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老何人與唱歌」,賞聽卡爾·魯維《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知樂古典音樂 發佈 2020-02-13T02:56:02+00:00

好比貝多芬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哪怕從來沒聽過,只要小提琴奏響第一個樂句,眼前就是春色滿園,真好比「魚躍青池滿,鶯吟綠樹低」。


毫無疑問,愛樂的人都是擅長共情的「生物」。對某些旋律,即便初次聽到,都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懷。好比貝多芬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哪怕從來沒聽過,只要小提琴奏響第一個樂句,眼前就是春色滿園,真好比「魚躍青池滿,鶯吟綠樹低」。貝多芬寫這首樂曲是在1801年,三十一歲年華,如此陽光明媚、健康向上,毫無疑問是一部經得起歲月洗鍊的傑作。

這樣的例子當然不僅限於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這一重量級的名作,有時默默無聞的作品也會讓你產生相「聞」恨晚、一「聽」傾心的感覺。所以聽古典音樂廣播會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首先,你永遠不會知道電台下一首會播什麼,它總會給你帶來老友邂逅一般的驚喜;其次,當你無意間聽到一段聞所未聞的新旋律,立刻開啟大腦高速自檢搜索功能也是件樂趣頗多的智力活動——倘若你又一次發現了新大陸呢?

卡爾·魯維的《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或許就是一片新大陸——這是一首十九世紀中葉浪漫主義全盛時期的作品,很有蕭邦的韻味,卻是嚴謹的德奧風,給人那種即使初次聞面,便那般熟悉親切,一種春風撲面、煦柳撫腰的感覺。讓人想起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描寫: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在音樂里甚至可以聽到仲春的湖面上一唱一和的漁歌對答、岸邊百鳥的鳴囀。所以卡爾·魯維是誰?

這是一位生前名聲顯赫,死後默默無聞的人。在音樂史上這樣的人也比比皆是:比如一輩子壓莫扎特一頭的薩列里;有生之年與貝多芬幾乎起名的德國作曲家路易斯·斯博(Louis Spohr,1784-1859)——除了喜歡冷門音樂作品的人,這樣的名字一般不會出現在普通樂迷視線範圍內。或許人們會說他們都去世兩百多年了,理所應當會被遺忘;可擔任過俄國聖彼得堡音樂院院長的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1865-1936)呢?死後不到50年,他的音樂幾乎已經被歲月抹去,不但音樂會曲目單上鮮有他的作品,甚至唱片也已幾乎絕版。但卡爾·魯維究竟還是活在音樂辭典里,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中,他居然占足四頁之多,光是作品目錄,就有兩頁半!

卡爾·魯維,德國作曲家、歌唱家。出生於德國Halle附近的Lpebjuen。父親是位校長,生育了十二個孩子,魯維是最小的一個。他的音樂啟蒙源自父親,很小就在Cothen參加了教堂合唱隊。十二歲進入Halle中學,師從校長兼Halle市合唱協會會長Turk繼續學習音樂。這個時期,魯維開始作曲並發表作品。他的歌喉受到了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國王注意,國王竟然許諾給魯維每年三百盾的年金,資助他繼續學習鋼琴和作曲。1813年,法國對德國的統治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國王被罷黜,魯維的年金也就此停止。幸得大學預科校長資助,魯維才得以完成樂理學習。卡爾·魯維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宗教始終是他作曲靈感的源泉。

1819年-1920年,魯維在全德國旅行,遇見過大詩人歌德,作曲家韋伯和胡默爾(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837)。回到故鄉之後,他在Stettin擔任教授職務,並在該地定居,幾近度完餘生。在之後的四十多年裡,魯維創作了大量的歌曲、敘事曲、清唱劇、室內樂作品,還寫了五部歌劇。魯維自始至終保持著優美的歌喉,是當時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

1844年,魯維去奧地利旅行演出,大受歡迎。在給家人、朋友的書信中,魯維生動記錄了他每到一處的感受,「奧地利人把我稱作『北徳的舒伯特』,還說將我至於最優秀的歌唱家之上,超過他們自己的舒伯特。」1847年,魯維造訪英國;1857年,魯維造訪斯堪的納維亞諸國。


1863年,他在Stettin突發腦溢血,失去知覺六個星期。痊癒後他想繼續工作,但大學在1865年勒令他辭職。辭職之後,魯維離開Stettin,搬到Kiel居住,在那裡再次中風,不久之後辭世。

魯維辭世多年之後,他的女兒曾說:「父親看過舒伯特譜寫歌德著名詩篇《魔王》的手稿,覺得自己能夠以更戲劇性的方式來譜寫這首詩。」魯維真的在舒伯特《魔王》問世三年後,同樣寫過一首《魔王》,並得到華格納的認可,「魯維的《魔王》好過舒伯特的創作。」

魯維的榮譽歸功於他的歌曲創作和自己演繹,這或多或少註定了他身後名迅速凋零的厄運。《格羅夫音樂辭典》的收錄也大多是他的歌曲作品。

卡爾·魯維的《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品,全曲三個樂章,第一和第三樂章中規中矩,真正吸引人的是第二樂章。

此樂章七分四十三秒,幾乎全部是鋼琴獨奏,弦樂只做背景上的跳躍協奏。長笛和其他管樂器偶然緊跟著鋼琴唱出同一動機,一副「啼鶯舞燕,小橋流水紅」的既視感。但音樂中不僅有春天,還有喜事臨門的愉悅。真好比

安石風流無奈何,

欲將赤驥換青娥。

不辭便送東山去,

臨老何人與唱歌。


推薦PentaTone Classics公司出版的專輯(PTC5186 026):日本女鋼琴家Mari Kodama、日本指揮Kent Nagano、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的專輯。Mari Kodama出生於大半,但在巴黎成長;Kent Nagano出生在美國加州伯克利。二人都不能算正統的日本人,但如今在國際樂團頗有名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