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講中藥:補氣之藥最,黃芪

岐黃一葉 發佈 2020-03-02T10:22:59+00:00

清代陸以湉《冷廬醫話》記一醫案:海寧許珊林治山陰某王患腫脹,從頭到腳,比平時大一倍,氣喘,二便不通,命危。

清代陸以湉《冷廬醫話》記一醫案:海寧許珊林治山陰某王患腫脹,從頭到腳,比平時大一倍,氣喘,二便不通,命危。許採用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煮粥1碗,小匙頻服。不久,喘平便通,腫亦隨消。繼加祛濕平胃之品,兩月後獨腳有錢大一塊未消。後改換了醫生,極力詆毀前面做法,改用祛濕猛劑,病人又漸至危殆。許某又用前方挽回,服用黃芪至數斤,最終使腳面之腫全消而愈。

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云: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

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秋冬或流感高發期間可以喝黃芪水預防感冒。


什麼人不宜用:

1、陰虛,濕熱、熱毒熾盛的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的人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

2、上火的人不能用。

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溫馨提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看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

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