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術後又復發?醫生道出真相:可能與炎症有關

京東互聯網醫院 發佈 2020-04-17T09:05:52+00:00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最新的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美國懷特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Robert A. Weinberg教授的團隊給出了新想法和證據。

轉移性復發一直被認為是手術的副作用,但爭議也隨之存在。

支持者認為是手術使得癌細胞進入血液循環,導致了即使腫瘤全部切除也仍然會在其他部位復發的情況。


而反對者則認為,這本來就是癌症的正常進展,可能在手術前就已經有少量癌細胞轉移了,並不是手術的問題。


到底是不是手術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最新的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美國懷特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Robert A. Weinberg教授的團隊給出了新想法和證據。

他們利用乳腺癌小鼠模型發現:不是手術本身,而是手術帶來的傷口在癒合過程中誘導炎症反應,從而促進了腫瘤的轉移性復發。


Weinberg教授目前也在MT任教職,他是懷特海德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是癌症研究領域的先驅,以發現了人類第個癌基因Ras和第一個腫瘤抑制基因Rb而「留名」。


復發的治療難度成倍增加

對於很多醫生來說,告知患者「癌症復發了」甚至比告知患者診斷為癌症要困難和沉重得多,即使是乳腺癌這種臨床預後比較理想的癌症,而一旦復發,治療難度將成倍増加,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都是死於復發。


癌細胞很狡猾

早在十年前就有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在早期被檢查出來的,只觀察到局部腫瘤的乳腺癌患者其實癌細胞早就已經悄悄擴散到遠處了。

不過數量較少,也沒有腫瘤微環境的支持,不成氣候,只能悄悄的蟄伏,勉強可以算是「無害」。


關於這點還有一些更「極端」的發現,比如其實在原發腫瘤尚未成型前,癌細胞就已經進行了超早期轉移了。

也有研究為此提供了證據,同樣是在乳腺癌小鼠中,研究表明這種現象是由巨噬細胞一手策劃的。


不知不覺,「癌」根已深種


也就是說,沉睡的種子早就被埋下了,如果解決不了這個,那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去刺激它們,讓它們「長睡不復醒」。


Weinberg教授發現,在小鼠免疫系統中,更準確的說是T細胞的存在可以壓制這些散裝癌細胞向腫瘤發展,給小鼠注射少量的乳腺癌細胞,如果是免疫系統完整的小鼠,那只有1%會出現腫瘤。

即使把癌細胞數量再提升一個數量級,也只有30%,但對於免疫缺陷小鼠來說就是100%了。


說白了,都是「炎症」的錯

而沒有了T細胞的小鼠,只需要20天,腫瘤的直徑就能長到12mm。既然不施加任何外力,T細胞對它們的控制效果就很強,那麼,到底是什麼刺激了蟄伏的癌細胞呢?

其實這都是炎症的錯。


這個炎症來自於手術的切口,它們伴隨正常的炎症反應,作為傷口,它發紅、發熱、充血腫脹,這些都是炎症來過的痕跡。


「乳腺癌」為例

Weinberg教授査閱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乳腺腫瘤切除術後,傷口癒合慢的出現轉移性復發風險更大一些,而在圍手術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酮咯酸則能夠降低患者的轉移性復發風險。

Weinberg教授團隊自己的實驗也觀察到,模擬了手術傷口的小鼠與沒有傷口的相比,腫瘤的發生率更高,體積也明顯更大。


研究人員對這些小鼠的血液進行了分析,發現炎性單核細胞的水平大幅度增加,而非炎性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水平則沒有什麼變化。單核細胞來源於造血幹細胞,是體積最大的一類白細胞,也是免疫反應的重要參與者,在有炎症時水平升高,而且它屬於未成熟細胞,可以繼續分化成巨噬細胞。

這是第一個關於腫瘤切除術副作用的系統性證據,Weinberg教授也表示,他們邁出的是重要的第一步,未來可能會使用像非甾體抗炎藥物之類的作為聯合治療,以控制手術帶來的副作用。

總結:癌症應該是世界上公認的醫學難題,它病情隱匿、發展有慢有快,但目前來講早中期癌症還是以手術切除+放化療聯合治療的手段,相對比較有效。上述結論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需要進行大量臨床研究才能證實。

所以,筆者在此希望各位術後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後續的聯合治療,健康的生活和心情,也是戰勝一些病魔的「良藥」!


摘自雜誌: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年8月第25卷第8期



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出品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審稿醫生 | 張孟偉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 腫瘤內科 主治醫師

責任編輯 | 黑鳳梨


@頭條健康情報局@頭條健康@頭條號


【⏬⏬⏬進入京東網際網路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