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會有一個病機,那麼人為什麼會生病?

張建福大夫 發佈 2020-04-12T01:28:33+00:00

也就是說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的狀態相中當中。病機,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理,又稱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證候、臟腑氣血虛實的變化及其機理,它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轉歸的本質特點及其基本規律。中醫病機學與西醫病理學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區別。二

機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講「主發」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我們一旦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的狀態相中當中。

病機,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理,又稱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證候、臟腑氣血虛實的變化及其機理,它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轉歸的本質特點及其基本規律。中醫病機學與西醫病理學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區別。二者均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其規律,但西醫病理學著重研究患者局部的形態結構和機能代謝的變化,而中醫病機學是以整體觀點為指導,去把握和認識疾病的發病規律。

中醫學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會有一個基本病機,所以在《內經》一書中記載著註明的病機十九條,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實收引,皆屬於腎;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氣濆pēn郁,皆屬於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等,針對基本病機,進行開方用藥,往往可以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中醫病機學說蘊涵著對人的生命活動複雜內容和深層規律的深刻認識,為豐富生命科學理論做出了貢獻,是中醫診療的核心所在。

《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謹察病機,各司其屬,」這就是在要求我們論治疾病必須要審查病機,審查疾病的本質關鍵,以及疾病的變化所在,疾病的發病原因和疾病的傳變去向。我們經常講中醫學的特色是辯證論治,其實,所謂辯證論治,實質上應該是審機論治。

在正式學習病機之前,我們需要從中醫的視角,了解人為什麼會生病。

發病的基本原理

提到人生病的原因,可能很多人會說前面已經講了呀,外感六淫,七情內傷,勞逸失度等等,但是這些是都是病因,並不是我們所說的發病原理。比如同樣是氣溫驟降,有了寒邪,有的人會生病,有的人卻不會,原因是什麼呢?邪正交爭才是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

正指的是正氣。在中醫文獻裡面,正氣與邪氣相對,簡稱正。什麼是正氣呢?正氣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呢?

1.自我調節能力;

2.適應環境能力;

3.抗邪防病能力;

4.自愈康復能力。

大家看這些能力就會發現中醫所說的正氣其實就相當於西醫提出的免疫力。

邪指的是邪氣。邪氣,是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我們前面講過外感因素、內傷因素,還有其他因素,統統稱之為邪氣。這裡面包括致病的始動因素,比如癘氣、毒氣;還包括更多的是指導致疾病發生的條件,六淫、七情、痰飲、瘀血等等,這些統統屬於邪氣範疇。

邪氣作用到機體,與人體的正氣,兩者交爭,構成一對矛盾,用中醫的術語叫邪正交爭,也稱為邪正相搏。在一般情況下,若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衛外固密,常足以抗禦邪氣的侵襲,病邪便難以侵入,即使邪氣侵人,亦能驅邪外出。因此,一般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當正氣不足時,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感邪後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更無力儘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及時調節紊亂的機能活動,於是發生疾病。

發病的機理我們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1、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

中西醫是在發病觀念上截然不同。西醫主張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病原體,中醫認為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機體正氣不足。《素問遺篇·刺法論》也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這是中醫學發病觀的核心思想,認為正氣強弱是決定發病與否的關鍵。

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邪氣是導致發病的原因

疾病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就是感受邪氣。如天冷受寒後,鼻塞、流清涕;大怒後胸脅脹滿、目赤腫痛,寒邪和大怒都是引起疾病的一個原因。

(2)邪氣可以影響發病的性質、類型和特點

如感受寒邪主要表現為鼻流清涕,惡寒重,發熱輕,周身、骨節疼痛,是寒證;而感受熱邪,則鼻流黃涕,惡寒輕,發熱重,咽喉痛,口乾,舌邊尖紅,脈浮數,為熱證,說明寒熱邪氣不同,影響疾病的寒熱性質也不同;邪氣對發病類型也有影響,如感受六淫,發病的類型為外感病;情志不遂,精神抑鬱,導致胸脅脹滿疼痛,屬於內傷病;邪氣還會影響疾病的特點。如傷於濕邪和傷於風邪,疾病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傷於濕邪關節重痛,傷於風邪關節遊走性疼痛;傷於寒邪,關節劇痛。

(3)邪氣影響病情和病位

感受邪氣不同,病情輕重有異,病位也不同。如同是外感致病因素,感受六淫一般發病輕,無傳染性;而感受疫癘邪氣,病情重,傳染性強;感受六淫邪氣病位一般在體表、由表及里發展;而七情損傷,直接傷內在的臟腑,沒有表證;傷於風和傷於濕,病位也不一樣,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感受風邪,主要是頭風頭痛;而傷於濕邪表現為下肢水腫或白帶增多。

(4)邪氣在某些情況下起主導作用

一般來講,中醫在發病觀點上強調正氣是發病的內在根據,邪氣是發病的外在條件。但中醫並不否認在某些情況下邪氣也會起重要作用。如癌症晚期患者和一個壯小伙,同樣接觸高壓電,都會被電死,這時電流邪氣起主導作用。儘管這兩個人正氣的強弱不同,但在瞬間邪氣起主要作用;再如,槍彈傷或蟲獸傷不管是正氣強或弱,擊中或咬到關鍵部位都會死亡。

3、邪正鬥爭的勝負決定發病不發病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至於是否發病,中醫學認為取決於正邪鬥爭的勝負。

(1)決定發病與否

在正氣和邪氣雙方鬥爭過程中,如果正勝邪負就不發病;反之,如果邪勝正負就發病。人是否得病,不是取決於單方面因素,而是正邪雙方力量鬥爭的對比:正勝邪負不發病,邪勝正負則發病。如每個人呼吸道中和空氣中都有結核桿菌存在,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得結核病有的人不得?到底結核桿菌是使人得病的原因還是結果?從中醫發病學原理來看:人正氣強,能夠戰勝結核桿菌,儘管呼吸道有結核桿菌存在,但是不得結核病;人之所以得肺結核病,是由於正氣虛弱抵抗力差,才使結核桿菌得以侵犯人體而發病,結核桿菌是正氣不足的引起人得結核病的一個結果。西醫認為,肺結核是結核桿菌引起的。可見,中西醫關於病因的認識是完全不同,關於發病的本質認識也大相逕庭:中醫以正氣為本,而西醫以原始的致病因素為本,中醫在發病學上的觀點是充滿辯證法思想的。

(2)決定證候類型

疾病證候是實證、虛證還是虛實夾雜證,完全取決於正邪雙方的性質和特點。如正氣不衰,邪氣盛,為實證;若正氣虛弱,邪氣盛,是虛實夾雜證。

發病類型

1、卒發(感而即發)

什麼叫卒發?就是感而即發。指感邪後立即發病、發病迅速的意思。從邪正鬥爭而言,感邪後,正氣抗邪反應強烈,迅速導致人體的陰陽失調,並顯示出明顯的臨床症狀。在什麼條件下容易感受了邪氣立刻就發病?感受邪氣較重,就是指病邪的作用力非常強,作用機體,損傷非常厲害;情志劇變,劇烈的情緒變化,如暴怒、過度悲傷均可致氣機逆亂,氣血失調,臟腑機能障礙而頃刻發病。我們講「怒則氣上」曾經提到過,暴怒,突然使肝氣上逆,肝氣上逆的結果,血隨氣逆,就可以出血,人就可以突然昏倒,甚至迅速死亡,這是指情緒的突然變化。另外還包括被毒物所傷,外傷,感受癘氣等原因

2、徐發

又稱緩發,即感邪後緩慢發病。此與致病因素種類、性質以及體質因素等密切相關。它與卒發對稱。卒發是急性發病,徐發是慢性發病,有個過程。我們前面講濕邪致病的時候,濕邪致病有個特點,致病的隱襲性,濕邪侵襲機體以後,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是表現為徐發,就是發病比較緩慢。

3、伏發

是指邪氣伏藏而後發病。換句話說,邪氣侵入人體之後,不即時發病,而潛伏於內,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才表現出來病理變化,這個就叫伏發。伏而後發多見於"伏氣溫病",如"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

另外邪氣中人,如果侵犯得比較深,則可能深入臟腑骨脈之中,當人精氣旺盛時就不會發病,當那人氣血衰弱時,一旦有一個誘因,雖然有幾十年之久,也有會復發的。不管內症外症,都會這樣,這也是應該要知道的。

清代名醫徐大椿的《洄溪醫案》中曾講過這樣一個醫案:浙江湖州的副總兵穆延弼,身體強壯,忽然得了一種怪病,牙關緊閉,不能開口飲食,已經五天沒吃飯了。請他去看,只見患者招待舉止一切正常,就是不停的喊餓。徐大椿讓他張口,他只能把上下牙齒張開一條細細的縫,摸他的兩個面頰,硬硬的像皮革一樣,細細問了一下,也沒找出原因來。

徐大椿問他說:「你這個病是被惡風吹了,您之前有被大風吹過嗎?」他說:「沒有。」突然恍然大悟道:「是啊!我二十年前曾跟隨軍隊在長城外防守,在帳篷中睡覺,半夜忽然怪風大作,把帳篷都拔起吹跑了,當時就吹暈過去三個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他們給灌了口熱水,我和其中一人醒了過來,而另一個則死了。我當時醒來時,也是兩天都不能說話,怎麼今天又復發了?」

徐大椿說:「那就是了。」又開玩笑道:「要治皮膚發硬的病,需要拿東西把它消軟了,我現在就用藥把你的兩個臉頰消下去。」於是用蜈蚣頭、蠍子尾、芒硝、硼砂、冰片、麝香等弄成粉擦口內,又用大黃、牙皂、川烏、桂心等藥磨粉塗在外面,如果有痰涎流出,就吐掉。第二天早晨徐大椿還沒起床,患者就來敲門說:「你真神了,我已經吃好幾碗粥了。」 徐大椿又給他熬了祛風養血膏,很快就好了。

4、繼發

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而發生新的疾病。兩者可以是不同的疾病,但是兩者又密切的聯繫。比如原有肺氣氣陰兩虛的基礎,突然又外感,造成在氣陰兩虛基礎上,又出現一個肺氣不宣,咳嗽。原有肺氣陰兩虛和現在的外感肺氣不宣,有內在的病理聯繫,這就叫繼發。

5、合病與並病

合病與並病的概念首見於《傷寒雜病論》。所謂合病,就是兩個臟腑或兩條經脈同時受邪而發病的病證。一般多見於邪氣較甚,正氣相對不足,邪氣得以侵犯兩個部位而發病。比如太陽與少陽合病,太陽與陽明合病等。所謂並病,指的是感邪後某一個局部的證候還未了,另一個局部又出現新的病證。並病多出現在疾病的發展過程當中。合病和並病這兩個概念有什麼聯繫和區別?主要的聯繫是它們都是兩個部位出現了病變,這是它們相同之處;不同點是合病是多個部位同時受邪,不同的部位同時感受一種邪氣,並病是不同的部位先後感受同一種邪氣。合病是同時受病,並病是先後受病,它們受病都是一種邪氣。

6、復發

病好了以後,再次發作。經過治療以後,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疾病的重新而來,叫做復發。引起復發的機理是余邪未盡,正氣未復,或慢性病變宿根未除,均可在誘因的作用下而引起復發。

復發是類似初病,但又重於初病。就是復發的疾病跟初期疾病一樣,但是一旦復發,會比初期的疾病更重;二是復發愈多,預後愈差,嚴重的會引起後遺症。如形寒寒飲引起的咳嗽,不注意調攝,引起反覆發作,復發日久了就容易引起咳嗽變異性哮喘,此為反覆咳嗽引起的後遺症;三是復發有誘因。復發是有特殊的因素誘導了殘存的邪氣,死灰復燃引起人體疾病再度發作。因復發的病理基礎是正氣虛弱,邪氣誘導余邪死灰復燃,正氣無力抗邪,反覆發作之後,疾病越發嚴重,會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病機

1、病機和病機學說的概念

病機之名,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機,顧名思義,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制。它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變化以及轉歸的本質特點和規律,因此,分析病機是認識疾病證候的臨床表現並進行診斷辨證、預防治療的內在根據和理論指導。病機是中醫名,西醫稱之為病理。前者從宏觀角度闡明中醫病證發生機制,後者從微觀角度闡明疾病發生機制。

病機學說是研究和探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的基本規律的學說。中醫病機學說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與差異以及致病邪氣的性質與強弱密切相關。

病邪作用於體,人體的正氣必然奮起而抗邪,正不勝邪,邪氣破壞了人體相對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或使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或者由於臟腑本身陰陽氣血津液功能紊亂產生內生五邪,病機和各種臨床表現。

然而,儘管疾病證候種類繁多,臨床表現錯綜複雜,但從總體來說,總不離邪正鬥爭、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同時,由於發病部位病邪性質及氣血津液、陰陽盛衰之不同,所產生的病理變化亦盡一致,因此,在論述各個系統的病機時還必須結合臟腑、經絡、形體、九竅等不同情況,結合陰陽、氣血、津液及邪正的變化,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這樣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質,為準確辨證施治奠定基礎。

2、中醫病機學說的基本特點

中醫病機學說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辨證觀。中醫病機學說用系統整體和辨證的研究方法,從機體功能狀態改變是內外環境綜合作用的病理反應這一結果出發,考慮個體、動態、多樣性特點,深入研究內外環境失調的相互影響,局部和整體病變的相互影響,臟腑及其所屬經絡、形體官竅之間的相互影響等,從而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整體辨證的病理觀,有效地掌握了人體生命活動系統整體變化規律的科學認知方法。

根據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理論,中醫學一般把機體整體的病理變化與外環境的變化聯繫起來,如機體出現肢體震顫或動搖不定或遊走性疼痛等證候,與自然界的風邪聯繫起來,認為是風邪為患所致;把局部病理變化同機體的全身狀況聯繫起來,如把目赤腫痛局部變化與肝火上炎整體變化聯繫起來;從臟腑組織之間通過經絡的相互聯繫和制約關係來探討病機,如患者一生氣或一緊張就咳嗽,中醫認為是肝氣犯肺,是木侮金的表現,因肝經「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經」;更年期婦女,腎陰虛導致肝陰虛出現兩目乾澀導致肺陰虛出現乾咳少痰、咽干、舌根無苔」是因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這就是中醫注重整體聯繫的病理觀。因此,中醫病機學說認為,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綜合的病理表現;不存在單純的局部病變,也不存在沒有局部病變的全身性疾病。實際上,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及全身;全身性疾病也常是通過局部而反映出來,中醫的病機學說則正是立足於整體的病理觀來認識和研究疾病的。

中醫病機學說辯證地看待疾病的發展變化與轉歸,即是注重運動變化的辨證病理觀。如在論述疾病的傳變時,中醫病機學說多以五行的母子相及、乘侮規律來閘釋臟腑之間的病理影響及其傳變規律。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如肝氣犯胃或肝氣犯脾,中醫認為是木乘土。反之,稱之為土侮木。同時,中醫病機學說還注意到了某些特殊的傳變情況,認識到疾病的發展傳變亦有「不以次相傳」的情況,如《素問·玉機真髒論》雲:「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

可以看出,中醫的病機學說既注意到環境與機體的關係、又注意局部病變與整體的關係;既注意到疾病的發展與傳變的一般規律,又注意到疾病不以次傳變的特殊情況,這種從整體聯繫和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中醫病機學說的整體辨證觀點。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