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肺泡灌洗液單細胞測序研究揭示COVID-19重症化發病機制

bioart 發佈 2020-05-13T10:51:58+00:00

2020年5月12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張政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章樹業團隊、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Ido Amit團隊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劉磊教授合作在Nature Medicin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b

當前,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全球大流行,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0/05/12),肺炎疫情已經蔓延至187個國家和地區,導致超過419萬人感染,28萬人死亡(數據來源:https://www.arcgis.com/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儘管從目前數據看來,新冠肺炎致死率沒有SARS嚴重。但是對於老年人,特別是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依舊容易發展成為重症甚至危重症。目前研究尚無法闡釋為什麼有些患者發展成重症,而另一些則是輕度、中度甚至無症狀攜帶者。儘管有研究發現冠狀病毒誘導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免疫發病機制可能包括干擾素異常、高炎症反應和細胞因子風暴、中和抗體的無效或延遲誘導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然而,由於生物安全和倫理問題以及技術上的局限性,目前的認識大多源於動物模型研究,而不是直接來源於人類。儘管有研究認為淋巴細胞減少是COVID-19重症的一個顯著特徵,但目前對SARS-CoV-2感染人類的潛在免疫反應機制尚不清楚,相關的疾病保護或致病機制,尤其是疾病重症化的機制也尚待研究。

2020年5月12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章樹業團隊、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Ido Amit團隊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劉磊教授合作在Nature Medicin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bronchoalveolar immune cells in patients withCOVID-19 的研究論文【1】。該研究描繪了與新冠肺炎COVID-19嚴重程度相關的肺泡灌洗液(BALF)免疫細胞特徵,為理解COVID-19重症化免疫學機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數據,為尋找疾病的免疫干預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應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scRNA-seq)技術和單細胞T細胞受體測序(scTCR-seq)技術,對9例COVID-19患者(包括6例重症/危重患者和3例普通型患者)和4例健康人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細胞進行了整合分析。


圖. 研究方案示意圖


研究結果發現COVID-19患者中出現巨噬細胞特異性富集。重症/危重症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比普通型升高,但是髓樣樹突狀細胞(mDCs)、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和T細胞比例較普通型患者減少。再進一步對巨噬細胞進行研究發現,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單核細胞來源的巨噬細胞(FCN1+巨噬細胞)增多,並且逐漸取代組織內的肺泡巨噬細胞。這些單核細胞來源的巨噬細胞具有高度的炎症性,產生與細胞因子風暴有關的多種細胞因子(IL-8、IL-6和IL-1β)。此外,研究人員還對T淋巴細胞和NK細胞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重症/危重症患者的CD8+T細胞和增殖性T細胞比例低於普通型患者。這些CD8+ T細胞在普通型患者中參與細胞激活、遷移和細胞因子相關途徑的基因上調,而在重症患者的CD8+ T細胞中上調的基因則參與翻譯啟動,細胞穩態和核苷酸代謝等。研究人員進一步整合TCR數據,結果發現普通型患者中具有組織定植性特徵的高度擴增的克隆性CD8+ T細胞的形成,這表明一種強大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參與控制COVID-19的病理改變。


圖. COVID-19患者T細胞與TCR分析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繪製支氣管肺泡免疫微環境圖譜,發現重症COVID-9患者BALF中富含促炎性單核細胞源性巨噬細胞;而普通型患者中卻以定植CD8+ T細胞高度克隆性擴增為特徵。該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在單細胞層面對新冠肺炎組織原位(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進行深度分析研究,這可以為提示COVID-19重症化發病機制以及可能的保護機制提供科學依據。Nature Medicine也對該研究進行了特別宣傳報導。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致力於人類重要臟器(肝、肺、脾等)以及重大傳染病(包括愛滋,B肝、冠狀病毒感染)的單細胞系統免疫學研究,近期利用scRNA-seq技術解析了肝臟常駐免疫細胞(LrICs)的單細胞圖譜,發現CXCR6+的T和NK細胞亞群是肝臟中富集的主要淋巴細胞亞群,並表現出組織特異性功能和明顯的穩態增殖。解析人類LrICs的異質性和功能多樣性,將有助於進一步揭示其在各種肝臟疾病(如B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等)中的作用【2】。在重大傳染性疾病研究中張政課題組揭示了HIV感染中IFN-I的免疫致病新機理,為研發阻遏HIV感染者體內MAIT細胞功能、降低HIV感染者易感結核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3】。在新冠病毒研究中,該團隊利用scRNA-seq技術分析了人400個人冠狀病毒受體和膜蛋白在13個人體組織119個細胞類型中的表達,發現ANPEP(人冠狀病毒229E受體)、ENPEP、DPP4(MERS-CoV受體)和ACE2在體內各組織器官中的分布高度一致,並提示巨噬細胞是與病毒感染靶細胞相互作用網絡的關鍵節點,突出了組織巨噬細胞在免疫防禦和致病中的潛在作用【4】。

據悉,該項研究由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等機構合作完成。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劉磊教授、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Ido Amit教授、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中心章樹業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助理研究員廖明鳳、助理研究員劉陽袁靜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該課題組另一篇關於關於新冠病毒-宿主反應的姊妹篇研究成果於今日同步在Cell上線,詳見今日BioArtReports頭條報導。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90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030568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