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走路,真的是中風嗎?可能是帕金森病!

蘇州科技城醫院 發佈 2020-04-17T12:12:08+00:00

「醫生,我不好走路,是中風嗎?」這是蘇州科技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蔡增林在門診上常常會聽到很多老年患者就診時說的第一句話。

「醫生,我不好走路,是中風嗎?」這是蘇州科技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蔡增林在門診上常常會聽到很多老年患者就診時說的第一句話。由於腦血管病是老年患者的最常見疾病,也是為大眾所熟知的疾病,因此當出現行走不穩、步態異常,伴有記憶力下降、性格改變、面具臉、睡眠障礙等症狀,早期往往會被診斷為腦血管病。 「不好走路」就一定是「中風」嗎?

王老先生,行走不穩1年有餘,反覆就診了多家醫院進行配藥、換藥治療。在外院完善了頭顱磁共振檢查,明確有多發梗塞灶後醫生予以腦血管病相關治療。但症狀並無明顯改善,反而越來越重,後被收治入院。蔡增林在查房時發現,老先生走路是典型的「小碎步」,除行走不穩以外,還伴有逐漸加重的記憶力下降。仔細追問病史,發現患者長期服用「複方降壓片」降壓治療!這類降壓片長期服用會出現帕金森症狀,導致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徵!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及明確服藥史,蔡增林判斷,這才是老先生「不好走路」的真正原因。最後,蔡增林為王老先生予以停藥和相應的對症處理,一段時間後,老先生的症狀明顯改善,驗證了當時的診斷。

還有一位李阿姨,一住院就要求「通血管」治療,堅持說自己是得了「小中風」。經過醫生查體發現老太太存在四肢肌張力增高,右側更明顯。行走緩慢,轉身困難,面部表情減少,還伴有右手輕微的靜止性震顫。追問病史,發現近一年來李阿姨還存在睡眠障礙的情況。雖然頭顱磁共振上提示有腔隙性梗塞灶,但顯然以往反覆地通血管治療並不能緩解李阿姨的症狀。醫生綜合考慮「帕金森病」診斷,予以小劑量多巴替代治療後,李阿姨的病情明顯好轉。

根據以上病例可以看到,帕金森病以及表現為帕金森症狀的帕金森綜合徵並不一定有明顯的「手抖」、「震顫」情況,早期症狀不明顯時往往會導致漏診和誤診,臨床上多見的「不好走路」其中很大一部分即是帕金森相關疾病的患者。

「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 2020年4月11日是第24屆世界帕金森病關愛日。蔡增林表示,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帕金森病病因未明,目前還沒有根本預防方法,屬於慢性進展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早發現併到規範的專科醫院接受治療,患者可保持長期生活自理,享受較高的生活質量,實現與正常人一樣的期望壽命。

關鍵字: