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建議收藏的牙痛古今外用奇治23法

悅讀中醫 發佈 2020-02-27T00:20:49+00:00

當牙好好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個小事,不必放在心上,只有真的遭遇牙痛的時候才知道其中的痛苦,所以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這足以說明牙痛發作時那種疼痛難忍的感覺。

小 編 導 讀

牙痛是指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牙齒或牙齒周圍疼痛,為口腔疾病常見症狀之一。當牙好好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個小事,不必放在心上,只有真的遭遇牙痛的時候才知道其中的痛苦,所以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這足以說明牙痛發作時那種疼痛難忍的感覺。牙痛怎麼辦?解決牙痛,不妨試試這些外用方。


一、實火牙痛

病 證

牙齒疼痛劇烈,牙齦紅腫,甚至出血,腫連腮頰,口渴口臭。

治 療

方1

藥物:大黃末10克。

用法:上一味,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的鼻孔中。

方2

藥物:蒼朮12克(炒),青黛1.5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方3

藥物:青黛、雄黃、紅豆各1.5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的鼻孔中。

方4

藥物:風化牙硝15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方5

藥物:芒硝15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方6

藥物:石膏、芒硝、乳香、沒藥、雄黃、川芎各5克。

用法:上六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方7

藥物:蒼鹽10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方8

藥物:地黃、雄黃各5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捻,蘸藥末點於病人耳中。

二、風熱牙痛

病 證

牙齒疼痛呈陣發性,遇風發作,得冷痛減,受熱則痛增,牙齦紅腫。

治 療

方1

藥物:五倍子20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用冷水調和,敷塗於腮頰上。

方2

藥物:芸苔子、白芥子、角茴香各5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對側鼻孔中。

方3

藥物:紅豆10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簡,取少許藥末,放於病人鼻孔中。

方4

藥物:雄黃、紅豆、蒼鹽各5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病人鼻孔中。

方5

藥物:紅豆6克,花鹼1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牙痛一側鼻孔中。

註:花鹼,為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出之鹼汁和以麵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三、虛火牙痛

病 證

牙齒隱隱作痛,牙齦微紅,久則牙齦萎縮,牙齒浮動,咬物無力,下午疼痛加重。

治 療

藥物:生附子20克。

用法:上一味,研為細末,用唾液調和,敷塗於兩腳心。

四、寒性牙痛

病 證

牙齒疼痛,得熱疼痛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牙齦不紅腫。

治 療

方1

藥物:大蒜1瓣,巴豆仁1粒。

用法:上二味,共搗爛如泥,用細白布包裹,留一尾巴,塞於痛牙一側耳中。

方2

藥物:白芷、良姜各5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病人鼻孔中。

方3

藥物:紅豆、良姜、蓽茇、威靈仙各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簡,取藥末少許,放於病人鼻孔中。

方4

藥物:細辛、良姜、白芷、蓽茇各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簡,取藥末少許,放於痛牙一側鼻孔中。

方5

藥物:胡椒、青鹽、乳香、蓽茇、良姜、雄黃、細辛、烏頭各5克,檀香少許。

用法:上九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痛牙一側鼻孔中。

方6

藥物:良姜、胡椒、蓽茇、細辛各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痛牙一側鼻孔中。

方7

藥物:蜈蚣頭、蠍子梢、草烏尖各1克,川烏底2克,雄黃2克(研),胡椒2克。

用法:上六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捻蘸醋點藥少許,放火上烤乾,塞於兩耳內,合口閉氣,稍時痛止。

方8

藥物:萆薢、良姜、胡椒、細辛各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病人痛牙一側鼻孔中。

方9

藥物:蓽茇6克,良姜3克,草烏(去皮尖)15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於病人痛牙一側鼻孔中。

這些外用方是不是看起來簡單、方便得多?

除了牙痛,書中還有126個病種的外用方等你發現。

本書共計127個病種,1203首方劑,內容豐富,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科等疾病,體現了中醫簡、便、廉、驗的特點。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古今奇治外用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今庸編撰),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