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疾病層出不窮,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公共衛生及免疫健康

新生命幹細胞 發佈 2020-03-06T21:40:46+00:00

新生兒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助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越來越多父母為孩子儲存乳牙,爸爸媽媽們,可別再扔掉它如果你不幸成為「肝帝」,請抓住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這根稻草文| 新生命圖 | 網絡


2020以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到來了。

病毒,這種微小的有機物種,成了人類當前最關注的「敵人」。它雖然很早就存在於地球上,但直到上世紀初,人類才逐漸意識到它的存在。

天花、登革熱、狂犬病、愛滋病、伊波拉、甲型H1N1流感,這裡的每一種病毒都曾讓上萬乃至上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而在最近的20年里,已出現了3種冠狀病毒疫情:SARS、MERS和新冠病毒(COVID-19)。

2015年,比爾·蓋茨在一次TED演講中說:「如果有什麼東西在未來幾十年里可以殺掉上千萬人,那比較有可能是個高度傳染的病毒,而不是戰爭。」

在兇猛的病毒性流行病面前,我們普通人該怎麼應對?


01

數據看病毒:來勢洶洶

外網UP主Abacaba在2月12日上傳了一個視頻,引用數據[1]比較了COVID-19、2015年的MERS、2014年的Ebola、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H1N1)、2003年的SARS及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H1N1),並同步了時間軸起點,試圖直觀的展示各種病毒的不同表現。


Ebola與呼吸道傳染病相比,傳染性低。在疾病爆發第7天,SARS感染人數就超過了同時期的Ebola。


COVID-19相對SARS起病慢,無症狀也傳染,因此數據有一定滯後性。其感染人數則在第26天超過同時期的SARS,截止視頻製作的時間,數據停在第42天的43099人。


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在疾病爆發的40多天後開始失控,第47天感染人數超過同時期SARS,第64天(85087人)超過爆發第55天的新冠病毒(77262人)。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到第600天時已造成6千萬人感染,29萬多人死亡,病死率0.5%。

此處與官方數據有較大差異,可能是統計口徑不同。有研究顯示,2009年全球大流行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比世界衛生組織實驗室確認的死亡率高約10倍[2]。


當然,比起1918年導致超過5億人患病,5000多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3],墨西哥流感還是望塵莫及。

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在前42天裡超過了其他病毒的表現;但幸運的是,其病死率不高,低於SARS、MERS和Ebola。

關於傳播速度為什麼這麼快,除了病毒本身的傳染性外,Haque等研究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刊文表示:「武漢是連接中國東南西北的大型鐵路和航空樞紐。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轉機的可用性,爆發在農曆新年前夕以及武漢市的交通樞紐作用,使該病毒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快速傳播。」[4]

各種病毒性疾病的基本傳染數R0值(值越高,傳染性越強)和病死率:


2月10日,預印本網站Medrxiv發表了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國家疾控中心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科學家聯合提交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5]。其結果顯示,COVID-19的預計病死率約為3.06%,基本傳染數R0則達到3.77

不過,該結論是基於1月26日前的監測病例。到2月20日,中國大陸確診病例總數已達到其手稿中的18倍,因此作者已經撤回了預印本,將會更新數據後再次提交。顯然,COVID-19的預計病死率和基本傳染數R0還會變化。


02

新冠病毒:可能長期存在

墨西哥流感目前是新千年最大規模的流行病。

從視頻數據來看,新冠病毒在前期表現出的傳染力超過了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初期的病死率相當。墨西哥流感的病死率後期從3%降到了0.5%,這或許與各國逐步加強控制疫情措施,以及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毒性逐漸降低有關。

檢視中國與墨西哥的人口結構[6]:

有研究顯示,2009年H1N1大流行那一年中,62-85% 的死亡者年齡在65歲以下,與季節性流感明顯不同。以墨西哥為例,64歲以下人口占比94%[2]。

前面提到的暫時撤稿的文章中顯示,4000多名確診患者當中,超七成分布在30-65歲的年齡段,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最高,而20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相對最低,疑似患者中的分布近似。中國目前30歲以上人口占比63.7%,30-64歲占比51.7%。

24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所以COVID-19將來會不會有一個常態、長期存在,沒有形成這麼一個暴發的形勢,也可能。關鍵就是控制它到最少。它會不會成為常態、就像流感這樣?我不是完全認為會像流感,流感就是每年都有,我認為可能性應該比較小。」

同時,鍾南山認為:「防控的意識需要保持,防控的級別完全可以改變」。

所以,那些扎堆公園、曬太陽、喝茶、吃火鍋的朋友們,您們還是讓鍾老省省心吧。

COVID-19目前沒有特效藥,但Abacaba在視頻中嘗試用另一組數據安撫大家的情緒:

Abacaba以2月10日COVID-19造成的108人死亡作為參照(左上角),全球每天死於家庭暴力的人數(137)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而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和休克每天分別造成26283人、24641人和13689人死亡。截至2月25日,COVID-19造成的死亡人數還低於車禍每天造成的死亡人數(3287)。


Abacaba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不要對COVID-19過度反應。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疫情中的腫瘤、心臟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患者,他們能獲取的醫療資源不同程度的被疫情限制了。


但另一方面,COVID-19造成的傷害與各國應對能力有關。中國是靠著湖北乃至全國的短期犧牲,靠著強有力的隔離措施,才把疫情控制到目前的水平。而日本、韓國、義大利、伊朗等國的疫情升級,讓人們不禁擔心新冠肺炎在全球可能出現的大流行。

而且,COVID-19對醫療資源造成的負擔在現階段是較高的,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也存在。對於疫情,加強防範仍然是重中之重。

面對全球性流行病,在全球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如此高的21世紀,沒有人能輕易獨善其身。


03

普通人的準備:防護與免疫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那些原本離我們很遠的病毒,被動的進入了人類的活動範圍。當它們發現人類的免疫系統對其幾乎毫無防禦力時,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人類,作為新的宿主。

這也許是病毒性流行病癒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那麼,普通人可以做哪些準備呢?

第一位,防護。

首先,如鍾南山、王辰院士強調的那樣,我們都要長期保持防護意識。

鍾南山院士等人2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獻[7]指出,約57%的患者在入院時體溫正常。因此,相對於形式上可以給大家帶來安全感的體溫監測,個人及公共場所的防護意識更為重要。

口罩在流感季節很可能會成為常備。勤洗手、7步洗手法、打噴嚏的正確方式、甚至於不隨地吐痰,這些公共衛生觀念也需要藉此機會加以強化。

其次,也許是更加關注免疫力。

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在被問到治療COVID-19最有效的藥物的時候,他回答道:「最有效的藥物是人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體健康的底層邏輯。在疫情中,良好睡眠、平和心態、適度運動和健康飲食對於我們保持免疫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相信,人們在未來會越發關注自身的免疫力。

2019年底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獻[8]顯示,Wyss-Coray等人分析了來自4263名18-95歲人群的血漿後發現:在人類生命周期中,衰老並不是勻速發展的,而是似乎在三個時間點有劇烈波動,這三個點平均發生在34歲,60歲和78歲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這三個時間點,需要更加關注我們的免疫健康。

在這項研究中,Wyss-Coray等人嘗試建立了一個「蛋白質組學時鐘」,在總共1379種隨年齡增長變化顯著的血漿蛋白中,使用了其中的373種來預測參與者的生理年齡。



數據顯示,這個「蛋白組時鐘」模型的預測精確度較高,誤差在±3歲以內。而如果該模型預測參與者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小的話,這些參與者在認知能力和生理機能水平上也高於同齡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加強自我防護,保護並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我們每個人都做好了,病毒能製造的麻煩小了,公共衛生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的壓力也就小了。


文 | 新生命

圖 | 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