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特效穴找到了!每天花5分鐘按按這裡,輕鬆護頸椎

穴位養生堂 發佈 2019-12-20T09:44:20+00:00

【病證描述】現代醫學認為,當頸椎間盤及其他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造成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交感神經損害,引起相應臨床症狀與體徵時,稱為頸椎病。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近來發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

【病證描述】

現代醫學認為,當頸椎間盤及其他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造成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交感神經損害,引起相應臨床症狀與體徵時,稱為頸椎病。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近來發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常因長期低頭工作,如謄寫、縫紉、刺繡等職業者,較易發生,或由於年高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引起頸部韌帶肥厚鈣化、椎間盤退化、骨贅增生等病變影響到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時,逐漸出現頸椎病證狀。

頸椎病臨床類型大致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不同類型症狀表現不一。神經根型為:頸肩臀疼痛及手指麻木感,急性期患者頸部活動可引起頸肩、臂部疼痛,或呈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感。疼痛可為陣發性劇痛如刀割樣或燒灼樣,也可向不同部位放射。慢性發病者多自覺頸肩及上肢疼痛或手指麻木感。疼痛為持續性隱痛或酸痛,有時可有耳鳴、頭暈。脊髓型為:四肢麻木無力,雙下肢沉重、發僵、步態不穩;雙手不靈活,寫字、持筷、系扣等精細動作困難;排尿、排便費力或尿失禁;有胸或腹部束帶感及雙腳走路時如踩棉花樣感覺。椎動脈型為:突然發生頭暈或暈厥,多發生於頭頸部活動時,尤其是頭頸部轉動時,頭暈多為短暫或一過性,嚴重者可發生突然昏倒。交感神經型為: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頸部不適,眼部酸脹、乾澀、視物模糊;耳鳴、聽力下降;心慌、心跳過速或心律不齊、血壓波動;頭顱、顏面及肢體感覺異常、出汗障礙等。

【經絡療法】

1.推拿療法


患者正坐,術者按揉風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穴;然後術者站於患者背後,放鬆患者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10分鐘,再拿揉頸項部,並配合推肩臂部等法。

2.導引療法

起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前後點頭: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儘量前伸拉長,30次。

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搖頭晃腦: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腰椎要注意不要用力。

【日常護理】

(1)工作時,每半小時要起身,轉轉頭頸,活動一會兒。空調不能對著脖子吹,可以在辦公室準備一件帶領的外套,注意頸肩部的保暖。

(2)睡眠時調節枕頭的高度,以自身握拳高度的枕頭高度,避免頸部暴力外傷,尤以粗暴的推拿手法為禁忌。

(3)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

(4)注意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阻礙皮膚汗液排除。

了解更多穴位養生小知識,請點擊下方(穴位養生專欄)人人都需要了解的健康科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