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同時患上強迫症及抑鬱症或雙相障礙呢?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19-12-19T09:47:50+00:00

我們臨床中遇到不少患者,一方面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另一方面又有突出、明顯的強迫症狀,因此被其它醫療機構診斷為雙相障礙/抑鬱症共病強迫症。而多數精神科大夫又往往沒有時間對兩者的聯繫作出較清晰的解讀,導致很多患者、家屬有所困惑:到底是強迫症還是抑鬱/雙相?孩子為什麼會患上這兩個疾病?

我們臨床中遇到不少患者,一方面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另一方面又有突出、明顯的強迫症狀,因此被其它醫療機構診斷為雙相障礙/抑鬱症共病強迫症。

而多數精神科大夫又往往沒有時間對兩者的聯繫作出較清晰的解讀,導致很多患者、家屬有所困惑:

到底是強迫症還是抑鬱/雙相?

孩子為什麼會患上這兩個疾病?

在很多精神科大夫眼裡,如果情緒障礙和強迫症狀同時出現,往往考慮兩者是共病關係;但也有學者不認同,認為在一些情況中,兩者是有明顯關聯的,採取的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本文結合我們臨床實踐的發現,解讀一下既有強迫症狀、又有情緒障礙的病例中主要有哪些類型,它們分別有怎樣的心理根源和發展過程。

01、先有強迫症,後有抑鬱/雙相

最早,「共病」這個概念是指共病的疾病應與基礎疾病完全不同,屬於獨立的疾病實體。但到了現在,「共病」概念有了很大變化。

尤其在精神科中,因為絕大部分精神科診斷是症狀學診斷,搞不清病因,很多診斷缺乏特異性,存在很大的重疊,導致很多所謂的「共病」患者並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共病概念。

抑鬱症或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就是典型的例子。DSM-5(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統計數據顯示,有強迫症的個體通常存在其它的精神病理學表現,與抑鬱或雙相障礙的共病率是63%,其中絕大部分是重性抑鬱障礙。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外有國外文獻顯示,超過一半的雙相障礙患者同時存在其它診斷,而強迫症就屬於其中之一。到底這兩者是偶然同時出現,還是互為繼發關係呢?這在學術界上存在爭議。

而且,從藥物治療角度出發,這樣的案例相當棘手,因為臨床常用新型抗抑鬱藥(5-HT再攝取抑制劑)來治療強迫症,但這類藥物又存在令雙相障礙惡化比如轉躁的風險,進退兩難。

而我們晴日心身醫療從精神疾病的心理社會根源出發,主要採取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臨床中我們治療過不少合併有強迫症和情緒障礙的患者後發現,兩者其實在心理根源上是有相通性。

按照情緒障礙和強迫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這類患者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先有強迫症的表現,後續出現抑鬱症或雙相障礙。

通過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發現,這類患者的病理性記憶是特別多且複雜:既有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又很可能存在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在人格方面也往往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

這麼講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比如臨床中很常見的,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高,寄予厚望,教育方法比較粗暴、嚴厲,這很容易對孩子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孩子的性格也因此變得比較內向、膽怯、謹小慎微。

而在父母的長期鞭策下,孩子也會把父母的要求逐漸內化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重視學習成績和行為舉止,不斷自我施壓,要求自己必須在學業和各項表現中都是優秀的人。

其實這時,孩子已經有一點強迫型人格的跡象了,甚至不排除如果父母中也有強迫型人格的話,孩子則更容易受到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孩子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渴望外界的肯定,那麼如果孩子某幾次考得特別好,或者某些方面獲得一些成就,長輩們讚不絕口,平時嚴厲的父母一下子變得和藹可親,對自己又是獎勵、又是吹捧,可想而知這孩子心裏面得多高興、多興奮啊!

他們非常享受被褒獎的感覺,為了追求這種感覺,他們便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而且,有的人反覆接受過度誇獎,逐漸形成錯誤的自我認知,以為自己真的非常有能力,不允許自己出錯。

這種就是我常說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可見,在這些患者中,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因為有過創傷,所以一旦被誇獎便更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也就特別容易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敗。

因為對學習的高度關注和焦慮,很多人的強迫症狀先出現在學習上,反覆檢查、背誦、數數,隨著焦慮繼續加重,可能再泛化到其它行為上,難以自控,逐漸形成強迫症。

強迫症往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學習效率下降,成績下滑,這正是患者難以接受的。後續便繼發抑鬱症,陷入惡性循環。

那如果患者又出現過發脾氣、打人砸物的激越狀態,就容易被很多精神科醫生診斷為雙相障礙(我認為是過度診斷)。

當然,像我上面說的,因為有的患者有過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認知,在情緒較好時容易陷入正性的單向思維,過於樂觀,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狂妄自大,那麼這確實是典型的躁狂/輕躁狂發作,符合典型的雙相障礙診斷。

我們曾治療過一個北大學子,他從小看重學業,也確實非常優秀,受過不少過度誇獎,本來就有點自命不凡;但罹患強迫症和情緒障礙後學習能力下降,變得消極低沉,自我否定。

後來醫生給他開了抗抑鬱藥,服用後情緒很快好轉,學習狀態也隨之回來了。他高興得不得了,以為自己徹底康復了,那種久病後見到曙光的感覺,是非常興奮的。

這時他就明顯掉進了正性情緒驅動下的過度樂觀化單向思維,連抑鬱症他都能打敗,還有什麼是打不敗的?他認為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能力超群,對待身邊人的態度也忍不住有點趾高氣昂。

從表面來看,這確實符合輕躁狂/躁狂表現,結果醫生一看,認為他轉躁了,趕緊撤抗抑鬱藥,他一下子又蔫了,抑鬱症狀比之前還嚴重。

02、情緒障礙在前,後有強迫症

我上面是用學習來舉例,有人可能會問,那很多強迫症患者一開始的症狀與學習無關,比如反覆洗手、開關門等等,那怎麼解釋?

這就涉及第二種患者類型了:情緒問題或情緒障礙在前,強迫症在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類患者也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內心壓抑、焦慮,有的人還變得敏感多疑,形成偏執型的人格改變。

他們可能看過醫生,被診斷為抑鬱症、焦慮症或者雙相障礙;但也有可能因為對精神心理障礙缺乏意識,沒有看過醫生,也沒有向身邊人表露,但其實他們已經就有嚴重的精神、心理和情緒問題,也達到相關的診斷標準。

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患者,他們很多人本來就沒跟父母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不願意與父母訴說心理困惑,父母都沒察覺。

以至於負性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患者在高度壓抑、焦慮的情況下,如果又結合了一些偶然性的應激事件、特定的錯誤認知或特定的行為等特殊因素,就可能形成強迫症狀。

這就是所謂的「毫無徵兆就出現強迫症狀」的原因,其實這背後往往都是有明確的心理因素的。

比如我們面診過的一個青少年患者,因為父母的打擊性教育,有大量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出現了情緒障礙。

後來,家裡唯一疼愛他的爺爺罹患重病,住院治療,他去探望爺爺時內心極度的焦慮、恐懼,又看到爺爺咳出濃痰、醫務人員反覆洗手、消毒的情景,此後便出現了反覆洗手的強迫症狀。

還有我們分享過的一個案例琪琪,她父母常年爭吵,又遭到舍友的排擠,她長期處於高度焦慮的情緒狀態。在一次次的應激事件中,她偶然發現可以利用風扇的聲音減輕焦慮,所以對噪音開始變得敏感,後來一次重要考試前陷入極度焦慮狀態,又結合了一些錯誤認知,便形成了對噪音過度敏感的強迫症狀。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強迫症狀其實是由情緒障礙繼發而來。

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很多所謂的強迫症「共病」雙相障礙的患者,其強迫症狀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強迫症狀在抑鬱發作時出現,在躁狂/輕躁狂發作時消失;一些患者的強迫症狀僅在抑鬱發作尤其嚴重時出現,抑鬱有所緩解後,強迫症狀便逐漸消失。

通過上述對兩類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其實強迫症的形成與雙相障礙的形成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以疊加性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輔的病理性記憶,只不過是不同的個體遇到的應激事件、其情緒反應和認知有所不同,而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的不同的症狀形式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在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臨床治療上,並不會特別區分這兩種情況,也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共病。我們都會先從病理性記憶的修復入手,強迫症狀消失了,繼發的情緒症狀就緩解了;又或者負性情緒緩解了,強迫症狀也就消失了。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令患者和家屬對強迫症「共病」雙相/抑鬱的情況有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家屬,不要以為孩子同時得了兩種重度精神疾病,陷入極度的恐懼和焦慮,其實這背後的根源可能都是同一個:病理性記憶。

這也提醒我們父母一定要重視心理、行為問題的苗頭,當症狀仍相對單一時,越早發現、越早干預,預後就越樂觀;否則病情不斷演變,病情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複雜,不但加大了醫生和病患的心理負擔,治療起來也確實更加有難度。

參考文獻:

1、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DSM-5)

2、Comorbid bipola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 commentary,Amerio, A. , Tonna, M. , Prelati, M. and Ghaemi, S. N. (201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