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失眠惡性循環 該怎麼拯救你的睡眠

趣健康 發佈 2020-03-11T19:05:25+00:00

北京中關村醫院預防保健科主治醫師彭明秋告訴記者,長期熬夜、失眠惡性循環,可能導致肥胖、皮膚疾病、心臟負擔加重、免疫力下降等諸多健康問題。

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都採取了居家移動辦公的工作模式,沒有了上下班通勤時間的限制,不少人出現了作息混亂的狀態,熬夜、失眠,惡性循環,睡不著該怎麼辦?什麼情況算失眠?如何改善睡眠質量?

北京中關村醫院預防保健科主治醫師彭明秋告訴記者,長期熬夜、失眠惡性循環,可能導致肥胖、皮膚疾病、心臟負擔加重、免疫力下降等諸多健康問題。「即使居家辦公,也應維持好健康的作息習慣,否則長此以往,會給身體帶來較大的壓力。」彭明秋說。

睡得少≠失眠

在彭明秋看來,睡眠時間的長度標準很難統一,如60歲以上老年人的睡眠時間約為6.5小時。因此,並非睡眠時間減少就意味著失眠。

「從臨床上講,失眠的日間狀況包括疲勞、情緒低落或容易發怒、軀體不適和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可能影響工作和社交職能。」彭明秋指出,目前認為,那些只有夜間失眠症狀而缺乏日間功能損害的情況沒有臨床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晚上睡不著,但白天仍然精力充沛,不能稱之為失眠。

出現這兩種症狀需警惕

彭明秋介紹,並非所有的失眠都需要介入治療,一般情況下,由於飲用酒精、咖啡等飲料,日間休息過多造成的失眠都不需要介入治療,只需調整生活方式即可。但如果出現慢性失眠障礙以及短期失眠障礙,則需前往醫院進行相關介入治療。

慢性失眠障礙是指頻繁而持續的睡眠起始和維持困難(兒童及青少年入睡潛伏期和入睡後覺醒時間大於20分鐘、中老年人大於30分鐘)導致個體對睡眠時間或質量不滿足,白天出現精力不集中、焦躁、記憶力下降的情況。

短期失眠障礙則是指頻度和時間不滿足慢性失眠障礙診斷,但也存在顯著日間功能受損。此類型在去除誘因後仍有部分會轉入慢性失眠,應進行行為干預和藥物治療。

「失眠是一種具有慢性、復發性或持續性傾向的睡眠障礙,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早期介入對病情控制有顯著優勢。」彭明秋解釋道。

試試這些方法 改善睡眠質量

彭明秋指出,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於改善睡眠質量至關重要。她介紹,睡前泡腳、睡前喝牛奶、睡前拒絕使用電子設備等都對提升睡眠質量有所幫助。

  • 睡前泡腳‍

讓腳部接觸溫熱的水可以協調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使緊張的神經鬆弛下來,更有助於入睡。但應注意泡腳水的溫度不宜過高,保持在40℃左右最佳,泡腳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即可。

  • 睡前喝牛奶‍

牛奶中含有色氨酸,它是睡眠荷爾蒙的主要成分,對提高睡眠質量有很大幫助。另外,牛奶含有微量的嗎啡類物質,這個物質有一定的鎮定催眠作用,也是促進身體迅速入睡的有效成分。但是睡前喝牛奶不宜太多,喝太多牛奶反而會引起消化問題,影響睡眠。

  • 睡眠限制療法

該方法重點在於減少在床上的覺醒時間,並禁止日間打盹,幫助患者恢復床和睡眠的關聯度,使臥床時間儘量接近實際睡眠時間。把臥室作為睡覺的專用場所,不在床上工作、玩手機、閱讀書報雜誌和看電視等,設定鬧鐘叫醒,無論夜間睡多久,每天定時起床。

  • 矛盾意念法

矛盾意念法是指就寢前進行反向的意念控制,即努力保持自己清醒,避免睡著的方法。此法可以轉移對於迫切入睡的關注度從而降低入睡前焦慮,達到快速入睡的效果。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