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影視劇中唐人的美食,現在還能吃到嗎?

藝能八卦局 發佈 2019-12-22T06:36:40+00:00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鶴唳華亭》等一大波古裝劇的熱播,最近觀眾對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又充滿了好奇心,穿越這一話題一再被大家熱議。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鶴唳華亭》等一大波古裝劇的熱播,最近觀眾對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又充滿了好奇心,穿越這一話題一再被大家熱議。

熬夜煲劇的觀眾們,常常是越看越餓,生生拉高了外賣平台的下單率。

而在一眾朝代中,高度開放、兼容並包的唐代,無疑成為眾多網友酷愛的首選。

說到唐人的生活,吃無疑是最值得一提的,尤其是開元年間,甚至達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空前繁盛之象。

由於生活日益富足,食材種類增多,烹調花樣翻新,技藝愈加成熟,再加上外來飲食習俗的影響,使唐朝的飲食呈現出豐富多彩又別具一格的特點。

唐代美食層出不窮,史料中有記載的,就有渾羊歿忽,單籠金乳酥,水晶龍鳳糕等等,光聽菜名就讓人食慾大增。

那麼,當時流行於街頭巷尾的民間美食都有哪些?

如今這些美食,我們在生活中還能品嘗到嗎?


官可以丟,餅不能不吃

唐代民間的飲食種類非常繁多,像湯、炙、粥、丸、脯、羹、臠等,現代餐桌上經常出現的餛飩、餃子、包子、饅頭等,當時都已經能找到雛形了。

唐代,北方人的主食是,即小米。

到了晚唐,小麥後來居上,據考古工作者對晚唐墓葬中人骨做的穩定同位素分析得出,平民飲食中,粟的比重逐漸下降,漸漸被小麥所取代。

隨著麥類作物的廣泛種植,和磨具的普及,唐人的主食逐漸以麵食為主。

其中,「餅」是最為普遍的。

唐代《因話錄》中提到,「世重餅啖」,這一時期的詩歌中也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餅,體現了餅類食物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

比如唐人很喜歡吃的蒸餅——蒸製的發酵面點,類似如今的包子和饅頭。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蒸餅就已經很常見了,在唐代,蒸餅更是廣受歡迎。

《朝野僉載》記載,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叫張衡的大臣,因為下朝後一時嘴饞,在路上邊吃蒸餅邊騎馬,就被御史給彈劾了,武則天對此事的處理結果是「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這位張衡就因為貪吃蒸餅,到手的三品官就這麼飛了。

到了宋代,由於宋仁宗叫趙禎,「禎」和「蒸」是諧音,所以蒸餅被改名為「炊餅」

此外,唐代還有湯餅——湯麵條。

從漢代開始,麵條就被稱之為餅。

而世界上最早的麵條,是新石器時代後期,在青海喇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由粟(小米)和黃黏米混合而成的麵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面麵條就已廣為流行了,和現代的麵條區別已經不大了。

有趣的是,到了夏天,唐人還喜歡吃一種叫「冷淘」的涼麵。朝廷的食堂會為官員們準備午餐,而在夏季,他們為官員們準備的就常常是消暑又開胃的冷淘。

餃子,在當時也已經出現了,新疆阿斯塔那地區就曾出土過唐代的餃子。

唐人的餐桌上,還有很多稱之為「果子」的點心。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雜果子的花樣款式,不少在現代的糕點店中都還能看到。


令李白念念不忘的失傳雕胡飯

除了粟、小麥、大米,唐代還有一種特殊的主食,叫「雕胡」

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中,提到過「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這裡的雕胡飯,就是「菰米」,這種主食採收和烹製都比較麻煩,需要到淺水沼澤中一粒粒撿拾菰的種子,因為得來不易,很能顯示出主人家的誠意,所以被認為是待客的佳品。

但宋代後,雕胡飯越來越少見,到了明代以後,基本已經絕跡了。因為宋朝人發現,菰如果感染了黑穗病菌,就不再結籽,但是嫩莖部位會膨脹,變成一種可以食用的蔬菜——茭白,所以雕胡飯逐漸減少直至失傳了。


一日兩餐VS一日三餐

現代人每天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對大部分唐人來說,一日其實是兩餐:早餐和晚餐——除了朝中任職的官員,朝廷每天會通過「食堂」提供一頓午餐,所以官員們每天會吃三頓飯。

其實,中國人從先秦有文字記錄時開始,就是一天兩餐。在殷商甲骨文中可以得知,從國君到平民,都是一日兩餐,第一餐稱為「大食日」或「食日」,也有「朝食」的叫法,一般指日出之後到早上九點前;第二頓飯叫「小食」或「晡食」,《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申時食也」,也就是現代的三點到五點左右。

直到兩漢時期,中國人才出現了一日三餐。

《漢書》《淮南厲王傳》中,曾提到劉長謀反,將被流放,有司向漢文帝匯報,說即便是流放,也可以讓他(皆日)三食,這說明漢代的上層階級,已經是一日三餐了。

所以,唐朝也有一日三餐,但主要在中上層階級中存在。


魚是南方人的命,肉是北方人的菜

再來看看唐人餐桌上的蔬菜

根據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能看到唐人吃的菜種類還是很豐富的。

其中,有不少都是近代菜市場裡常見的,如同蒿(茼蒿)、萊菔(蘿蔔)、菘菜(大白菜)、落蘇(茄子)、雍菜(空心菜)、菠薐(菠菜)

至於肉類,眾所周知唐人最愛的是羊肉,為什麼他們不愛吃豬肉呢?倒不是因為豬肉貴,而是因為當時有一種說法認為,豬肉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杜牧就曾提到,豬肉吃多了會「病風」——心腦血管疾病。

除了羊肉和豬肉,唐人也會吃牛肉,但並不多。

一是因為唐律禁止私自屠宰耕牛;二是很多唐人抵制吃牛肉,唐代《太平廣記》等很多筆記小說中,都有各種吃牛肉會遭報應的描述,體現了唐人對吃牛肉的反感。

唐代的南方人,則非常愛吃《唐會要》中記載「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意思是魚是南方人的命,肉對北方人來說則像吃菜一樣平常。


舶來的胡餅和「水果派」

唐飲食文化保留了中原的傳統,同時還受到了中亞、南亞和北方民族的影響。

外來飲食對唐人的飲食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

那麼當時都有哪些食物,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

最典型的,當屬胡餅

漢代就已經有「胡餅」一詞,在新疆阿斯塔那地區,就出土過唐代的胡餅。

從外形上看,已經和現代新疆的烤饢非常相似,但它跟饢並不完全一樣,它有用油烤的,也有不用油的,還有些是有餡的。

《唐語林》中,還曾記載過一種唐朝的胡餅,叫「古樓子」,是一種羊肉餡的胡餅,一個胡餅里光羊肉就得用一斤,把羊肉一層層塞到胡餅里,用胡椒、豆豉、油脂調味,再放到爐子裡烤制。熟了剖開後,羊肉一層一層像樓一樣,因此得名「古樓子」。

唐朝還有一種外來美食,叫畢羅,饆饠。

是一種帶餡,尤其是帶水果餡的面點,類似於現代的「派」

據記載,唐長安城中,就有一家店以賣櫻桃畢羅而聞名。

此外,還有乳製品

唐代白居易《晚起》中寫道「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這裡的「乳糜」,就是乳粥。說明中原人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很大的影響,乳製品在日常飲食中占的比重相當大。

在不少唐朝的畫作中,都能看到宴飲的場面,而在唐人的宴會中,最著名的就是「燒尾宴」

燒尾宴,是流行於長安最為奢靡的美食盛宴,專為士子登科或官員升遷而設,宴會上不但有麵點、熱炒、冷盤、燒烤,還有羹湯、甜品

在宴席相關的壁畫中,有一道非常有代表性的冰製品出鏡率特別高

在章懷太子墓壁畫及西安南里王村的唐墓壁畫中,都出現了這道名為「酥山」的菜餚。

酥山,其實就是唐朝的冰激凌——把奶酥加熱,滴成山的形狀,加上各種香料,再裝飾上各種花草,然後放到「凌陰(地下冰窖)」里凍住。另一種說法,是直接將凌陰中的冰塊拿出來搗碎,在上面澆上奶油等,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刨冰的做法。

在古代,一般達官貴人家中,都會有凌陰——地下冰窖,挖一個很深的地窖,冬天到河裡取乾淨的大冰塊,放進冰窖儲存。這樣夏天就會有避暑用的冰製品。

最後,局長想問,如果夢回唐朝,你們最想品嘗大唐的哪種美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