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影響決策,杏仁核失調,會使小錯積成大惡

關你健康 發佈 2020-04-12T23:28:26+00:00

咱們的先輩,曾留下訓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問題來啦,不斷說謊,或者不停做惡,這類不良行徑,僅僅是缺乏良心的約束,還是存在著其他因素的影響?

咱們的先輩,曾留下訓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有1種說法,習慣成自然。那麼,問題來啦,不斷說謊,或者不停做惡,這類不良行徑,僅僅是缺乏良心的約束,還是存在著其他因素的影響?惡人,是不是像百姓們質疑的那樣,腦袋出了毛病呢?咱們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吧。

按照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標準,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增加,被定義為行為障礙,英文名詞是conduct disorder,簡稱CD。這種障礙,可以從兒童期或青春期開始發病,大約5%的青少年受到CD的影響。劍橋大學的學者,曾經在2011年對65例CD男孩的大腦,進行了磁共振成像測量,並且與27名沒有行為障礙的男孩進行對比。

學者們發現,有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的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和腦島區域較小,而且,行為障礙越嚴重者,腦島容量減小越明顯。兒童期發生行為障礙的孩子,大腦中參與情感活動的結構,體積較小。這種變化可以解釋,為什麼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很難對他人的情感產生認同。很遺憾,那個叫希特勒的傢伙,自殺後又燒成了灰,不然的話,或許能夠提供1個例證。

做惡的人,其實並不是分不清事非,只是將謊言作為惡行的起點,1個人能夠不斷做惡,是因為,能夠用所謂正義進行自我辯解,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或者是陷入人格分裂的狀態,自欺欺人。這些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基礎,是由掌管誠信和自身利益的大腦機制調控的,大腦右背外側前額葉皮質rDLPFC是其中的關鍵。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學者,曾於2017年,對誠信的大腦調節機制進行過實證研究。在觀察過程中,進行1項擲骰子遊戲,被試者可以通過說謊來增加收入。研究者發現,許多時候,被試者都在說謊;不過,也有部分被試者堅持說實話。只有8%的被試者不放過任何作弊機會,以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研究的深入階段,在rDLPFC腦區進行經顱直流電刺激,這種刺激會使大腦細胞更敏感。結果,偶爾說謊的被試者,在刺激後,作弊減少;但是,撒謊成性的受試者,作弊的次數卻保持不變。這個結果表明,刺激減少了經歷道德衝突的被試者的作弊行為,但是,對於完全利己主義者的決策過程,卻沒有產生影響。這說明,大腦活動,會影響物質與道德動機的權衡過程。在另1項研究中則發現,當欺騙行為導致他人獲得收益時,刺激則不會影響誠實行為。這意味著,神經生物過程,會特異性地影響自身利益和誠信之間的權衡。通俗解釋就是,如果1個人的道德約束,能夠讓自己不過於自私,就不會經常做惡。換個角度看,只有那些有起碼的利他主義人性基礎的人,才有可能通過科學方法得到救贖,走向棄惡從善之路;過於自私,謊話連篇的人,是難以拯救的。

科學研究的結論提示,大腦活動可能是導致個體差異以及誠信行為的核心,不用對習慣說謊者抱有不切實際的任何幻想。2016年由倫敦大學的學者進行的研究還發現,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腦區最為活躍,謊言離真實的距離越遠,或者謊言越說越多,杏仁核對謊言的反應就開始下降;同時,如果杏仁核活性下降程度越大,預示著這個傢伙會撒更大的謊。長期違背某些道德規範,可以使人們對自身的不良行為逐漸變得麻木,小錯不改終成大惡。這是1個悲觀的事實,說謊者以及做惡者,真的是腦子有問題的傢伙,腦子沒有進水,只是杏仁核已經變得不受約束。怎麼辦呢?也許咱人類經歷過一場大難後能夠省悟,制定1個公約,對從事某些涉及公眾利益的特定職業的人,進行杏仁核年檢,不合格的,就直接炒掉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