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的臨床運用(甲亢,慢支,小兒咳,失眠等症)

張機中醫 發佈 2020-03-14T00:39:01+00:00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有情緒急躁,消瘦,消谷善飢,腹瀉,出汗,四肢震顫,突眼,甲狀腺腫大等。以中醫的理論來分析「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主怒」,由於肝木亢盛,所以情緒急躁,手顫;肝開竅於目,肝之經絡外循行,從大敦至期門,內循行則從期門「入膈貫肺,過頏顙,經目系入巔頂」,故突眼;

陰陽五行學說的舉例應用


以下以某些病種為例,說明在臨床上必須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的體會。


【甲狀腺機能亢進】


症狀有情緒急躁,消瘦,消谷善飢,腹瀉,出汗,四肢震顫,突眼,甲狀腺腫大等。


以中醫的理論來分析「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主怒」,由於肝木亢盛,所以情緒急躁,手顫;


肝開竅於目,肝之經絡外循行,從大敦至期門,內循行則從期門「入膈貫肺,過頏顙,經目系入巔頂」,故突眼;


甲狀腺腫大的症狀與肝經有關;


消谷善飢是因為肝膽陽亢,疏泄過度,灼傷水谷精微之氣,所以飲食自救;腹泄是肝木乘脾所致;


「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於陽氣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煩熱汗出。


治療甲亢如單純用海藻、昆布、土貝母、生牡蠣、夏枯草等,並不能取得比較穩定的效果。


參據現代醫學,含碘藥物不能根治甲亢,只是在甲亢危象時,暫用以控制病情。


在中醫臨床上須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辨證論治。


臨床實踐證明,有些病人在不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的情況下,可以取得比較穩定的效果。


治療方法以針對肝木為主,其法有五:


(1)強金制木:


恢復肺金清肅之氣,以抑制肝木亢盛。藥物以沙參、麥冬、石斛、百合為主。


(2)培土榮木:


脾胃為營衛之源,肝木亢盛,克侮脾胃,必致營衛不足。營血漸虛,無以濡養肝木,故培土以榮木。藥物以參、術、苓、草、扁豆、蓮肉為主。


(3)滋水涵木:


即滋陰柔肝之意。藥物以參、術、苓、扁豆、蓮肉、甘草為主。


(4)酸瀉肝木,疏肝斂陰: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所謂以辛補之,肝主升發,順其性為補。觀《素問•至真要大論》,對厥陰肝木之勝,多用酸瀉之法。酸瀉肝木以白芍、烏梅、木瓜為主;疏肝斂陰以柴胡、白芍為主。


(5)和陽熄風:


即緩和陽氣亢盛,平熄肝風內動,主要藥物以桑葉、鉤藤、連翹、黑山梔、丹皮為主。


以上五法以酸瀉肝木之白芍、烏梅、木瓜為主要的方法。


甲亢患者,雖多表現為肝膽陽氣亢盛,本可用苦寒降火之劑,吳鞠通所謂「直折苦降法」。但甲亢患者多腹泄、消瘦、乏力,即使有的病人不腹泄,而消瘦、乏力也屬脾虛之象,治療時如果只看到陽亢的一面,肆用龍膽草、木通、川楝子、山梔子等苦寒藥物,則脾胃更傷;如只看到陰虛的一面,過用生地、女貞子等滋陰柔肝藥物,則腹泄更重,此其一;


此病多表現五志化火的現象,如煩躁易怒,或陡然陽升煩熱,雖雲氣有餘便是火,但陽亢陰傷,又不宜用苦辛行氣之品,以其苦辛化燥而陰液愈傷,此其二。


唯白芍、木瓜、烏梅既不苦寒傷中,又不化燥傷陰,且有酸收止瀉之益。基於上述原因,故以酸瀉肝木為主。


【不完全性幽門梗阻】


中醫稱反胃,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現象。上腹有振水聲,中醫稱為停飲。脾主運,胃主納,此病食後不運,最後吐出,屬於「兩土同崩」。


若單純運用健脾和胃止嘔之藥,多不奏效。


從五行學說分析,火生土,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必假命門之蒸騰,這也屬火生土之意。


此病在空腹時或嘔吐後脘腹比較舒適,進食後則立即上腹脹滿,上腹脹滿嚴重時,病人但希吐出為快。空腹病輕,食後則重,故難以單純用脾虛解釋。


這是由於命門火衰,不生脾土,脾胃既虛,而肝木亢橫所致。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其治療方法,補命門之火,溫運中陽以附子、益智仁為主,益智仁有燥脾胃,溫中止吐之功。疏泄肝木以半夏厚朴湯、四逆散之類。附子、半夏雖為配伍禁忌,但炙半夏、熟附子同用,經多年運用,未見不良反應,而且治療此病非半夏、附子同用,不足以通陽止嘔。


但須說明,上述的治療,只適用於潰瘍病合併幽門附近炎症、水腫及痙攣所致的幽門梗阻。如因瘢痕收縮所致者,則不能奏效。


【慢性支氣管炎】


老慢氣、肺氣腫的病機是複雜的,非單味藥可治。


曾治一例中年男性,慢性氣管炎、肺氣腫患者,病史10餘年,四季均發作尤以冬季為重。此次發作已近兩月之久,心率快,但無明顯心衰,雖經中西藥治療,如聯合使用抗菌素、中西藥止咳平喘祛痰等,而仍不能平臥,喘息不止。


後經問診了解到每天腹泄4〜6次,溏便,或稀水便,特別是食後即瀉,其腹瀉比咳喘的病史更長。


據此,其病機是土不生金。肺主宣發、肅降,水谷精氣通過肺的宣發作用而輸布全身,不能宣發則聚液成痰;不能肅降則咳逆上氣。


原因是脾虛造成的,故摒棄一般平喘止咳之劑,改用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


通過補土生金法的治療,病人不僅咳喘明顯好轉,而且腹瀉也顯著減輕,這說明「治病必求其本。」


即使是急性支氣管炎,也可看到五行的關係。


木火刑金的咳嗽,多見於中年以上女性病人,有外感病史,頭痛,惡寒,流涕。但表解後,咳嗽經久不愈,甚至數月不止,喉中燥癢嗆咳,晚間加重,脈弦滑有力。


此系外感引動厥陰風木內動,反侮肺金,治療以強金制木,如北沙參、麥冬、石斛之類。平熄厥陰風陽用丹皮、黑山梔、桑葉之類。嗆咳嚴重,病程較長者,必要時可用少量羚羊角清肺肝之熱邪。


【小兒咳嗽】


在兒科臨床常可見到小兒平素甘肥無度,中焦脾胃積熱甚重,所謂「飲食所傷,始傳熱中」。


外感咳嗽以後,外感發熱雖退,但咳嗽半月、一月不止,多中午咳重,雖遍用青、鏈、慶、卡、紅、環,而咳不稍減。


土生金,中焦積熱灼肺,所謂「聚於胃,關於肺」,其治必以清中焦之積熱為主,如焦三消、厚朴、竹茹、知母之類。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者,必用白虎、承氣合法。


只要大便瀉下,則咳嗽明顯減輕。按五行學說雖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如中焦積熱熏灼引起的肺不肅降、咳逆不止者未嘗不可「實者瀉其母」。


【子宮功能性出血】


由脾虛所致者,治當補脾;由腎虛所致者,治當補腎。


其中有一種類型,每於經前情緒急躁,周期短,血量甚多,經期長,經前乳房脹痛,思冷飲,脈弦滑,弦數有力,舌紅。


此屬肝陽亢盛,擾動營陰,肝盛克脾,脾不統血所致。


曾治一例,年50歲,一次月經用11包紙,同時伴有上述諸症。


曾有人處方,其中紅參9g,黃芪30g,囑予先購藥,何時月經來潮,就即刻煎服。病人服後,心神煩躁,自謂有要發瘋的感覺,不能自主。顏面潮紅,自覺身熱如火烘,血量更多。


這是由於本屬肝陽亢盛,擾動營陰,反用參芪甘溫大補,犯「實其實」之忌。


治當以瀉肝膽相火,苦寒堅陰為主,用膠艾四物湯重加黃柏、黑山梔、焦丹皮,佐白朮以實脾攝血。


此證用四物時,還要注意到川芎、當歸均為辛溫之品,辛溫為陽,故用量要輕。生地涼血,白芍柔肝斂陰,故白芍、生地用量要重。


取效的遲速,就在於用藥的陰陽進退之機。


【失眠】


失眠的病機很多,一般說,「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


失眠可因陽亢而不入於陰,多於煩勞陽升所致;有的是由陰虛不能納陽。陽亢不入於陰者,治療以瀉陽為主;陰虛不納陽者,以滋陰潛陽為主。


治陽亢不入陰者,用山梔、黃連、蓮心等;陰虛不納陽者,用女貞子、白芍、生地、麥冬、生龍牡等。此外,桑葉有涼血除煩的作用,故不論陽亢或陰虛者,均可酌用。


【小兒夜啼】


初生嬰兒,常有夜啼之症,徹夜啼哭,雖百般調護,啼不稍止,有半月、一月不愈者。雖非重症,但患兒常因此引起臍疝、腹股溝疝等症,且長期影響父母夜眠。一般多由心火亢盛所致,木火相生,心火炎上,多導致肝火熾盛,故常睡中驚抖。


治療以瀉心肝火邪為主。如桑葉、鉤藤、丹皮、山梔子、黃連、麥冬、蓮子心、竹葉等。瀉火則陽入於陰而安睡。


【結束語】


中醫學的理論是十分樸素的,不理解陰陽五行學說的同志,總認為它是封建迷信的,因之對它有極大的反感。


但也應該看到,由於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文字記載就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理論,其中存在著豐富的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特別是其中包含著許多為現代醫學所未發現的某些內容,並且某些內容為目前的科學水平所不能解釋。


如果把祖國醫學獨特的,行之有效的醫療實踐經驗和基本理論,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研究闡述,則不但可使古老的祖國醫學現代化,而且必能在許多方面豐富現代醫學的內容。

文源:本文節選自《醫學困事錄—王士相學術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士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