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面到Ramen,日本拉麵很多叫法,卻不叫拉麵也不叫中華面

japanesenoodles 發佈 2019-12-29T23:40:13+00:00

蕎麥麵(そば・蕎麥)、烏冬面(うどん・饂飩)和日本拉麵都是我們熟知的日本麵食,日本拉麵一般用片假名「ラーメン」或者平假名「らーめん」表示。

蕎麥麵(そば・蕎麥)、烏冬面(うどん・饂飩)和日本拉麵都是我們熟知的日本麵食,日本拉麵一般用片假名「ラーメン」或者平假名「らーめん」表示。


在日本會發現拉麵店招牌上還寫著中華そば(中華蕎麥)、支那そば(支那蕎麥)、南京そば(南京蕎麥)、中華うどん(中華烏冬)、柳麺、老麺等,這些都是日本拉麵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名稱。


本文將為你揭開日本拉麵名稱變化背後的故事。


1 南京そば(南京蕎麥)

明治(1868年~1912年)初期,日本橫濱、長崎、神戶、函館等開港城市的華人聚集區稱作南京町,據說當時很多貨品來自南京,因此南京的知名度很高,中國人聚集的地方稱作南京町,來自五湖四海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中國人,一度被統稱為南京人。


隨著南京町人數增多,開始有中國人擺攤賣湯麵,最初吃麵和賣面都是中國人,大概問問掌勺的是哪兒人,或者客官你重不重口等,生意也就順利成交了。逐漸,到南京町吃麵的日本人多了起來,也有人走出南京町賣面,日本人難免就會問,這湯麵叫什麼啊,為什麼叫這名稱啊等等,有時候也需要做些推銷。

最初湯麵的名稱是混亂的,有叫清面(清是清朝的意思),有叫老面或者柳面,還有一個叫法是南京蕎麥(南京そば),最終南京蕎麥這個叫法傳開了。蕎麥是日本獨立起源、發展的麵食,為大眾所熟悉,南京蕎麥這個新詞組合,也許因為日本人更容易理解而傳播開的吧。


這個階段的拉麵,廚師是中國人、做法來自中國某個地方,嚴格來說,叫南京蕎麥這個階段的拉麵,還不能說是現在意義上的日本拉麵。有記載最早的是函館的西洋料理「養和軒」,老闆陳南養是廣東人,店裡就有南京蕎麥,後來成為是鹽味拉麵的鼻祖。

南京蕎麥是明治初期的叫法,到現在還叫南京蕎麥的店已非常少。


2 支那そば(支那蕎麥)

到了明治中後期,明治維新的推進讓日本國力大增,而在相同時期,清朝實力卻越發不堪一擊,國力的差距,讓日本舉國上下對清朝有了蔑視心態,用「支那」蔑稱中國開始普遍,還延伸到其他領域。


支那這個詞起源於梵語,最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後來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使用「支那」的蔑稱開始普遍起來。


這時期,拉麵逐漸開始普及,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也學會了拉麵技術,並以此謀生。拉麵名稱從南京蕎麥變成支那蕎麥(支那そば),帶著那個時代的特有的蔑稱。


隨著明治維新的推進,工業化進程加速,工業城市湧現了大批產業工人。相對於日本料理的寡淡少油,拉麵這種高鹽分、多油脂,出品也算快速的食物,滿足了產業工人體力和時間上的需求,拉麵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日本久留米、和歌山、尾道、博多、熊本和鹿兒島,這些大家熟知的拉麵起源地,都是當時有名的工業城鎮(市),有工廠和火車運輸系統等,帶來為數眾多的產業工人,具備了足以讓拉麵經營者維持生計的要素。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麵粉作為戰備物資對軍隊優先供給,社會需求無法顧及和滿足,拉麵發展進入一個低谷。不過,後來重新開張並存留下來的拉麵店不少,名稱也隨之沿用。

3 中華そば(中華蕎麥)

二戰之後,日本官方禁止使用「支那」一詞,「中華そば」(中華蕎麥)的名稱開始普及。



1946年,在國民政府和美國的施壓下,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這件事成為日本官方正式禁止「支那」的標誌,也是國際社會和日本官方正式承認這個詞具有侮辱性含義的標誌。

二戰之後的一段時期內,拉麵只是填飽肚子的平民食物。經營者不但沒有文化自信,也沒有技術自信。熬湯時骨頭份量不足、隨機使用當天剩下的蔬菜邊角料、麵條製作工藝也還粗淺,做法上偷工減料、味道差到難以下咽,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戰後的日本,食物不能自給,美國輸入的麵粉讓拉麵迎來再次發展的契機。


根據日本飲食文化研究學者奧村彪生的描述,從一九四四年開始,就算是鄉下學校的操場都變成了耕種番薯的菜園,番薯從葉子到根部都要吃掉,南瓜也是一樣,所有的部分都吃……至於蛋白質的攝取,就是甲蟲,甲蟲的幼蟲也可以吃……當局指揮民眾要物盡其用,於是生長在路邊的橡樹果實、樹葉、樹根與野草、蝸牛與蠑螈都成了賴以為生的食物。


戰後美國接管日本期間,出於擔心日本政府和民眾會傾向於蘇聯陣營的政治考量,決定對日本出口糧食,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產自北美的廉價麵粉,這種硬質麥的麵粉適合做拉麵。


為確保達成政治目的,作為食物出口的條件之一,要求日本政府大肆報導每次貨輪進港的消息,並通過新聞稿的方式提醒日本民眾這是美國的大恩大德,對民眾宣稱這是美國的無償援助。同時又通過施壓,讓日本政府支付包括輸入的糧食、原料以及燃料等費用,還要另外支付給美國軍隊「戰爭終結費用」。美國對國際社會的兩面三刀由來已久,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政客絕大部分都是馬基雅維利的信徒,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基礎論調是達成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也就是政治無道德原則,對外聲明看起來都是光面堂皇,實則滿口謊言。

但是,單從拉麵發展史來說,美國麵粉的輸入事實上促進了拉麵在日本全境普及和發展,拉麵湯底和調味根據屬地食材、口味相結合,成為各地民眾喜歡的日常料理,地方特色拉麵應運而生。日本拉麵擺脫了中國湯麵的技術束縛,真正融入並成為日本料理的一部分。


4 らーめん與ラーメン


らーめん是日語平假名的寫法、ラーメン是日語片假名的寫法,是日本拉麵最普遍的名稱,相當於學名,發音接近中文的拉麵。


らーめん的名稱由來,跟一位廣東廚師有關,他叫王文彩,來日本之前在北京和廟街(俄羅斯的黑龍江入海口城市)兩地開過餐館,1920年廟街爆發日俄「尼港事件」,王文彩跑到北海道札幌避難。

1922年經過熟人介紹認識了札幌「竹家食堂」老闆大久昌治夫婦。身為廣東人,走南闖北、又自己開過餐館,見多識廣的王文彩廚藝不差,不僅幫助大久昌治夫婦把竹家食堂從和食屋改成了拉麵店,還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拉麵的叉燒、筍片,都是王文彩在竹家食堂開發的,後來成了日本拉麵的標配,竹家食堂因此成名,後人認可札幌拉麵就發祥於此,王文彩也被後人譽為日本拉麵第一人。


大久昌治夫婦對王文彩很友好,客人用「支那」蔑稱中國廚師和拉麵,讓夫婦二人感覺很不尊重,努力想改變這種狀況。


王文彩做好一碗麵都習慣喊一句「好啦~」,表示可以出菜了,第一次來店裡的客人都很好奇,會問老闆是什麼意思,大久夫人暗自醞釀著一個想法,1922年6月,她用王文彩拖著長音的「啦」和「面」的發音,將「支那蕎麥」重新取名為らーめん(啦~面),並寫出來張貼在店裡,耐心糾正客人,本店賣的是らーめん。業界也有說法是直接採用了中國「拉麵」的發音,但らーめん不能用漢字「拉麺」表示,文章最後有說明。


隨著竹家食堂名氣越來越大,らーめん一詞也從北海道逐漸普及到日本各地(當然同時期支那蕎麥和南京蕎麥等名稱都有使用)。


大久昌治夫婦的友好,無意中創造了日本拉麵的學名,塑造了其獨立發展的統一文化符號,否則現在可能就沒有日本拉麵、以及英語Ramen的說法,名稱應該是「中華蕎麥」,或者是地方拉麵的名稱,比如博多豚骨拉麵、東京醬油拉麵。


1958年日清公司推出一款雞清湯方便麵,標註「チキンラーメン」,這是片假名的寫法第一次被廣泛傳播,此後片假名寫法的ラーメン(下圖左)逐漸取代平假名的らーめん,被普遍採用。

ラーメン的片假名寫法,將日本拉麵與源於西餐、在日本獨立發展的カレー(咖喱)、オムライス(蛋包飯)、カツ(沾麵包糠炸的肉排)等劃入同類,也有獨立發展的寓意,至此,日本拉麵在文化認同方面,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5 老麺與柳麺

老面(上圖左)和柳面(下圖左),也是最早就出現的名稱,後來喜多方專門成立一個機構叫「老麺會」,現在叫老面的一般都是喜多方拉麵。


6 中華うどん(中華烏冬)

這家老店開創於1932年,已經88年歷史,招牌上寫著「中華うどん」(中華烏冬,上圖右),其實是清湯細面、地道的拉麵店,中華二字應該是戰後改的,也說明在拉麵發展的某個階段,名稱的不確定性。


筆記

PAGE2

東京地區支那蕎麥、中華蕎麥名稱並存,東京以醬油拉麵為代表,因此給人印象中華蕎麥或支那蕎麥是醬油拉麵。


同樣的感覺還有,「ラーメン」更多讓人想到豚骨拉麵;「南京蕎麥」容易讓人想到鹽味拉麵,最近幾年出現的英語名稱Japanese Noodles(Soba)、Ramen,會讓人聯想到雞白湯或者米其林拉麵。


其實各種名稱都是日本拉麵的意思,只是時代背景不同,屬於不同時期的叫法。

有少數拉麵店寫成らぁめん、らうめん、らぁ麺,但不會寫成拉麺,日語拉麺一詞,特指中國的蘭州拉麵。


日語漢字「中華麺」,專指拉麵的麵條,《明末大儒與日本第一碗中華面》一文所說中華面,是中國湯麵的代稱,1993年復刻後的正式名稱是「水戶藩拉麵」。


日本拉麵為什麼不叫拉麵,也不叫中華面,你找到答案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