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這種維生素會要命!今天我們來聊聊腳氣病

藥店人官方 發佈 2020-04-20T13:46:03+00:00

腳氣≠腳氣病其實,我們常說的「腳氣」在戶口上的名字是「足癬」而作為一種疾病,「腳氣病」是真的存在的,它就是——維生素B1缺乏病維生素B1缺乏病又稱腳氣病,是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病之一。得病之後,就會出現: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衰退、歩行 困 難、心 律 失 常、肢端浮腫…

Jio氣,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不誇張地說,

全世界大約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過腳氣的困擾。

這種常見的足部真菌感染,居然還會致命?

我眉頭一皺,感覺事情並不簡單。

腳氣≠腳氣病


其實,我們常說的「腳氣」

在戶口上的名字是「足癬」

而作為一種疾病,「腳氣病」真的存在的,它就是——維生素B1缺乏病

維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又稱腳氣病,是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病之一。若以神經系統表現為主稱乾性腳氣病,以心力衰竭表現為主則稱濕性腳氣病。前者表現為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感覺和運動障礙,肌力下降,部分病例發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時呈跨閾步態等。後者表現為軟弱、疲勞、心悸、氣急等。

得病之後,就會出現: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衰退、歩 行 困 難、心 律 失 常、肢端浮腫……最終心力衰竭,一命嗚呼?!


不同於維生素C缺乏症,腳氣病並沒有「壞血病」這麼恐怖的名字,但它不僅致命。甚至左右了世界近代史的發展。

江戶病?貴族病?

很久以前,大米的精加工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去麩、去殼、打磨、沖洗。在當時的日本,能吃上精米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通常只有最富裕的人,才吃得起經過精加工的大米。作為貴族中的貴族,無論是掌握幕府實權的德川家族,還是日本皇室,每餐必定以精米作為主食。在那時,沒有人知道,他們對於大米精加工的追求,會給日本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1866年,年僅21歲的征夷大將軍德川家茂,在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之後,因腳氣病去世,這宣告著由武士階級掌權的幕府時代,正式落幕。

11年後,明治天皇親眼看著自己的姑姑,被腳氣病奪走了性命,而明治天皇本人也受著同樣的困擾,為此他花了大把資金,用來研究這種疾病,然而……


舊時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此後,日本耕地面積得到了巨大的拓展,稻米的產量也呈現爆髮式的增長,1870年,蒸汽碾米機的出現,是日本「腳氣病」歷史的轉折點。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下,精米不再是貴族階級的專利。一時間,精米開始在全國流行,甚至連日本陸軍的乾糧,都是咸梅干白飯。


於是,自1870年起,這種怪病,開始逐漸在陸軍海軍種植園勞工,以及普通民眾中肆虐。據統計,日俄戰爭期間,這種未知的疾病,在戰場上殺死了兩萬七千餘人,是日軍陣亡數字的一半。而日本海軍同樣如此,每年應徵入伍的新兵,平均有三分之一因它病倒。


這時,一位名叫高木兼寬的軍醫發現了一個巧合。一次遠航中,沒有發病的幾個人,都吐槽過美國海岸漢堡很難吃(覺得不好吃建議留給喜歡吃的人)

一個大膽的猜測出現在高木的腦海中。難道.....腳氣病的出現,竟然和飲食結構有關嗎?


營養結構與腳氣病

明治維新之前,天武天皇頒布了一項「肉食禁止令」——每年4月初到9月底不得食用牛、馬、犬、雞、猿的肉。而偏執的日本貴族,甚至直接放棄了所有四腳獸類。於是,日本進入了只吃魚半素食時代,只有窮人才會吃「低賤」的肉,久而久之,就連士兵們也不再攝入肉食。


高木認為,腳氣病的出現和不吃肉這種飲食結構有關。為了改善海軍營養條件,他效仿歐美國家的食譜

給士兵們增加了肉類牛奶。果不其然,在這之後,海軍中腳氣病的患病率大大降低,高木得意地公布自己的發現時。沒想到卻遭到了醫學界強烈反對!

當時的日本醫學界,堅持認為腳氣病是微生物感染所致,而高木的結論卻和他們背道而馳,高木本人也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於是在這場腳氣病浪潮中,只有日本海軍躲過一劫。

維生素B1的作用

各國學者圍繞腳氣病的研究,曲折徘徊了一百多年。直到1922年慶應大學醫學院的助教授大森憲太,正式為腳氣病患者施行維生素臨床投藥大獲成功。而這種維生素,正是硫胺素,也就是維生素B1。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保持代謝機能的重要營養物質,當人體缺乏維生素B1時,體內的熱能代謝就會不完全從而產生丙酮酸等酸性物質。一旦丙酮酸積累過量很可能損傷大腦神經,甚至心臟,由此產生,多發神經炎的一系列症狀、

除了神經炎,缺乏維生素B1,還可能導致,食欲不振、肌肉無力、肢體疼痛,甚至肢體浮腫、血壓下降、體溫降低。在自然界中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種子外皮和胚芽中。除此之外瘦肉白菜酵母等常見食材也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B1。因此,是否缺乏維生素B1,與日常飲食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因維生素缺乏出現相關症狀,及時使用維生素補充劑是高效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