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江湖:假與真的角力 假老茶的花樣

茶眼看陝西 發佈 2020-03-05T12:03:19+00:00

普洱茶市場上,老茶造假、年份造假、古樹造假等手法多樣,觸目驚心。溶洞內形成的特殊環境,兼之悶熏效果,普洱茶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普洱茶市場上,老茶造假、年份造假、古樹造假等手法多樣,觸目驚心。茶文化學者吳疆甚至斷言,普洱茶市場上,凡是號稱百年的老普洱茶,99.99%都是假貨。而號稱自己的產品為古樹茶的,是真貨的可能性連0.1%都不到。


貨車沿山間道路行駛,兩個小時後,一批價值50萬元的普洱茶被送進地下30餘米深的溶洞。工人忙碌,運送茶餅,貨架按照年代不同擺放,標註的時間,分別是清代、民國時期、直至2000年。


溶洞內燒碳火,貨架下清水流過。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這批普洱茶將在溶洞內存放三個月至半年時間。 溶洞內形成的特殊環境,兼之悶熏效果,普洱茶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王軍告訴《鳳凰周刊》,這批茶將在一個月時間內慢慢退倉,轉到一個相對乾爽的條件下,通過特殊的方法,去除濁味濁氣。通過自然溫度的落差,價值不菲的假普洱老茶做舊完成。


做舊完成的假普洱老茶,手法乾淨,包裝、餅形甚至口感與真老茶都相同。假茶年份分別從清代至2000年不等,隨之價值不同。比如說,市場上88青餅價值13萬元左右一片,而做假的成本,一片不到100元。而價值上百萬的百年老普洱茶,成本也僅僅5000元左右。


由此,成本約50萬元的這批普洱茶,搖身一變,成為總價值超過5億元的假普洱老茶。這些假老茶不會一次性放出市場,而是慢慢銷售。王軍說:「老茶的價格透明,大批老茶問世,是會引起懷疑,並會破壞老茶市場。因此,每年都會做假老茶,每年也會放一批假老茶出去,不會集中出售。」


能夠造假老茶的人,被稱之為大莊家,這些人手裡有真正的老茶。王軍介紹,老茶的價值高昂,一般人接觸不到。而能夠造假的人,手裡都會有真貨。他們通過種種手法,或是放在產地附近的溶洞,或是放在防空洞,製造一個密閉的高溫高濕環境,已經形成一個隱秘的地下產業鏈。



目前,雲南省正在推進普洱茶放心消費專項行動。2018年12月18日,西雙版納勐海縣查獲4662.5公斤的392.5件茶葉產品,其外包裝上標有「老班章」、「班章古樹」等字樣,相關負責人卻提供不出原料供應產地的證明、生產加工記錄,被執法人員查扣,成為「普洱茶放心消費」行動全省第一案。


《普洱茶營銷》一書作者、茶文化學者吳疆認為,普洱茶市場上,凡是號稱百年的老普洱茶,99.99%都是假貨。而號稱自己的產品為古樹茶的,是真貨的可能性連0.1%都不到。


普洱茶市場上,老茶造假、年份造假、古樹造假等手法多樣,觸目驚心。但在雲南省茶業協會會長鄒家駒看來,這些假普洱,仍然並不是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現象。
按照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6年發布的普洱茶標準(DB53/103-2006),普洱茶被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但在標準制定時,將生茶納入普洱茶標準曾引發很大爭議。至今鄒家駒仍認為生茶不是普洱茶。他說:「直接飲用生茶非但對人無益,恰恰相反,喝生茶對人體有害,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假老茶的花樣


普洱茶的江湖中,造假方式多多,其中之一,是把其他不是普洱茶的茶葉,當作普洱茶來製作、銷售。鄒家駒介紹,普洱茶,只能以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才能被稱之為普洱茶。


而有一種假普洱茶,使用的是烘青原料,本來只能用作煮茶葉蛋,品質遠不如普洱茶。但因價錢低廉,在業內經常被用作製作普洱茶的原料。鄒家駒表示,普洱茶炒熱之後,烘青做成的茶賣不掉,價格越來越低,於是便出現了冒充大葉種曬青茶,來製作普洱茶的現象。從外觀上,很難辨別,區別烘青茶與曬青茶的關鍵,則是曬青原料製作的普洱茶,湯色泛黃,苦澀感重,越喝越干。


此外,歷史做假、年份做假、包裝做假等等,已經成為普洱市場上假老茶製作的普遍手法。鄒家駒介紹,普洱茶市場上備受追捧的茶之一,是普洱老茶,比如福元昌圓茶、同慶號龍馬商標圓茶、百年紅標宋聘號圓茶、1950年代紅印圓茶等等。這些老茶每餅價值數十萬元至百萬元不等,因此也成為造假的主要對象。


1985年,雲茶公司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

造假的第一道手續,便是上述老茶的包裝。一套齊全的內外包裝,甚至是年代久遠的爛紙,也會被賣到數千至上萬元一張。這些真的包裝,會被用來模仿造假。不同年代老茶的包裝紙,紙的紋路、字體、字母的區別、間距,包括印刷方式各不相同。


有了真紙作為比對標準之後,印刷出來的包裝紙,貼在玻璃上,密封起來,通過特殊調製的煙燻生成舊色,加上水汽的作用,三天左右的時間,一張老茶包裝紙便造假完成。王軍表示,現代造紙技藝,會加入螢光物質,因此紙張造假辨別的方式之一,是使用螢光燈。但現在造假者發現使用螢光燈會辨別真假之後,造假完全按照以前的老茶紙手工製造,因此幾乎難以辨別包裝紙的真假了。


包裝紙難以辨別,在吳疆看來,識別真假困難增加,則只能通過邏輯推斷辨認。從包裝的手法上,老茶的包裝手法和現代不同。比如說,上世紀80年代,勐海茶廠的產品,有一把抓、三把抓的包裝手法。吳疆曾遇到一批假冒2000年之前的老茶,357克/片 7片/提市場上可賣到五十萬元,貨值總價近億元。那批假冒老茶,無論從外觀、包裝與真老茶几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茶餅細微的差別。


班禪1986年到雲南下關,假貨和故事都編成了1980年。因此這款茶是假貨。


2004年勐海茶廠改制之前的茶餅,壓餅的磨具極為特殊,茶餅是不規則的圓,邊緣一邊厚一邊薄,被稱之為泥鰍邊。此外,茶餅背窩中心是頂上去的,俗稱斜背窩。吳疆說:「這種假老茶因此被辨別出來。但如果造假者知道被識破的原因所在,重金購得或仿造壓餅模具,那就很難辨別了。」


辨別假老茶,在本刊記者接觸到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幾乎比古董行識假還要困難。現在制假技術越來越高明,有時候辨假,還需要豐富的斷代知識。有一次,吳疆辨別一批上世紀60年代的老僑銷圓茶,價值超過6000萬元。他發現從記錄上來看,1950年代的雲南各茶廠,沒有生產過上述產品,現在出現1960年代的僑銷圓茶,那麼肯定為假。


吉幸牌商標註冊於1990年代初,茶上卻寫生產於1982年6月16日。


有人質疑,吳疆為此解釋,1973年重做七子餅,官方記錄上有一句話,叫做恢復生產。他說:「從『恢復』這兩個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1958年至1973年間曾經生產過僑銷圓茶,那麼就沒有必要提『恢復』二字,說明這個時間段內是空白,雲南各茶廠沒有生產過僑銷圓茶。」


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茶廠需獲得雲茶公司批准。省公司沒有批准成立過雲南省巍山縣五七幹校磚茶廠。

吳疆接著追查,發現這批茶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茶,經過30多年的自然陳化,從湯色口感方面,和市場上銷售的1950年老茶相差無幾,無法辨別真假。但將假老茶時間提前20年,銷售價格相差超過三十萬元一提。


吳疆介紹,不同年代的老茶,口感標準不一。現在遇到假老茶,如果年代上無法判斷,那麼只能推斷,比如說色素是揮發性物質。老茶一開始,是茶黃素介入,茶湯發亮。經過一個時間段,茶褐素介入,這時茶湯是紅褐色,俗稱醬油湯色。再過一個時間段,則茶紅素開始發揮作用,而50年的老茶,湯色發亮,茶湯發紅。


本應由時間自然陳化發酵的老茶,現在也能夠通過特殊的手法造假,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王軍介紹,老茶里加化學原料,如尿素、福馬林等做假,普洱湯色會變得如同1950年老茶。造假的大莊家,都會在實驗室里,不斷用化學品實驗,什麼樣的配方比,會造出1920、1930、1940、1950年,甚至是百年老茶的湯色。曾經有一款百年紅標宋聘號圓茶的湯色配方,被賣出90萬元的天價。


陳文義在雲南易武收茶、制茶超過15年。他的一個企業家朋友,曾在北京馬連道購得一提宋聘普洱老茶,價值100萬元。但後來待客品飲時,有行家告訴朋友是假老茶,找到銷售方退貨,商家不退,最後將銷售方告到法院。


普洱茶行業,業內沒有相關鑑定真假的機構。企業家輾轉請託,找到一位手裡有百年宋聘普洱老茶的人,他帶著老茶登門,聽到一個婉轉的回答:「你買的這桶宋聘,和我手裡的不一樣。」和真的不一樣,那麼便是假老茶。


陳文義介紹,但這個人的證詞,法庭卻沒有辦法採信。這件官司打了一年,最後庭外和解了。至於具體賠了多少,有沒有賠,買貨的人和賣貨的商家,誰都沒有說。只是那位企業家朋友,再也沒有待客時用這款百年宋聘。


陳文義說:「宋聘號老普洱茶的官司打不贏,原因就在於普洱老茶不同的倉儲條件, 會出現不同的味道,口感千變萬化,難以判斷真與假。」


而在普洱老茶市場,就算是辯認出假老茶,買的人不會承認,賣的人更不會承認。吳疆介紹,6000萬元的普洱老茶,儘管他判斷為假,但買的人不認帳,賣的人也不認帳。他說:「明知是假,也不會認帳,其中涉及到巨大的利益關係,一句真話,千萬資金就沒有了。不承認,這些老茶的價值還是6000萬元,還可能有人接盤;承認了,貨徹底砸在自己手裡。

以上節選自鳳凰周刊


千奇百怪的假老茶


一、不要買違背了歷史事實的茶

常常會有普洱茶從業者在售賣自己手裡來路不明的茶時,總是會編織一個極其神秘色彩的故事,用來吸引那些剛入門的新茶友購買,如:在深山老林偶遇一老茶農,相談甚歡,而得機緣購買家藏幾十年自製老茶;歷經千辛萬苦,收購了自少數民族同胞掛在廚房樑上不知多少歲月的老茶;更有自家祖上就是以茶為業自家珍藏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但是,這些謊言都嚴重違背了普洱茶的歷史事實,事實上,自從雲南茶業自公私合營之後,民間制普洱茶就基本上是見不著了,在這中間,除了中茶四大工廠和幾家縣級茶廠外,並沒有其它茶廠和個人製作生產普洱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90年代末才慢慢有了改變。與此同時,民間製作普洱茶的工藝也失傳了,而90年代中期的手工制茶法的復原只是形式上對其復原,並沒有真正地傳承到技術上。另外,雲南本地居民並沒有飲用普洱老茶和儲藏普洱茶的風俗。所有有違歷史事實的茶品,我們都應該加以質疑。


二、不購買違背普洱茶常識性概念的所謂老茶



曾經看到一款標有「98年福海制7572」的茶,下意識的判斷出這是假茶,原因非常簡單:7572是勐海茶廠出品的一款熟茶,這個嘜號是勐海茶廠的專有嘜號,嘜號中的2也代表了勐海茶廠的廠屬編號,福海茶廠根本不可能也無權使用此編號,可見該茶品實為造假者臆造出來的假茶。這樣的茶品非常之多,鑑別這樣的茶品,只要熟知普洱茶基本常識就能真偽立判。


三、不購買違背自然規律的茶品



有人拿90年代中茶老茶示人,其款式,印刷等均無異議,但是整個包裝紙潔白如新,內飛甚至無任何茶油著色,這樣的茶,可以基本認為是假茶。二十多年近三十年的歲月,無論如何都會在普洱茶及其包裝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事實上,十來年的茶品和包裝都會同新茶有明顯不同,多了解不同時期茶品的變化,能有效防止購買到假茶。


鑑定:檢測農殘

鄒家駒:一個朋友要買老茶,問我有沒有辦法鑑定。

我告訴他沱茶出口批批經歐盟實驗室檢驗,我們同eurofins建立了檢驗渠道。

歐盟檢驗一個茶有六百多個項目。農殘清單一出來,立馬知道是哪個時期的了。

你可以花幾十萬買一片茶,不應該怕花八千多元做個檢驗吧。

一會回了電話,提檢驗,對方不賣了。


通過檢測出的農殘,結合不同時期農藥使用情況,從而推斷出茶葉生產年度進行斷代,這是新的鑑定思路!


老茶價高、難尋,因此受人追捧,而仿品也很多,還愈來愈逼真。


所以從知識點、細節了解老茶只是最基礎的第一步。真正想要了解老茶,還是需要完整地從茶品的歷史、倉儲條件和最本質的品飲去認識。


而且大家也不要盲目地去追捧老茶,有的老茶即便名副其實,但是倉儲不好,導致變味、變質,影響身體健康,反而失去實際的品飲價值。



來源:鳳凰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