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手把手教你把脈,最全的入門脈診知識,內附詳細圖解,收藏

中醫內科趙醫師 發佈 2020-05-11T07:33:15+00:00

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現在很多人都不信「脈診」,在初學者的眼裡,脈只不過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說明心臟的搏動,所謂的脈,只不過故作神秘罷了。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現在很多人都不信「脈診」,在初學者的眼裡,脈只不過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說明心臟的搏動,所謂的脈,只不過故作神秘罷了。但相信中醫脈法的人卻不以為然,既然是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東西,如果真是沒有作用,也不會流傳至今。

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承前啟後的確立了中醫脈診的方法。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繼承和完善中醫的診法,形成了大量有關診法的典籍,如晉代的《肘後備急方》、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代的《瀕湖脈學》、清代的《望診遵經》等,累積存世的脈診著作有近百種之多。

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診又叫切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在這裡要說的是,脈診不好掌握,是比較難學的。當然,學會了,你也成了半個中醫。作為中醫特色診法之一的脈診,其實並沒有大眾所認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說摸脈那麼專業,自己很難學會,其實不然,給自己摸脈並不難學。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端正坐好,將一側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墊一個小小的枕頭,這樣脈搏會更加清晰容易摸脈。

然後,用另外一側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尖輕輕放到該手腕上,如果沒有感受到脈搏,可以多換幾個位置稍加尋找自己的脈搏,如果反覆多次都摸不到脈搏,最好去醫院請醫生就診。

最後,摸到脈搏後最重要的就是記錄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所以每次摸脈的時間不能少於一分鐘,同時還要感受脈搏跳動是否規律、脈搏的強弱情況,兩邊的手腕都要進行摸脈,可以作為一個對比。

把脈的正確姿勢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義。


把脈不是隨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對位置很關鍵!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中醫叫作「關」),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並排在一起,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並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為什麼中醫把脈要把兩隻手呢?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兩隻手都把。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健康人的脈

我們先來了解健康人的脈是怎樣的。

健康人的脈象稱為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

脈象受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生理的或暫時的變化,也屬正常。如年齡越小,脈跳越快,嬰兒脈急數,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兒童常為一息六至,每分鐘90~110次;青壯年體強,脈多有力;年老人體弱,脈來較弱;成年人女性較成年男性脈細弱而略快;瘦人脈較浮,胖人脈多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則脈較弱。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裡只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停跳。

一、浮沉

浮沉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裡按,但又不至於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把脈的時候,只明顯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麼明顯,這也叫浮;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中。


為什麼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一般來說,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邪作鬥爭,首先想從「表」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裡打仗來了,所以這裡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裡不能解決問題,邪向里挺進,正氣往裡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裡進,正氣再戰敗往裡退,全退到裡面來了,在這裡積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決戰,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守住這一條,觀脈就不難了。

  • 二、力度

找到脈之後,不是按住不動就可以了,醫生們會搞一些「小動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後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反覆做上好幾次。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要用指頭感受脈對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時候,感覺脈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就證明這個脈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麼按怎麼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那這個脈就是沒力量,醫生根據這個衡量脈的力度是偏弱還是偏強。

那麼有沒有力又代表什麼呢?有力,代表正氣實,但如果邪氣跟正氣有一拼,中醫通常就會說邪氣實,正氣還行,照著邪實去治就可以。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治療上首先要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中醫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黃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脈無力用了這些方劑,就會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

無力的脈中醫通常要用補法,比如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能補養。至於要用多大的藥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


  • 三、粗細

只知道脈的力度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動作,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幾下,感知脈管的寬度,通俗的說就是看看脈有多粗大或者多細小。

因為正氣津血足了,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力量會大,要求輸送管道(血管)的空間也得大,否則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不能及時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說「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以此類推,「細」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裡有些特殊情況,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例子,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

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脈的力量或粗細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血側重於脈的力量,氣側重於脈管的粗細。它們都強,脈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細而無力;氣衰血強,脈就細而有力;氣強血衰,脈就粗而無力。所以粗細還要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中醫就是根據這個判斷該用氣分藥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藥。比如,現代人常說陰虛、要養陰,吃阿膠、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藥,但如果你的脈細,吃這個就很可能會長痘痘;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藥,人參、黃芪,但如果你的脈粗,吃了就會上火、失眠、煩躁。當然,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中醫用藥還要考慮很多細節,這裡不多講。

  • 四、快慢

脈跳多快算正常?《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 就是說一個正常人,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間,脈應該跳四次。

說得好象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很難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誰的為標準?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中醫很大幫助。

據西醫的研究結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鐘75次左右,老年人會相對慢些,年輕人會相對快些,嬰兒更快。有了這個標準,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標準次數的,就叫慢;超過標準次數的就屬於快。

判斷快慢有什麼意義呢?《難經》有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表示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處在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慢,表示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進入了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

中醫根據脈搏的快慢選擇治療策略,快,就積極配合袪邪,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慢,就先考虛扶正,不急於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鬥,硬把糧草彈藥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戰鬥情緒。


  • 五、停跳,很危險!

停跳,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脈「開小差」了,分三種類型。

1.有規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規律。這種脈象必然會伴隨這些症狀:心悸明顯;胸悶;手腳發麻;頭暈眼花;眼睛發脹。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這種脈象說明:「這個病人有心腦血管的問題,至少目前心或腦的供血情況有異常!」這是一個警告,如果不理會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輕者暈厥,重者中風、腦溢血,更嚴重就是猝死!

這種脈象青壯年人比較常見,一般是疲勞過度、消耗太過,例如連續熬夜工作,超長時間玩電腦打遊戲、打麻將,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厲害了,吃發汗藥吃過了吃錯了,大汗不止,出現虛脫的表現。一般比較容易恢復。

2.無規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規律的停跳,這回規律也亂了,節奏也沒了!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沒有規律。這個脈一般老年人比較多見。它同樣具備上條說的那些伴生的症狀,而且更嚴重,有的還有嘔吐,一般還有高血壓的問題。這個脈就得趕緊治療了,中風、腦溢血、猝死的風險相當高!

3.無規律+變速停跳


前兩種停跳在停的前後,脈跳動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這條連速度都變了,它原來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變慢了,而且還可能連力度都有變化,時而有力時而無力。這個脈一般出現在須要搶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見到這個脈,中風、腦溢血、猝死這些情況基本上已經發生了,如果搶救無效,就得下去跟閻王爺打麻將了!

「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是把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診脈最最基本的功夫。這裡講的很粗淺,看懂並不難,但想要熟練掌握,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實踐,所以對類似「三分鐘學會把脈」的鬼話千萬別當真。還有其他問題?評論告訴我吧。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小夥伴,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紅色關注!

您的點讚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