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蹟遺物】遂寧市大英縣:千年瑰寶 魅力卓筒

四川民生報道遂寧 發佈 2020-03-13T05:49:21+00:00

蘇軾的《蜀鹽說》:"自慶曆、皇佑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桶致水數斗。凡卓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卓筒井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 ( 羅國偉遂寧報導 )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誕生於北宋慶曆(1041-1048)年間,以"鑿地植竹"為特點,開創了繩試鑽井技術的先河。

在陽光浸潤下,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北宋時期卓筒井的工藝流程圖景,懶子(打井技術工)、打滷工、曬鹽匠、燒鹽匠他們用強健的身軀和精準的技藝,勘察出鹽井的位置,他們將大鑽頭、小鑽頭刺進地心深處,那咚咚的打井聲伴隨著他們的勞動號子:"鑽頭對井眼羅嘛,阿一作劣!唉咳牙兒威一作劣......"在他們的勞作和歌聲中一口寬十七八公分,深三四百米的卓筒井就從地心深處誕生,並神奇地放射出鹽滷。打滷工歡笑著,他們相互擁抱,深情地望著深不見底的井眼,他們腳踩羊角車,手握剎車蔑,用長長的放蔑將吸鹵竹筒緩緩放到幾百米以下的地方,將鹽滷水一竹筒一竹筒地提了上來。一挑一挑擔在計量缸里。曬水匠見著一汪一汪的鹽滷水,腿上更有勁了,將閃著玻光的鹽滷水運送到天船上,他們放肆地灑落在曬鹽架上,雨樣的灑落聲伴隨著曬鹽工的歌聲,響徹在關昌村的上空,在曬鹽工的勞作中和歌聲中,散去水份的鹽滷水從曬鹽架上滑落下去,悠然流進設計好了的暗道,鑽進燒鹽房裡的濾缸里。燒鹽工見著鹽滷水立即燒著大火,用熱力將一鍋又一鍋鹽滷水變成白花花的鹽,將一鍋又一鍋鹽滷水變成白花花的銀子。滿足著人類的需求,滋養著人類的肉體,富裕著人們的生活。

卓筒井的技術閃耀著祖先智慧的光芒。我們的祖先首創了衝擊式鑽井方法,首創了套管隔水法,首創了世界上鑽井史中的第一隻鑽頭,首創了提撈法采鹵,首創了康盆低壓採氣。卓筒井的技術取代了人工挖掘方法,揭開了人類開發儲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歷史序幕。開創了西方近代繩式頓鑽鑽井方法的先河,堪稱為"石油鑽井之父"。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蘇軾的《蜀鹽說》:"自慶曆、皇佑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桶致水數斗。凡卓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卓筒井的偉大已經載入詩神的詩文中,它像條巨龍似的橫臥在這半山腰上,放射著古文明的光彩,閃耀著祖先的無窮智慧,流溢著一地金光,擴展著深井技術的開發,壯大著大英。蓬基井應運而生,蓬萊鹽廠隨之崛起,似如中東死海的中國死海在大英的懷抱中吸引著中外遊客。(來源:大英縣文廣新局)

編輯:王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