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飲酒引起的DNA損傷竟可以修復?新方法安全又高效

轉化醫學網 發佈 2020-03-09T01:48:32+00:00

參考文獻MichaelR. Hodskinson, Alice Bolner, Alcohol-derived DNA crosslinks are repaired by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Paris

導語:2018年,《Nature》曾發文指出,酒精(乙醇)代謝產物—乙醛會導致DNA雙鏈斷裂,導致染色體重排,並永久地改變DNA序列,從而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酒精發燒友為此慢慢遠離了各種酒局。

近日,《Nature》再次發文,酒精引起的DNA交聯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修復,有望因此找到治療FA(范可尼貧血)的策略,甚至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

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里,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萬幸的是,機體存在自我保護系統,細胞也不例外,可以修復這種類型的DNA損傷。乙醛引起的針對ICL的第一道防線是ALDH2酶,該酶會將乙醛分解成乙酸,然而,大約一半的亞洲人口體內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突變了,無法正常工作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

前面我們提到過,乙醛累積會造成DNA損傷,進而引起FA,FA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或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骨髓衰竭、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等,該疾病的主要特徵是患者DNA發生自發斷裂以及交聯劑誘導後可產生DNA鏈間交聯(interstand cross-links, ICL)現象。乙醛解毒和FA途徑的聯合失活誘導突變,加速惡性腫瘤的發展並引起血液幹細胞的快速消耗,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然而,乙醛引起的DNA損傷性質及修復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為此,來自Puck Knipscheer(Hubrecht研究所)和Ketan J. Patel(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小組的科學家研究了針對酒精誘導的ICL的第二道防線:修復DNA損傷的機制。研究人員使用爪蛙卵(Xenopus laevis)(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動物模型)的卵中提取的蛋白質提取物研究了這些機制。通過使用這些提取物修復乙醛形成的ICL,他們發現了修復ICL損傷的兩種機制:其中一種便是已知的Fanconi貧血(FA)途徑,目前已鑑定出22種「FANC「蛋白參與該途徑,它通過切除來運作—類似於修復化學治療劑順鉑引起的鏈見交聯機制,然而,與順鉑誘導的交聯修復相比,乙醛誘導的交聯修復導致突變頻率和突變譜改變。除了FA通路,他們還發現了一個更快的修復機制存在,大約有一半的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是未知的修複方式修復的。

FA通路的修複方式: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兩種不同修複方式的對比(左下角FA修複方式,右下角是新發現的修複方式)

這兩種機制彼此不同:在FA途徑中,DNA被切除以去除ICL,而新發現的途徑中的酶則在自身中切斷了交聯,第二種修復機制需要複製叉的融合,但不涉及DNA切口,而且乙醛交聯本身被破壞了,研究人員繼續深入研究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雖然能修復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損傷,但是對於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卻無能為力。遺憾的是,雖然找到了修複方式,但研究人員對於其背後的機制還未曾有進一步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無疑是修復DNA損傷的「新開關」,開關找到了,鑰匙早晚也會被找到,那麼假以時日,FA治療相關藥物的研發都不再是空談。

可以說,該研究為酒精打了一場翻身仗,但還是要提醒大家,這篇文章並不能作為我們重拾酒杯的藉口,無論怎樣,飲酒都要適度!

參考文獻

Michael R. Hodskinson, Alice Bolner, Alcohol-derived DNA crosslinks are repaired by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9-5

【北京大學】新冠肺炎兩大易感因素:肥胖和癌症,緣於ACE2表達量更高

【BioRxiv】新冠病毒的人工合成:僅憑基因片段便能復活完整病毒,還帶綠色螢光!

【Nature News】新冠疫情何時達峰?來自樂觀派與悲觀派的預測

【研究】新冠病毒起源之謎:人類製造or自然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