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腎性與中樞性尿崩症,對症治療是關鍵

健客醫藥 發佈 2019-12-23T09:09:41+00:00

尿崩症是由各種原因影響了血管加壓素AVP分泌不足或腎臟對血管加壓素的反應缺陷而引起的一組症候群,其特點是多飲、多尿、煩渴、低比重尿和低滲尿。因此,分清兩種尿崩症類型,對症治療是關鍵。

尿崩症(DI)是由各種原因影響了血管加壓素AVP(又稱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腎臟對血管加壓素的反應缺陷而引起的一組症候群,其特點是多飲、多尿、煩渴、低比重尿和低滲尿。

尿崩症包括腎性尿崩症和中樞性尿崩症兩種類型。


腎性尿崩症(NDI)是一種腎小管對水重吸收功能障礙的疾病,表現為多尿、煩渴及持續性低張尿。

中樞性尿崩症(CDI)是由於創傷、腫瘤、手術等多種原因引起下丘腦、垂體柄和垂體後葉損傷導致抗利尿激素合成、轉運和分泌不足而造成的尿崩症。

雖然腎性尿崩症與中樞性尿崩症在臨床上都表現為煩渴、多飲、多尿等症狀,但是兩者的發病機制、發病群體、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方案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分清兩種尿崩症類型,對症治療是關鍵。

(1)發病機制不同

腎性尿崩症是因染色體異常或原發疾病破壞了腎髓質高滲狀態,遠端腎小管和集合管對血管加壓素不敏感所致。

中樞性尿崩症根源在腦部,由於下丘腦、垂體原因導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和釋放不足所致。


(2)發病群體不同

腎性尿崩症病情較重,兒童比成人多見,90%發生在男性,多為「完全表現型」;女性傳遞者一般無症狀,或有不同程度尿濃縮功能障礙。一般生後不久即發病,也有遲至10歲才出現症狀者。

中樞性尿崩症男女發病比例相同,可發生在各年齡段,其中10-20歲為高發年齡,而在成人則多在25-40 歲之間。

(3)臨床診斷不同

臨床上通過尿液檢查、血液化驗等可初步判斷腎性尿崩症,通常外源性注射加壓素治療無效,尿液中cAMP液不升高,對高滲鹽水試驗無反應。

確診中樞性尿崩症通常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腎功能檢查、禁水試驗以及頭顱磁共振成像檢查。

中樞性尿崩症進行禁水試驗以及禁水後給予AVP後尿量明顯減少,高滲鹽水試驗,患者血漿AVP水平輕度升高或不升高,頭顱磁共振成像可顯示垂體及其周圍軟組織結構,以及垂體柄中斷或受壓。


(4)治療方案不同

腎性尿崩症治療原則是補足水量維持水平衡,減少糖、鹽等溶質攝入。以利鈉利尿的氫氯噻嗪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吲哚美辛為主要治療藥物。

服用藥物後,通過影響遠端腎小管產生負鈉平衡來刺激近端小管對鈉的再吸收,使流經髓襻與遠端腎小管液呈低張性,從而減少尿液產生。

中樞性尿崩症的治療以醋酸去氨加壓素(彌凝®)作為一線和首選藥物。

醋酸去氨加壓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以1-半胱氨酸脫去氨基和8-D-精氨酸取代8-L-精氨酸進行人工合成的一種去氨加壓素製劑。

服用醋酸去氨加壓素後會增加腎的遠端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滲透壓,降低血漿滲透壓,從而減少尿液排出。

正確認識疾病,分清疾病類型,積極對症治療才能控制和遠離疾病帶來的危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