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時期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

中國醫學論壇報 發佈 2020-02-28T15:27:16+00:00

內容提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由於疾病的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率顯著增加,積極預防,有效診治心律失常是減少新冠病毒肺炎併發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環節。

內容提要: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由於疾病的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率顯著增加,積極預防,有效診治心律失常是減少新冠病毒肺炎併發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環節。


本文作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 吳鋼

編輯 | 中國醫學論壇報 寒林

全文3850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從2019年12月開始,新冠病毒肺炎正在我國很多地區爆發性流行,這是一種傳播速度快、擴布範圍廣、致死率高的急性傳染病。迄今已經感染7萬多人,造成數千人死亡。患者常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從目前對感染人群的觀察來看,新冠病毒肺炎的臨床表現不僅限於呼吸系統,而是可能導致多個系統的損害。比如,導致消化系統的症狀,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上腹痛等。新冠病毒同樣對心臟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早期的報告也提示有些患者可發展為心肌炎,並發各種心律失常。第一例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的患者,就是死於呼吸窘迫、心力衰竭和心臟驟停。因此,加強對心律失常的管理非常重要


新冠病毒肺炎和心律失常的關係


新冠病毒肺炎導致心律失常發生或加重

據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發布了一份臨床公告,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有19.6% 出現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16.7%患有心律失常、8.7%出現休克、7.2%的患者出現急性心臟損傷(圖)。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接近呼吸窘迫綜合徵的比例,這是很高的。究其原因,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病理學證據(解剖例數太少,僅2例)證實該病毒可導致心肌損害,但是臨床上已經有大量的數據顯示,很多患者的心肌受到侵襲,如超敏肌鈣蛋白升高。病毒導致的心肌損害和傳導系統損害是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原因。當然,呼吸系統損害,患者處於缺氧狀態、發熱、酸鹼失衡等也是導致心律失常發生或加重的重要原因。



合併心律失常的患者導致新冠病毒肺炎加重

從開始的臨床觀察就發現,合併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死亡率高,這些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腫瘤、心肌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衰弱等。輕症患者往往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重症患者則血壓下降。如果合併有嚴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快室率房顫,很容易誘發心力衰竭,患者血氧飽和度在短期內快速下降,增加搶救的難度。


未感染者心律失常發生增加或加重

我們發現,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非肺炎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大幅度增加,原有心律失常患者有病情加重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心理因素。

這是主要原因。對疫情過度恐懼,怕感染,覺得現有防護措施無法保證安全,感到無助、恐慌。對家人和朋友的狀態過度擔憂;每天被各種負面新聞和傳言所困擾,無所適從,極度焦慮。

2、心律失常得不到有效管理。

疫情時期,交通阻滯,醫院門診幾乎停止運作,患者求醫困難;各醫院擠滿了發熱患者,或者由於害怕感染肺炎而不敢去醫院看病;有些藥物難以購買。這些導致心律失常患者的隨訪和管理幾乎停頓。

3、心臟的基礎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

許多慢性心臟疾病,如擴張型心肌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甚至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的診治。


疫情期間心律失常的表現與診治


非新冠病毒肺炎合併心律失常

1、由於過度恐慌和普通支氣管炎(也有發熱和呼吸道症狀,患者多極度恐慌)導致的心律失常多為竇性心動過速。

特點:靜息狀態下心率可以正常或稍快,談論疫情或活動即心率顯著加快,多伴有嚴重失眠、多汗、乏力。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明顯的氣促,活動耐量顯著降低,要和心衰鑑別。

鑑別要點:此類患者症狀表現不穩定,易於被誘導,Pro-NTBNP正常,心臟彩超無異常發現。房顫患者則表現為突發心室率增快,既往的藥物難以控制,既往已有心臟擴大者,甚至真的誘發心衰。室性早搏的患者則表現各異,有的發作次數明顯增加,由每天數百次早搏,驟然增加到上萬次,心悸明顯加重;有的患者由於竇性心動過速,早搏反而減少。

治療:對這類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非常重要。檢查確定其新冠病毒DNA陰性、核酸檢查陰性、肺部CT沒有病毒性肺炎的表現,這些都是排除新冠肺炎的標準,也是解除患者思想負擔的重要依據。這類患者往往有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主要的治療藥物是倍他樂克,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抑制竇房結功能,控制房顫患者心室率,減少早搏的發生。此外,還可以用參松養心膠囊,其能夠減少早搏、房顫發作頻次,縮短發作持續時間,同時有改善供血、改善心功能、調節植物神經、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緊張焦慮、心慌胸悶、乏力、睡眠差的患者尤其合適。對於基礎心率緩慢或伴心功能不全的早搏、陣發性房顫的患者,目前臨床的藥物比較難選,也可以應用參松養心膠囊。

2、合併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特點:表現為原有心律失常加重,也可能會新發房顫和室性早搏、室速等各種嚴重心律失常。

治療:對這一類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要積極加強原發病的治療。ACC公告指出,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嚴格使用指南推薦的、穩定斑塊的藥物(如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ACEI、阿司匹林),可以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額外的保護。我們認為,心衰患者也應當持續使用ACEI、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等基礎藥物,也可應用沙庫巴曲纈沙坦等藥物。除了上述措施,雖然條件有限,仍然應該通過網絡、微信、電話等手段對有基礎心臟病的患者進行隨訪,提供建議,以免患者中斷治療。

3、對於隨訪困難和購藥困難的患者

大部分服用華法林的房顫患者無法檢測INR,導致無法根據INR調整華法林用量。而疫情期間,飲食變得與平時不同,患者往往只能購買超市提供的蔬菜和肉類,不能自由選擇;加之情緒焦慮、睡眠差、服藥時間改變、服藥不規律,或聽信傳聞,盲目服用各種預防藥物,這些都會導致INR容易波動,增加患者卒中及出血的風險。

我們建議有條件的患者在家監測INR,並定期聯繫醫生。如果不能監測INR,可以考慮改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NOAC),前提是既往肝腎功能正常,停用華法林3-5天。

對於購買藥物有困難的患者,如當地沒有胺碘酮(可達龍)的患者,可以改用國產胺碘酮或普羅帕酮。改藥後要加強監測,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情況和心率情況,調整用藥並觀察副作用。


新冠病毒肺炎合併心律失常

特點:輕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往往不合併心律失常。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容易合併心律失常,但此時呼吸道症狀嚴重,往往會掩蓋心律失常的症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竇速,表現為心悸;如果合併房速、房顫等,則會出現明顯的乏力、胸悶;合併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則出現心悸、頭昏,甚至暈厥。嚴重者,在患者炎症風暴階段,容易發生持續性室速,甚至室顫,危及生命。

治療:

1、加強對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根據國家公布的新冠病毒肺炎的診療指南(已有第6版)進行診療。

2、除了關注新冠病毒對心肌的損害,也要警惕治療新冠病毒肺炎藥物對心肌的損害及致心律失常作用。比如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有一定的心臟毒性,有導致傳導阻滯的報導。而中藥,由於成分複雜,裡面既有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如羌活;也有致心律失常的藥物,如麻黃。其對心律失常的總體效果難以估計。

3、如果患者僅僅是竇性心動過速,可以考慮使用β受體阻滯劑和(或)參松養心膠囊,對控制心率、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有效。如果合併房性、室性早搏或短陣室速,也可以考慮使用β受體阻滯劑和(或)參松養心膠囊。上述心律失常往往隨著肺炎症狀的緩解而自行消失。

4、如果合併房顫,要用CHA2DS2-VASc評分和HAS-BLED評分進行評估,有抗凝指征者進行抗凝治療。迄今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屬於抗凝治療的禁忌。選擇抗凝藥物時,要優先考慮NOAC,因為服用華法林要監測INR,增加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也增加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另外,不論選用華法林還是NOAC,都要注意其與新冠病毒肺炎治療藥物的相互作用。華法林的相互作用見下表,而NOAC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貫葉連翹有相互作用。原則上,NOAC儘量不與這些藥物合用,如需合用,要監測血漿濃度,調整劑量。

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合併的房顫如需復律,建議使用普羅帕酮、伊布利特或維納卡蘭等。考慮到胺碘酮的肺纖維化等副作用,目前不建議使用。如果需要維持竇律,同樣不建議使用胺碘酮,而考慮使用普羅帕酮。如果採取心率控制策略,則洋地黃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均可使用。心室率的控制目標建議為不超過110次/min。

5、如果患者合併持續性室速,則應立即進入搶救流程,予以靜脈滴注胺碘酮,必要時電復律。如果發生室顫,則應啟動CPR,並立即電復律。


作者簡介:

武漢大學醫學博士、美國梅奧診所博士後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

全國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基地導師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中青年電生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六屆青年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急重症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房顫工作委員會委員、心衰器械植入委員會委員、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員會委員、起搏工作組成員

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委員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常委

主持國家基金3項,世界健康基金會項目1項

發表論文60餘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37餘篇,主編專著5本

獲國家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際大會優秀論文獎3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