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症狀的診斷 vs 傳統診斷

大話精神 發佈 2020-04-08T12:04:46+00:00

這項研究並不是試圖取代目前的診斷方案,而是幫助專業人員根據臨床症狀和生物標記找到更多的疾病分類。 雖然這些發現還不足以直接轉化為實踐,但這些進展確實令人鼓舞。

當涉及到精神病的精神健康狀況時,兩個診斷相同的人實際上可能有不同的狀況,而兩個診斷不同的人實際上可能有一個共同的潛在原因。要準確診斷精神病譜系障礙(PSD)是很困難的,因為這種方法要捕捉到患者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及同一問題的不同表現。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異質性,而且遺傳風險因素、神經影像學結果和「不同」精神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特徵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似性。

我們認為的不同疾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傳統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等分類方案被用於診斷PSD症狀(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而本研究將傳統的DSM診斷和基於症狀連續性的新分類方案應用於大樣本PSD患者,以了解哪種方法更能預測患者的實際功能。

這項研究並不是試圖取代目前的診斷方案,而是幫助專業人員根據臨床症狀和生物標記找到更多的疾病分類。


方法


該研究使用了兩個不同的樣本,分別是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SP)、分裂樣情感障礙(SA)和具有精神病特徵的雙相情感障礙(BP-I)患者,並與健康對照組(HC)進行了比較。第一個樣本用於制定其分類方案,第二個樣本用來驗證他們的發現。

第一個樣本包含162名PSD患者和64名對照組(18至50歲)。通過使用標準化的神經心理學測試,對每個人的臨床症狀、認知功能和真實世界的功能進行了分析。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統計測試來觀察一個人的症狀的嚴重程度是否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認知表現和真實世界的功能。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第二個樣本,它是獨立於第一個樣本獲得的,以測試他們的發現是否適用於不同的數據集。

對於每個受試者,通過各種標準化測試來評估臨床症狀、認知能力和真實世界的功能。然後使用兩種不同的統計方法對這些值進行比較,並將結果與經典的SP、SA和BP-I組的分布進行比較。

因此,研究人員不是根據DSM診斷對患者進行分類,而是根據他們症狀的嚴重程度對他們進行分類。研究人員想知道由此分類的結果組是否與最初的診斷組相似,或者是否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結果


作者期望基於症狀的分類能更好地捕獲PSD亞組間認知表現和真實世界功能的差異,這一期望得到了部分證實。雖然新的方法並不總是比傳統的方法更好,但總體上,它在捕獲診斷為PSD的個體之間的差異方面表現得更好。

雖然,平均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比BP-I患者表現出更強的認知障礙,但該研究表明,對患者症狀進行更細緻的分析比單純的診斷更能反映患者的認知表現。

在第一個樣本中,陽性(妄想、幻覺)和陰性(如缺乏情感、言語貧乏、社交退縮)症狀都是認知差異的良好預測因子,優於傳統的DSM診斷。在不同的認知測試中,陰性症狀與表現的相關性最強。

真實世界的功能與DSM診斷和基於症狀的測量都顯著相關;因此,傳統的分類方法與新的症狀連續譜方法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當單獨選擇一個變量時,陰性症狀比DSM和症狀測量更能預測真實世界功能的具體差異。

這些結果支持了先前的發現,即症狀的嚴重程度比DSM診斷能更好地預測社會功能和認知能力的損害。

總體趨勢仍然可以在第二個樣本中檢測到。然而,在複製樣本中,傳統分類系統的性能與新系統大致相當。與作者收集的樣本相比,複製樣本的變量要大得多,這可以解釋這種差異。

與傳統診斷相比,基於嚴重程度的症狀連續體是認知和社交功能的更好預測指標。


結論


  • 這項研究表明,為了解釋PSD患者在真實世界中功能的差異,我們可以使用基於患者特定症狀嚴重程度的分類方案,而不是傳統的診斷策略。
  • 陰性症狀是認知和社會功能的最佳預測因子。
  • 進一步使用控制良好的數據集進行分析,對於進一步開發其他診斷工具是必要的。

雖然這些發現還不足以直接轉化為實踐,但這些進展確實令人鼓舞。希望將來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最能預測認知表現和現實功能的生物標誌物。通過這種方式,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將能夠豐富當前的診斷方案,並在將來達到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診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