網路是這樣的。所以你違反了春的自然法則,肝會出問題。我們發脾氣、憂鬱的、內向的、受委屈的,都傷肝。


講到養生學的理論,譬如說,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換言之,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俗話所說膽小怕事的人,便是腎氣(與腦有關)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總之,七情六慾與生理健康關係非常大,錯綜複雜,一言難盡。中國古代醫學,所講的「五勞七傷」,便是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誠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轉物」、「心能轉身」,一切可以從「唯心」的力量自能轉變。


春天講到肝的問題,其實我們整個的氣候一個冷、一個熱,春天漸漸由寒變成暖和,到火力很強的時候就到了夏天。所以我們中國講歷史只有春秋兩個。春秋是最好的,日夜時間持平,二十四節氣裡面,春分、秋分的時候,可以亂穿衣服。春天氣候溫暖過了以後,就是熱度高了,是夏天來到。「夏為寒變」,夏天怎麼會寒冷呢?這是說夏是寒冷的相對。「奉長者少」,生長的時候少,春天才是萬物生的季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