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也要注意!懂的「識」魚才能保障我們的身體健康

巴渝資訊 發佈 2020-03-02T20:27:37+00:00

但是龍鱈魚並非是真正意義上鱈魚,俗稱為「油魚」,吃了之後其中的蠟脂不能被人體吸收,人體會將它再排出來,容易出現「屁股漏油」、拉肚子現象。

相信大家生活中也沒少吃魚,大人們也常說「吃魚能夠使人變聰明」;但是,我們都知道病從口入,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是健康無害的,有些魚就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那麼吃魚又要注意什麼呢?哪些魚不能吃呢?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自助餐廳的鱈魚


自助餐裡面無限量供應的鱈魚就別吃了,大家想啊幾十塊錢的自助餐給你吃上百元的鱈魚可能嗎?所以要有所注意哦!


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水產商說,部分自助餐廳會將龍鱈魚擺上餐桌。但是龍鱈魚並非是真正意義上鱈魚,俗稱為「油魚」,吃了之後其中的蠟脂不能被人體吸收,人體會將它再排出來,容易出現「屁股漏油」、拉肚子現象。我國是明令禁止銷售的。


2、自助餐廳的三文魚


首先,廉價的三文魚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三文魚一般從國外進口,每500克起價為百元以上;但是虹鱒魚肉顏色與三文魚類似,每斤的價格卻只有30元左右。


其次,自助餐廳的「三文魚」衛生條件太差,如冰塊沒有更換、魚肉被顧客污染、冷藏沒有到位導致有寄生蟲等。


3、魚肉鬆軟的凍魚


水產商說,有些個體比較大的魚,很少人會整條買走,尤其是深海魚,出水後就會死亡。為此,會採用切割、冷凍的方法,以便於銷售、運輸。


不過,這樣的魚肉容易被反覆解凍,導致魚肉鬆散,而且反覆解凍過程中,魚肉會發生氧化、細菌繁殖,導致魚肉變質。


4、肚子鼓起來的死魚


魚肚子鼓起來的魚就不要買來吃了,這種魚多數是要死了,有些時候商家為了回本,會把這種魚賣給你。


因為,魚在死亡一段時間之後,腹部會因為細菌的繁殖,發生膨脹現象。如果是天氣熱的情況下,還會發生破損、爆開現象。這種魚不僅有異味,細菌和毒素也非常多。


5、魚鱗不完整的魚


魚鱗不完整的,一方面說明在運輸過程中受到碰撞。另一方面說明魚存放時間比較長,或皮膚受到了感染,導致魚鱗脫落。


6、有難聞氣味的魚


水產商說自己沒事也會釣魚或買野魚,不過工廠邊上的水塘從來不去。一些有煤油味、汽油味、刺鼻氣味的野魚,他從來不吃,因為這些魚都被污染過的,寧願吃養殖的,也不吃它們。


吃魚的飲食健康


1、空腹吃魚——導致「痛風」


在減肥(減肥食品)風潮日盛的時代,不少人喜歡只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鹼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2、吃生魚片——易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極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家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


其臨床症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3、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4、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症。


相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儘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家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症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結語: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是完全不注意飲食健康的,那麼哪些魚不能吃呢?什麼樣的魚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呢?相信大家看了以上我的介紹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希望這些介紹也可以幫助到大家!歡迎網友在評論區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