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女性痛經的簡易治法,4種類型要分清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4-18T14:54:47+00:00

痛經之痛,大體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輕度痛經一般是在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並無全身症狀,所以一般不會影響到工作;中度痛經則表現為經期或其前後小服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噁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如果痛經晉升到了第三個階段,即重度階段的話,那麼,

最近發現門診有很多痛經的病人來調理身體,咱也不懂「五運六氣」,不知道是怎麼了,那今天就來說說自己在家怎麼操作操作來止住這種急性疼痛吧。痛經是女性在行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部的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痛經之痛,大體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輕度痛經一般是在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並無全身症狀,所以一般不會影響到工作;中度痛經則表現為經期或其前後小服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噁心嘔吐, 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如果痛經晉升到了第三個階段,即重度階段的話,那麼,這時候經期或其前後小腹多會疼痛難忍,坐臥不寧,熱水袋也不管用了,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甚至暈厥,採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痛經在很大程度上和體質與心情有關,同時,痛經又影響人的心情。痛就要吃止痛藥,這在很多人那裡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女性的痛經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是藥三分毒,經常吃藥必然會產生耐藥性,依賴於藥品而忽視了內在體質的調節,所以說藥物可以常備,審視自己的體質才能真正治病求本。這裡,我談一些經穴治療的建議方法,大家可以參照選用。

一、寒性用艾灸

提到艾灸,女性朋友大體可以想到這種方法主要是適用於體質偏寒的人,那麼,如何才知道自己就是適合艾灸的偏寒體質呢?一個較為明顯的症狀就是碰到天氣趨寒的時候,由於身體受寒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寒痛,而且平時也會有怕冷、手腳冰涼的感覺,從面部的表情來看,大多是唇色淺紫。再者,從經血的顏色來看多偏於暗紅,其間常伴有血塊。艾灸關元穴和足三里穴就可以有效緩解痛經,常做還可以強身健體。

二、瘀堵要點穴

瘀堵的很好判定,疼痛劇烈、痛點固定不移,月經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這裡的操作動作只能在屬於你的私人空間去做,要摩腹(手心貼緊腹部均勻摩擦)和點壓小腿相關穴位,在摩腹的時候可以塗抹一些活血化瘀的油膏之類的,強調要特別關照腹部正中線上的神闕穴、關元穴和中極穴等。點壓穴位可以用拇指或者工具,在地極、三陰交、公孫等穴用力點壓至脹疼的受不了為度。如果痛經讓你直不起腰板,甚至伴有腰痛等現象時,你還需要用拳頭敲打後腰,上至兩側腰肌,下至骶部。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痛經的解決同樣要著眼於整體,這也是《黃帝內經》給我們的啟示。

三、虛症不要急

這個身體虛弱導致的痛經就更好理解了,嘴唇、面部、指甲都比較白,頭暈眼花,經量少貧血狀。這種類型的就要考慮中醫總的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疼痛劇烈參照瘀堵型論治,剩下的慢慢調理,補虛是個緩慢的過程,可以湯藥、艾灸等綜合調理。

不過虛症類的痛經有個很好的穴位來使用,那就是——血海穴。血,指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海,指大。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此穴還可以調理月經不調、膝蓋疼痛、更年期綜合徵、閉經等。血海穴自己就可以取,在取用該穴的時候患者應採用正坐、屈膝的姿勢,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就是。因為是對稱的穴位,所以,左右血海穴要相應地用右手和左手輔助按之。除了血海穴之外,還可以在肚臍下找到氣海穴,即肚臍正下方1.5寸的地方,在痛得很厲害的時候,可以按氣海穴救急。

四、肝鬱要逍遙

經期愛生氣、比較煩燥的女性可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住自己的,所以那段時間少招惹她們,要多擔待,畢竟她不止小腹痛,還多有胸部脹痛、口苦咽干、食慾減退、失眠等全身不適症。這類痛經一般都是月經提前,在那之前要多注意敲肝、膽經,可以防止自己肝膽氣血逆亂,出現體內血虛的情況,因為月經並非來得越早量越少,往往流失還多,敲肝、膽經先要找准大腿內側與外側的中線,先探路般嘗試性地敲,找到痛點就是找到了身體的大藥,然後持久敲擊往往就能起到穩定情緒,讓身體氣血恢復正常的功效,如果能夠配合按揉太沖穴就更好了。目前這種類型的病人更多是吃逍遙丸之類的,效果不錯,沒有什麼副作用,也值得推薦。

不過,各位也要明白,以上四類痛經只是中醫認為最常見的幾種類型,針對到個人的時候還會有多種證型同時存在的現象,一定要遵從總的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來綜合考慮,像元胡止痛片、布洛芬之類的該預備的還要預備的。畢竟從西醫病因上來看,導致痛經的發生有很多,如內膜管型脫落、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屈曲頸管狹窄、子宮內膜異位症、先天性子宮畸形、盆腔炎症、 子宮肌瘤、盆腔淤血綜合徵及宮內節育器等。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