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絡不可不知的名詞解釋大全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4-14T09:06:38+00:00

初學經絡的朋友,在讀《靈樞·經脈》原文時,會出現很多不認識的字或者不明白的詞,這無疑影響閱讀的效率,那通過下面對這些字詞的註解,相信再讀時又會豁然貫通一些新的想法,收穫知識後記得點讚收藏哦!

初學經絡的朋友,在讀《靈樞·經脈》原文時,會出現很多不認識的字或者不明白的詞,這無疑影響閱讀的效率,那通過下面對這些字詞的註解,相信再讀時又會豁然貫通一些新的想法,收穫知識後記得點讚收藏哦!

(字詞的順序按照《靈樞》原文出現的次序依次排列展現)

[1]中焦:從部位而言,中焦指膈以下、臍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從功能而言,有「中焦如漚」之說,即指脾胃的消化轉輸功能。

[2]肺系:指喉頭氣管,也指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又指肺的所屬器官,如氣管、喉、鼻道等連成了呼吸道,統稱「肺系」。

[3]臑(nào):指上臂,亦稱為肱部,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位。屈側稱臑內,伸側稱臑外。

[4]寸口:指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又稱「氣口」或「脈口」。

[5]魚際:魚,指手拇指(或足趾)後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魚際,指魚的邊緣部分。

[6]是動則病:指這一經脈發生異常變化就可能出現的有關病症。

[7]缺盆:指鎖骨上窩處。也指穴名,位於缺盆部的正中央,屬足陽明胃經。

[8]瞀(mao):指心胸悶亂,目眩眼花,視力模糊。

[9]臂厥:指前臂經脈所循行之處氣血阻逆,出現上肢逆冷的見症。

[10]所生病:指這一經脈(或腧穴)能主治有關肺臟所發生的病症。

[11]喘喝:指氣喘聲粗。

[12]廉:指側邊而言。

[13]氣虛:指虛證、陰證,與「氣盛」相對而言。

[14]氣盛:指實證、陽證,與「氣虛」相對而言。

[15]欠:指呵欠。

[16]溺色赤:指小便顏色發紅。溺,讀作尿。

[17]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18]合谷:又稱歧骨。也指穴名,位於第1、2掌骨之間,約當第2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屬手陽明大腸經。

[19]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

[20]柱骨:位於前胸部的上方。現代稱為鎖骨。

[21]頰:在耳的前方,顴骨外方的部分,也是面旁的總稱。

[22]人中:又稱水溝,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膚縱溝(鼻唇溝)部。又指穴名,位於鼻唇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界處,屬督脈。

[23]䪼(zhuō)腫:指眼眶下緣腫。

[24]鼽(qiú)衄(nu):鼽,指鼻塞不通;衄,指鼻孔出血。

[25]喉痹:痹,閉塞不通之意。喉痹指咽喉局部氣血瘀滯痹阻的病理變化。凡咽喉腫痛諸症,壅塞不通,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難下的,均屬喉痹範圍。

[26]寒慄:指惡寒、發抖、哆嗦,難以回溫。

[27]承漿:指穴名,位於頦(kē)唇溝中央,屬任脈。

[28]頤(yí):指口角後,下頜部。

[29]大迎:指穴名,位於下頜角前下1.3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頜骨上。

[30]頰車:指穴名,位於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31]額顱:指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32]人迎:指穴名,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平喉結,距喉結1.5寸。

[33]脾:五臟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有時兼指胰而言。

[34]氣沖: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也指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處的鼠蹊部(腹股溝部)。

[35]髀(bì)關:指股之上端,也指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稱。又指穴名,位於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平臀橫紋,與承扶穴相對取之。

[36]中趾內間:中趾內間指中趾的內側趾縫,中趾外間指中趾的外側趾縫。

[37]足跗(fū):俗稱腳面,即足背部。

[38]洒洒惡寒:形容病人惡風寒時好像被冷水噴洒在身上的感覺。

[39]賁(bēn)響:賁,胃與食管相連的部分,是胃上端的開口。賁響是指胸膈腸胃部作響。

[40]骭(gan)厥:骭,指小腿部,也指肋骨。此處骭厥指足脛部氣血阻厥。

[41]溫淫:指溫熱邪氣所致病症。

[42]胻(hang):指脛骨。

[43]白肉際:指四肢掌(蹠)面與背面交接的邊緣。掌(蹠)面的皮膚較厚而色淺,稱白肉。又稱赤白肉際。

[44]核骨:又寫作「覈(hé)骨」。指足第1跖趾關節內側的圓形突起。

[45]內踝:指脛骨下端的突出處。

[46]腨(zhuān):又稱腓腸,俗稱小腿肚。現在稱腓腸肌。

[47]咽:兼指食管而言。

[48]胃脘:指胃的內腔。

[49]噫(yī):《景岳全書·雜證膜》:「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飽食、胃氣阻郁所致。其症狀為胃中似有氣上冒,微有聲響。

[50]得後與氣:「後」指大便,「氣」指矢氣。

[51]快然衰:即「快然如衰」,指感到病情松解。

[52]泄水溏瘕(jia):泄水,指大便如水瀉;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的結塊。

[53]強立:指勉強起立。

[54]銳骨:指小指側臂骨下端之高骨,相當於尺骨莖突。也指豌豆骨部。

[55]踝:此處指手腕後方小指側的高骨。

[56]臂骨:指尺骨。

[57]肩解、肩胛:肩解,指肩端之骨節解處,現稱肩關節。肩胛,指肩下背側成片之骨,現稱肩胛骨。

[58]嗌(yì):指食管的上口,亦指咽喉。

[59]目銳眥;又稱小眥,目外眥,即眼外角。

[60]頷(han):指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即下頜底與甲狀軟骨之間。

[61]巔:俗稱頭頂。為頭頂中央之最高處。

[62]項:指肩上頭下之後部,即從枕骨到大椎之間。

[63]夾脊:指夾行脊柱兩旁。

[64]膂(1ǚ):又稱膂筋。指脊柱兩旁的勁起之肉,約當骶棘肌分布處。

[65]髀(bì)樞:指髖關節部。或指股部外側最上方,股骨向外上方顯著隆起的股骨大轉子。

[66]膕(guo):膝部後面,腿部彎曲時形成凹窩,並呈現橫縫(紋),分別稱膕窩和膕橫紋。

[67]京骨:足小趾本節後外側突起的半圓骨,即第5跖趾關節外側的圓形突起。也指穴名,位於足跗外側,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際凹陷中。

[68]踝厥:指本經經脈循行小腿部氣血厥逆的見症。

[69]囟(xìn):頂巔前為囟,即現代解剖學上的前囟。

[70]尻(kāo):骶尾骨部的通稱。

[71]斜趨:斜向腳底心的湧泉穴。

[72]然谷:指穴名,位於舟骨粗隆下緣的凹陷中。

[73]㤺(huāng):指視物不清。

[74]惕惕:指驚懼恐慌。

[75]澼(pi):指腸內有積滯,排便時澼澼有聲。

[76]痿厥:指手足痿弱無力而逆冷。

[77]心主:指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

[78]三焦:為六腑之一,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臟器;「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等臟腑。

[79]脅:指腋下到肋骨盡處之統稱。

[80]中沖:穴位名,位於手中指尖端的中央。

[81]小指次指:即第4指,亦稱無名指。

[82]支滿:支撐脹滿的感覺。

[83]憺憺(dàn):形容心悸狀。

[84]兩指:指第4、5掌骨間。

[85]手腕錶:指手背腕關節中。手錶即手背。

[86]臂外兩骨:指前臂背(伸)側,尺骨與橈骨間。

[87]臑外:上臂後(伸)側。

[88]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另有膻中穴。

[89]䪼(zhuō):指眼眶下緣的骨。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上的上頜骨和顴骨構成眼眶的部分。

[90]角:又稱額角。即前髮際在左右兩端彎曲下垂所呈的角度。

[91]腦空:穴位名,位於風池穴直上1.5寸。

[92]風池:穴位名,位於項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93]大迎:穴位名,位於下頜角前下1.3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

[94]下加頰車:指經脈向下覆蓋於頰車穴部。

[95]毛際:指恥骨部陰毛的邊際。

[96]髀厭:又稱髀樞,指髖關節部。

[97]環跳:穴位名,位於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連線上,外1/3與中1/3的交點處。

[98]膺(ying):胸前兩旁肌肉隆起處,相當於胸大肌處。

[99]季脅:又稱季肋、軟肋、橛(jue 決)肋。即脅下軟肋的部分。

[100]外輔:輔骨,在上肢指橈骨,又稱上骨,在下肢指膝兩側之骨,內側的名內輔,即股骨下端的內側髁與脛骨上端的內側髁組成的骨突,外側的名外輔,即股骨外側髁與脛骨外側髁組成的骨突。或指腓骨。又稱外輔骨。

[101]絕骨:指外踝上約3寸,腓骨凹陷的部位。

[102]大趾:即趾。

[103]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後方有毫毛處,又稱「叢毛」、「聚毛」。

[104]面塵:指面色灰暗,好像蒙有塵土一樣。

[105]馬刀夾癭:即指瘰癧,生於腋下為「馬刀」,生於頸項旁為「夾癭」。

[106]振寒:形容發冷時全身振動,即冷得發抖的意思。

[107]痎(jiē)瘧:即瘧疾,以寒戰、壯熱、出汗、定期發作為特徵。

[108]太沖:穴位名,位於足大趾本節後2寸。

[109]中封:穴位名,位於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

[110]陰股:指大腿內側部。

[111]頏顙(háng sang):指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相當於鼻咽部。

[112]㿉(tuí)疝:指陰囊腫大,疼痛下墜等病症。

[113]少腹腫:也為疝病的一種,即婦女下腹部腫痛下墜等症。

[114]面塵脫色: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塵,神色晦暗。

[115]飧(sūn)泄:指大便泄瀉清稀,並有完谷不化、腸鳴腹痛等。

[116]遺溺(niào):指經常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地排尿。或指小便失禁。

[117]狐疝:指小腸墜入陰囊,時上時下,平臥或用手推時腫物可縮入腹腔,站立時又墜入於陰囊,如狐之出入無常,所以稱狐疝。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腹股溝疝。

[118]支絡:即指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十四經各有1條絡脈,加上「脾之大絡」,全身共15條大絡脈。這裡指肺經從手腕上1.5寸列缺穴處分出的一支,別走陽明,與手陽明經相接。

[119]頞(è):指鼻樑。

[120]頤(yí):指頰、腮。

[121]伏兔:穴位名,位於膝髕上緣上6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仰臥取穴。

[122]牖(yǒu):指窗戶。

[123]唇胗(zhēn):胗即疹。指口唇部發生的乾性瘡疹。

[124]消谷善飢:「消谷」,指消化食物;「善飢」,即容易飢餓。是形容食慾過於旺盛,食後不久即感飢餓,但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由於胃火熾盛,胃陰損耗所致。

[125]寒慄:指因惡寒而發抖,也叫「戰慄」。

[126]液病:因小腸的功能是受盛胃腑腐熟下傳的水谷,經進一步消化和泌別清濁,其精華部分由脾轉輸,營養於全身,糟粕下走大腸,水液歸於膀胱,因此小腸可產生水液。液可以灌精濡潤空竅。「液」所生病可見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及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等病症。

[127]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黃黑無光澤。

[128]兩筋:指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

[129]支滿:指支撐脹滿的感覺。

[130]渾渾焞焞(chúnchún):形容聽覺模糊不清,耳內出現烘烘的響聲。

[131]氣所生病:因三焦能通調水道,水病多由於氣化失常,故該經主氣所生病。表現為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脯、肘、臂皆痛,第四指廢痿不用。

[132]頭角:指額角。

[133]髀陽:指大腿的外側。

[134]外輔骨:指腓骨。

[135]絕骨:指腓骨的下端低凹處。

[136](大)趾歧骨:指第一、二跖骨。

[137]面微塵:形容面色灰暗,好像蒙有塵土一樣。

[138]體無澤:指身體失去了脂滑潤澤。

[139]陽厥:指足少陽經氣阻逆為病。

[140]面脫色:面垢如塵,神色晦暗。

[141]閉癃:指小便閉塞不利。

[142]中極:指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4寸處,屬任脈。

[143]關元:指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屬任脈。

[144]至喉咽:指入喉嚨。

[145]頤(yí):指口角後下頜部。

[146]七疝:古籍中把疝氣分為七種。①指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諸病源候論》)。②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疝(《儒門事親》)。③指沖疝、狐疝、疝、厥疝、瘕疝、疝、癃疝(《醫宗必讀》)。

[147]瘕聚:指婦女任脈受病的證候。主要症狀為腹部臍下有硬塊,推之可移,痛無定處。

[148]尾翳:鳩尾穴的別名,在腹正中線臍上7寸,屬任脈。

[149]少腹:臍以下的部位稱少腹或小腹。

[150]骨中央:指骨盆中央。

[151]庭孔:指女性陰道。

[152]篡(cuan):指外生殖器的後方、肛門前方的部位,即會陰部。

[153]巨陽:指足太陽。

[154]額:為發下眉上部位。

[155]沖疝:指少腹部氣上衝心而痛,二便不通的病症。

[156]癃(long):指小便不暢,點滴而出,下腹緩緩脹滿。

[157]肩膊:指兩肩及肩之偏後部分。另有一說法為肩胛骨的別稱。

[158]承漿:是唇下頦上中央凹陷處。

[159]睛明:指穴名,位於目內眥(內眼角)的外上方凹陷中,屬足太陽膀胱經。

[160]氣街:指腹股溝股動脈處。

[161]宗氣: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

[162]氣沖:同「氣街」。

[163]真氣:又叫「正氣」,由先天之氣(即原氣)和後天之氣相結合而成,能充養全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164]足少陰之正:指足少陰的經別。

[165]三陽:指太陽、陽明和少陽三經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手三陽和足三陽,實際上是六條經脈。

[166]頸:指頭下肩上部位的統稱。或指舌骨至胸骨體上緣的部位。

[167]頄(qiú):即顴骨,為眼眶外下側之高骨,或指內鼻旁間的部位。

[168]目內眥:又稱大眥,即內眼角。

[169]諸陽會:指陽維脈所交會的頭肩部各穴。

[170]諸陰交:指陰維脈所交會的胸腹部各穴。

。。。。。。

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同仁加以補充,感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