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的「樹林」腸道菌群:關乎人體生態平衡

家庭醫學 發佈 2019-12-19T20:25:51+00:00

自從國家實行「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的政策以來,不要說知識層,就連農村的老大爺、老奶奶對生態平衡也知道幾分。但是在我們身體內也有生態平衡的問題,卻不一定為大家所熟悉。退耕還林的重點是樹林,人體內生態平衡的重點是細菌。體內也有「樹林」 腸道是人體細菌的大本營,生長繁衍著多種細菌。

自從國家實行「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的政策以來,不要說知識層,就連農村的老大爺、老奶奶對生態平衡也知道幾分。但是在我們身體內也有生態平衡的問題,卻不一定為大家所熟悉。

退耕還林的重點是樹林,

人體內生態平衡的重點是細菌。

體內也有「樹林」

腸道是人體細菌的大本營,生長繁衍著多種細菌。就其分布範圍和數量看,小腸上段的空腸細菌很少,往下迴腸逐漸增多,越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細菌呈百萬倍飆升,一直到直腸段。

腸道內的細菌分為3大類

腸道林林總總400多種細菌,根據與主人的利害關係,把它們分成3大類。

益生菌群

益生菌群主要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是我們的朋友;

有害菌群

有害菌群以梭狀芽孢菌為代表,少數革蘭陰性菌,是我們的敵人;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則是「兩面派」,美其名曰「條件致病菌」,一般情況下對人體有益,條件不利時為非作歹,對人體有害。

腸道內的生態平衡

更為重要的是,只占極少數的有害菌是十分孤立的,它們被大量益生菌團團包圍,動彈不得,更無法搗亂害人,敵對雙方維持著一種平衡狀態,這就是腸道內生態平衡。此時腸道是健康的,執行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吸收、消化、運動、分泌等。

平衡如何遭受破壞

長期或濫用廣譜抗生素

菌群失調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或濫用廣譜抗生素。雖然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消滅致病菌,但同時也傷害我們的好朋友益生菌,更由於某些有害菌,如梭狀芽孢桿菌能抵抗許多抗生素,而益生菌反而不敵抗生素,原來的平衡被破壞,腸道菌群失調就發生了。

胃腸道手術

胃腸道手術後,如胃部分切除及吻合術,回盲瓣切除等,使腸道內細菌分布發生異常,小腸內細菌過度繁殖,也是菌群失調的一種類型。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如小腸憩室、腸梗阻、腹部放射性損傷、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愛滋病等,腸道運動性障礙也可以導致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失調的表現與後果

腹瀉

2/3發生在使用抗生素時,輕重程度不一,每日2~3次到數十次不等。輕者稀便、水樣便,可帶黏液,重者血便甚至出現膜樣物。小腸細菌過度繁殖還可出現脂肪瀉,在便器中可見油花漂浮。

腹痛、腹脹

多在肚臍周圍或下腹部。

發熱

通常為低熱,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可以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及低蛋白血症者等。

「次生性」症狀

菌群失調又可以引發一些「次生性」症狀,如貧血,通常是維生素B12缺乏的大細胞性貧血;

缺鈣和骨質軟化,維生素K缺乏、夜盲都與脂肪瀉有關;

體重減輕、營養不良見於小腸細菌過度繁殖。

一些全身性疾病

近年來研究提示,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與腸道內細菌環境的變化有關,如乳腺癌、肝癌、大腸癌、心肌梗死、腦梗死、花粉症和皮膚過敏症等。

腸道有害菌群產生的有害物質通過腸黏膜血管隨血流散布到全身各處,甚至可能促使動脈硬化和老年痴呆。

菌群失調的預防

不要濫用抗生素

預防腸道菌群失調的重點是不要濫用抗生素。目前已知可引起菌群失調的抗生素,大多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如頭孢黴素系列、鏈黴素、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及利福平、滅滴靈等。尤其是同時使用幾種抗生素或盲目使用「高檔」抗生素,更易發生菌群失調。因此,要嚴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適應症。

這些人易發生菌群失調

當然,機體本身條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菌群失調容易發生在老年人、兒童、體弱多病、營養不良、接受化療或放療及腫瘤患者。不僅因為他們大多抵抗力弱,而且過去或現在使用抗生素較多。

積極治療容易發生菌群失調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原因如細菌性、病毒性、單純性或消化不良性腹瀉,特別在腹瀉持續時間較長時,多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調,所以預防這些腹瀉的發生也是防止發生菌群失調的重要方面。

腸道菌群失調的治療前提是處置原發疾病,立即停用抗生素,同時補充益生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